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国芝加哥的医院

(2013-03-06 21:47:07)
标签:

医院

医生

病人

中美比较

健康

露西和H夫妻俩都是医生,在芝加哥的两个不同的医疗机构里工作。我提出,想去他们的工作单位看看。露西说,她工作的地方属于研究机构,外人不让进去。H虽说也是在一家医学院的研究机构里工作,但因所在单位与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同在一处,所以他们可以带我去看这家医院。

这是一家由教会办的医学院的附属医院。

到了美国后发现,教会的影响不仅处处可见,而且教会做的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好事,不是办学校就是办医院,总之都是造福于民众的善举,难怪有那么多美国人信教。

从外观上看,美国医院与中国医院的最大差别是病人少,医院里既安静又干净,环境非常好。这家医院里有健身房、咖啡厅、甜点店,还有卖儿童玩具等小商品的小卖铺。病人在这样的医院里真不像是来看病的,更像是来休闲的。

联想到中国的医院,到处都充满着焦急等候的病人,喧嚣、吵闹、拥挤是中国医院的常态景象。没办法,咱们中国医院里的病人实在是太多了,这使得每个病人都很难得到充分的治疗。因而,中国人的就医环境和就医心态都超级差。同样,对于中国的医生来说,每天都要在这么差的医疗环境里工作,要拥有善待病人的好态度也确实是不容易。

相比较,美国人看病不仅是环境舒适,病人的心境也平和,在医院里看不到焦虑心烦的面孔,同时医生们也拥有良好的工作环境。我是一边参观美国的医院,一边联想中国医院的恶劣环境,同时也感叹在中国生病真不幸以及美国的病人真幸福!

在中国的医院门诊,医生是稳坐诊室内,病人则穿梭进入,而等候在门口的众多病人总是不断推门探头探脑。最糟糕也最常见的现象是:一个病人看病,一堆病人围观。

在美国的医院,病人都是坐在候诊室里等候护士叫,不能随便进入诊室内。一旦被护士叫进诊室,病人则是一个人在诊室里等候医生进来。也就是说,每个诊室里只有一个病人,而医生穿梭在不同的诊室给不同的病人看病。显而易见,美国的医院使病人的隐私得到足够的重视。

露西告诫我,美国人非常注重隐私,虽然没直说,但那意思是最好别在医院里拍照。从理论上讲,我也觉得在医院里拍照有点不妥,所以很努力地忍着不去东拍西照,但最终还是忍不住趁别人不注意时像间谍似地偷偷拍了几张照,毕竟影像记录的效果是任何生花的妙笔都难以企及的。从奋不顾身照相的角度来看,我这人当记者一定是非常尽职敬业。

其实,对我来说,拍照的主要目的是记录。年轻的时候,笔和本总是随身带,走到哪儿就记到哪儿,不仅记录见闻也记录感受。对于一个文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现在这习惯已经被迫丢掉了,因为眼睛不好使了,写字看字都很费劲,无奈中只好用相机代替笔做记录,走到哪儿就照到哪儿。不过,相机做记录有一点是不敌笔录的,即相机只能记录所见,无法记录所感,而很多感受往往是触景生成、转瞬即失的。

医院楼道里不时地有医务人员匆匆走过,不同颜色的衣服标明不同的身份:护士、技师、医生、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对美国医院总的感觉是:医生多,病人少。这和中国医院里病人多,医生少的现象对比非常鲜明。

病人少使美国医生们的工作看起来比较轻松,在不是饭点的时间,餐厅里有不少医务人员围坐在餐桌前。偷偷拍了几张美国医生在餐厅的照片,看他们吃的内容都很简单,也就是汉堡之类的快餐。

H说他从来不在这里吃,因为不爱吃西餐,每天的午饭都是从家里带来。想想也真是够麻烦的,20多年来都是每天带饭上班。看来有“中国胃”的中国人在美国生活,吃饭确实是一件麻烦的事。

H工作的地方是医学院的一个研究所,医学院的大楼原本是不让外人进的,眼看着H跟看门人费了一番口舌,别的我也没听清,就听见H说我是来自中国的教授、博士,最后看门人就让我进去了。我心中暗笑,“Doctor”在英文里既是“博士”也是“医生”,估计那看门人是误以为来了个中国的医学教授到这里进行同行间的学术交流。

医学院的楼道里有一面墙挂满了有关医学院100多年历史的老照片,同时也展现了教会、医学院和医院的三重关系:教会管理着医学院和医院,而医学院培养了医生并发展了医学研究,医生们则用医学技能在医院里为民众服务。

医学院的大楼里有个漂亮的演讲大厅,讲坛上方的墙上有一行大字是来自圣经里的一句话:I was ill and you cared for me. 这是引自马太福音 25:36 ,中文意思是:我患了病,你们照顾我。

即使是引自圣经,看着美国人把这么一句大白话郑重放在演讲大厅的墙上,还真有点不太适应。因为咱们中国人总是把词语非常堂皇的格言、警句作为横幅,而大白话一般是不会登堂高悬供人赏读的。

不过,当时我看到墙上的这句“I was ill and you cared for me.”的时候,虽然觉得语言过于简朴以至于不太值得如此郑重高悬,但同时也感受到这句话不仅亲切、平易近人,而且通俗易懂,不会产生什么歧义。让我联想到咱们中国公共服务机构的墙上最经常出现的一行大字:为人民服务。同时也联想到文革时期在公共场所里常能听到的经典吵架:

被服务方嫌服务方的服务态度不好,生气地质问:你这是什么态度呀?!你们就是这样为人民服务的吗?!服务方的回击是:你是人民吗?!

“人民”这词确实是有点宏大,弄得平民百姓都不敢自称是人民。如果换成“我患了病,你们照顾我”这样的语言,上述经典吵架就不存在了。

当年在中国各医院的墙上曾经统一张贴的宣传口号是:救死扶伤,实施革命的人道主义。即使是现在读这句话,也依然能感受到气壮山河的力量。

中美两国文化的差异表现在所用警句、宣传词的文字表达特征上,显示的是美国的简朴平易和中国的堂皇宏大。

 

“我患了病,你们照顾我”-----马太福音 25:36

美国芝加哥的医院

 

候诊

美国芝加哥的医院

美国芝加哥的医院

美国芝加哥的医院

美国芝加哥的医院

 

医院里的健身房

 

美国芝加哥的医院

   医院里的咖啡店

美国芝加哥的医院

   医院里的小卖部

 

美国芝加哥的医院

   餐厅里的医生们

 

美国芝加哥的医院

美国芝加哥的医院

美国芝加哥的医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