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结题报告---《关于培养障碍学生自信心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2018-05-07 14:55:17)

附件4

周至县教育局2017年度

教育科研小课题结题报告

立项号

2017XKT——XXYY048

课题名称

关于培养障碍学生自信心的策略研究

负责人

赵丹

所在单位

周至县特殊教育学校

结题报告

关键词

智障学生  自信心  生活技能  沟通交流

结题

报告

摘要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障碍学生由于肌体或大脑受到损伤,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适应能力、生活能力普遍较低,行为活动受到局限,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度的溺爱,一手保管,导致学生碰到事情不敢去尝试,碰到事情常常不假思索的说“不会”、“不能”、“不敢”,把别人或家长的照顾和帮助成为了理所当然;还有少数学生家长对孩子淡漠,提上标签,受社会歧视。久而久之,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孩子对生活的探索,导致自信心严重缺乏,严重影响这障碍学生身心大发展和缺陷补偿。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孩子树立自信心,学会自己去做一些理所能及的事情,更好的适应学校,适应生活,融入社会。

    自信是智障学生成长的第一秘诀,无论谁都比自己想象的要出色,由于个体的差异,家长、学生认为学生身患残疾,无所作为,悲观失望,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认无能而轻易放弃。信心的培育离不开家长、老师给予的机会和支持,也需要指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在面对力所能及的任务和挑战时,用我能行来取代我不行,用我敢来代替我怕,用我尽力而为试一试来取代放弃算了。让特殊学生在尝试中表现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自我,抛开自卑、树立信心,挺起胸、抬起头,勇敢地面对每一次的挑战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障碍学生由于肌体或大脑受到损伤,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适应能力、生活能力普遍较低,行为活动受到局限,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度的溺爱,一手保管,导致学生碰到事情不敢去尝试,碰到事情常常不假思索的说“不会”、“不能”、“不敢”,把别人或家长的照顾和帮助成为了理所当然;还有少数学生家长对孩子淡漠,提上标签,受社会歧视。久而久之,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孩子对生活的探索,导致自信心严重缺乏,严重影响这障碍学生身心大发展和缺陷补偿。

在任教的过程中,我发现培智低段学生的自信心尤其缺乏,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自信心伴随着家长的溺爱或淡漠而逐渐退化。培养学生树立自信心,要针对不同年龄的徐盛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我会穿衣、我会洗脸、我会洗头、我会整理内务等,要让他们尝试着去做,敢于做,不依赖别人。并在具体的生活中,让他们大胆尝试,储备一些经验,逐步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独立的完成这些日常琐事,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一)、具体研究内容:

学生自信心能力训练的具体内容:

1、学生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包括独立饮食、自我着装、自己打扫卫生、沟通交流等在家庭、学校的生活习惯。

2、学生的互动交流、人际交往

3、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安全意识的养成。

(二)、研究的目的:

1、通过一定的强化训练,使智障儿童在饮食、衣着、个人卫生和安全等方面掌握基本的知识,从而使智障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达到立足,达到最基本的自信心。

2、通过本课题研究,反复强化,逐步养成学生生活自理方面的习惯、技能等,让他们在基本生活自理上形成动力定型的生理机制,最终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的科研素养,为今后更有效开展教学奠定基础,形成理论研究素材。

4、探索培智学校生活技能教育的系列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以及相关的应用性理论。

5、通过课题研究和实施,逐步形成我校启智教育以生活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特色。

6、在现有基础上有效提高我校每一个弱智儿童基本的自信心,较好地开发其智力,促进他们身心素质主动发展。

弱智儿童生活教育的具体目标是:

1)培养弱智儿童生活自理、乐于交往的态度与习惯。

2)丰富和拓展弱智儿童关于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经验。

3)培养弱智儿童生活自理、社会适应方面的基本技能,较好地开展弱智儿童智力潜力。

4)促进弱智儿童自主、自信、负责任、不怕困难和挫折、合作、有爱心、讲礼貌、守纪律和求上进的积极个性品质的形成。

(三)、研究方法与途径:

结合文献法(查阅文献丰富自己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分析班级个别学生的案例,研究其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过程)、观察法、经验总结。

(四)、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7.10.272017.11.6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提交开题报告,搜集、整理关于课题的理论及实践资料,建立档案。

2、实验阶段(2017.11.62018.4.6

1)请专家和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辅导

2)根据研究方法,启动课题研究

3)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在实践中调整,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4)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3、总结阶段(2018.4.82018.5.8

1)汇总材料,分析总结,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论高度,总结出具有时效性的规律;

2)合作交流,提炼归纳,按进度表完成各项阶段性目标,提交结题报告,迎接结题验收;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一)研究取得的成效:

启智五年级10名学生在饮食、衣着、个人卫生、卫生清扫和沟通交流等方面的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这10名学生由于残疾程度不同,老师针对其各自特点为他们分别制定了个别化目标,并通过家校结合的教育模式系统的、渐进式的训练,从而都达到既定目标

启智班10名学生在如下几方面有所进步:

1、饮食:学校、家庭生活中,能独立用餐,超过一半学生可以进行饭后收拾。

2、卫生清扫:现在班上有9名学生会扫地,有7名学生会拖地,有9名学生能擦桌凳、擦阳台,

3、着装:10名学生都能独立着装,可以根究天气情况实施的添减衣服,敢于自己选择搭配衣物。

4、沟通交流:敢于主动和学生、老师进行交流,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并可以大胆的去尝试。

通过教育教学、生活实践训练的研究,摸索,对提升智障学生生活自信心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如下训练方法:

1、一、制定合理化短期目标,有计划地各科渗透,形成系统化训练:

2、小步子,多循环,着眼于“动力定型”

3、创设环境,促进自信心成长。

4、树立榜样,不断提高要求。

5、运用激励机制,在表扬中展开训练活动

6、六、创设游戏,反复练习,巩固提高:

7、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进行家庭强化。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问题一:智障学生同样是可教育对象,只不过教育教学、生活实践训练中我们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艰辛,只要我们对症下药,做到因材施教,这些学生的自信心同样可以提高。

问题二:对智障学生而言,教育训练必须考虑个体差异,我们只有研究透彻个体的特征,才能制定个别化教育目标,才能使他们在集体学习中都有所进步。

问题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家长和老师的有效沟通,家长和老师不厌其烦的训练,家长和老师始终如一的坚持。

问题四:提高了教师的素质。 教师的科研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在活动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教师一起制定总体目标,以及各班的具体目标,各班的教师寻找理论根据,同时,又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发表意见,共同探讨如何实施方案,还采取互相观摩的形式,组织教师评价活动,提出改进意见,在反复实施、验证。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进一步更新,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例如:在学习如何折叠衣服时,不再是单纯地让幼儿了解衣服折叠的方法,而是在折叠后,教师通过日程激励,让幼儿在游戏和生活中强化折叠的方法。总之,活动开展以来,我们教师积极投入,自身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也促进了全体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参考文献

 

 

1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

2、弱智儿童适应性功能教育课程与实践

 

3、智障儿童个别化教育课程。

 

 

注:正文楷体小4号,篇幅控制在A46页的范围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