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类型的博文会有较多读者?
(2012-05-23 23:09:25)
标签:
博客博文读者阅读需求杂谈 |
开博客一晃已半年,与开博当初相比,有了一些变化。首先是眼疾一年没发展,所以博文能够越写越长;其次是从开始时对博客一无所知到现在已是略有所知;第三,对自己应该发什么类型的博文与以前有了不太一样的想法。
开博客最初的打算是,把以前发表过的旧作整理出来,尤其是那些在无电脑时代发表的手写稿。然而,一旦面对那些没录入电脑的手写稿,发现自己的惰性很大,实在是懒得做这项工作。于是改变初衷,改成随手从电脑里已有的旧作中选一些自己觉得有意思的发出来。总之,在开博的最初阶段,想的只是自己有兴趣发什么,没想过别人有兴趣看什么。
当把电脑里存的旧作发了几十篇之后,随着博客设置中每篇文章下面所显示的读者数,我开始注意有多少人在读我的博文,并开始观察在已经发表的博文中哪些文章阅读者多。首先发现所有的博文都只有少量读者,其次发现译文的阅读者更少,但有一篇除外,“意大利人的婚姻观”这篇译文居然在发表的前38篇博文中读者最多。说实在的,这篇译文以前连我自己都没关注过,如果我向别人介绍我的译文时要选前5篇,我肯定不会选到这篇。所以我有点好奇,这篇译文吸引人的是什么?我还特意把这篇译文又认真看了一遍,也没看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于是问了一个朋友,听到的回答是:这篇文章的标题多好呀!真纳闷,这标题我也没看出有啥特别的。
我自己觉得很有趣的译文是“在中国买火车票”、“在中国登记结婚”,这两篇文章的两个原作者不仅写得十分风趣幽默,而且以非常具体的细节反映出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当初真是一边翻译一边乐,同时也跟着思考。很遗憾,这两篇译文的阅读者都不多。也许是标题太平淡,不吸引眼球。也许是内容过时了,毕竟是很多年以前发生的事情。
在已经发到博客里的几篇散文中,我比较满意的是“欲望”、“站着看书”、“上官姓氏源流”这三篇。“欲望”描写的是年轻乃至年少时候的心态,到如今,那时残留的欲望几乎都消失了:菠萝早已不爱吃,喀什也早就去过了,听手风琴曲也早就激动不起来了。
“站着看书”这篇散文我认为写得比较精巧,短短的几段字把我的专业兴趣、职业生涯都描述了一番。由于在自己电脑里一时没有找到原稿,所以直接从某香港网站下载了原文,看着繁体字感觉很亲切。
“上官姓氏源流”一文,不仅在查看古书、引经据典方面下了不少功夫,而且在内容展开、结构设置方面都很有创意,最后的观点也很新颖。
在有网络文学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的散文写得不错,这个自我评价是以网络时代之前的纸媒体上发的散文为参照系。自从网文满世界飞扬之后,我意识到自己的散文其实很一般。
在博客上发了几篇散文之后,看到读者不多,有了“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之感,没了继续发散文的动力。其实仔细一想,连我这个以前喜好散文的人,现在都没兴趣看散文了,大家都在忙生活,没多少人还有看散文的闲情。
开博之初主要是把博客当作个人的自留地,个人的文库,个人的精神家园,所以发博文的时候心中只有作者而无读者。现在逐渐意识到,立足于网络的博客其实主要还是一个具有相应传播能量的自媒体,由此而开始关注自己博文的传播性,关注博文标题的传播力度。
发什么类型的博文会有较多的读者?观察了一下网上的热门博客(名人博客因有名人效应而不在评论范围),看到的现象是,情感类和性文化类的博客办得最红火,表达了当代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的身心需求。不过,这些内容不是我的兴趣所在,我想发一些既能符合自己的兴趣又能满足较多网友阅读需求的博文
我是从自己对网络的需求而重新思考别人的阅读需求。首先观察自己,我上网最大的需求是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借助网络来解决自己面临的各种问题。所以我料定,凡是那些在网上搜不到或是搜到却不满意的信息,一旦我能提供有针对性的经验之谈,肯定会满足众多人的阅读需求。
开博两个月之后的一个重要转变是:心中开始有了读者。
在写“赴美B2签证DS160表的填写经历”这篇博文之前,我已意识到这个标题会吸引很多网友,因为文中的内容能够满足众多人的实际需求。由于赴美B2鉴证的DS160表刚开始实施不久,即使是以前去过美国旅游探亲的人,因当初没填过这个表也会在如今面临着重新学习填表的问题。果不出所料,这篇博文确实很受欢迎。
发旧作属于孤芳自赏,而写出自己的经历与经验则能为别人提供有用的借鉴。可以说,写出自己的新鲜经历既能愉悦自己,同时也能给别人提供经验而有助于他人,显然,这是件一举双得的好事情。
不过,在没有新经验、新经历的时候,我还是打算继续发些旧作,借此追忆逝去的年华。此外,有些内心的感慨还是要继续抒发,但愿能有共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