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河为卷,诗曲作笔——(江苏淮安)尹昌青先生诗词散曲作品深度点评

(2025-10-14 07:47:15)
分类: 尹氏资讯

山河为卷,诗曲作笔


——(江苏淮安)尹昌青先生诗词散曲作品深度点评

 

安明然2025-10-13

 山河为卷,诗曲作笔——(江苏淮安)尹昌青先生诗词散曲作品深度点评

尹昌青先生的诗词散曲作品集,是一部以脚步丈量山河、以笔墨记录时代的“行走之书”。从东营黄河入海口的浊浪奔涌,到天津海河夜的华灯映波;从淮安河下古镇的千年韵致,到张家界的奇峰险壑,先生以江苏文人特有的细腻笔触,将地理空间的转换与人文情感的流动交织,既留存了地域风光的独特肌理,又承载了传统文人“达则兼济”的精神底色。其作品涵盖近体诗与散曲两大体裁,近体诗格律谨严而不失灵动,散曲雅俗相融而饱含真趣,二者共同构筑起一个兼具“山水之美”与“人文之厚”的艺术世界。

 山河为卷,诗曲作笔——(江苏淮安)尹昌青先生诗词散曲作品深度点评

一、近体诗:格律为骨,山河为魂

尹昌青先生的近体诗,上承唐宋诗风的精髓,下接当代生活的脉搏,在“守正”与“创新”之间找到了精妙平衡。无论是五言绝句的凝练、七言律诗的铺陈,均可见其对平仄、对仗、用韵的娴熟驾驭,而更难得的是,这份“格律功夫”从未成为情感表达的桎梏,反而让山河之景、家国之情有了更坚实的艺术载体。

(一)山水纪行诗:以景载情,情景交融

先生的山水纪行诗,绝非简单的“景点打卡”,而是将自我生命体验融入自然景观,实现“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东营釆风图》中“谁持彩笔绘东营,点染秋光入眼明”一句,以设问开篇,将秋日东营的绚烂风光比作“彩笔点染”,既写出了秋光的鲜活灵动,又暗含了诗人初见此景时的惊喜之情;后两句“稻浪翻金天宇碧,骚人得趣赋诗情”,则由景及人,稻浪的“金”与天宇的“碧”形成鲜明色彩对比,而“骚人得趣”四字,更是将自然之美转化为创作之动力,让整首诗既有画面感,又有情感的流动。

此类作品中,“细节捕捉”是先生的一大特色。《游赏趵突泉》里“水流悦耳歌声亮,御赐碑文耀圣贤”,没有刻意描绘趵突泉“水涌若轮”的壮阔,反而聚焦“水流之声”与“御赐碑文”两个细节:前者以听觉写泉之灵动,后者以人文遗迹写泉之厚重,一“动”一“静”,一“自然”一“人文”,让趵突泉的形象立体而丰满。再如《游天门山》中“索道登攀峰谷险,游车横跨乐逍遥。玻璃开路盘涯绕,景赏云山步客桥”,四句诗以“索道-游车-玻璃路-客桥”为线索,既写出了天门山的“险”,又传递出游客“乐逍遥”的心情,“盘涯绕”三字精准描绘出玻璃路的曲折,“步客桥”则将视角从“车行”转为“步行”,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更值得称道的是,先生的山水诗常蕴含“时空意识”。《天津五大道景观》中“百年风雨留陈迹,一代存亡忆故情”,将五大道的“异域洋楼”与“百年风雨”相连,让建筑成为历史的见证者;“斜阳无语伴君行”一句,以“斜阳”这一意象收束,既写出了漫步街区的静谧氛围,又暗含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让景观超越了地理界限,成为承载集体记忆的文化符号。

(二)时政抒情诗:心怀家国,情系民生

作为兼具“供电人”与“诗人”双重身份的创作者,尹昌青先生的近体诗中,始终流淌着“心怀家国、情系民生”的情怀。这类作品不事雕琢,却字字恳切,将对时代发展的赞颂、对传统文化的坚守,融入严谨的格律之中。

《贺中华诗词大数据研讨会在淮举办圆满成功》一诗,堪称“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典范。“智能切韵东篱赋,格律敲辞西酒楼”一句,将“智能切韵”这一现代技术与“东篱赋”“西酒楼”这些传统文人意象结合,既写出了大数据技术对诗词创作的助力,又保留了诗词的雅韵,展现出先生对“传统文化现代化传承”的深刻思考;尾联“国粹弘扬齐筑梦,神州大地众仙游”,则以豪迈的笔触,表达了对“弘扬国粹”这一共同理想的期盼,境界开阔,情感真挚。

而《中华诗词在泗洪金秋笔会》中“敬仰泗洪革命史,初心不忘志怀胸”,则将“诗词笔会”与“革命历史”相连,让文人雅集不再局限于“吟风弄月”,而是承载了“铭记历史、坚守初心”的使命;《瞻仰天津周邓纪念馆有感》里“革命同航筹国运,情怀共勉护民田”,以“筹国运”“护民田”高度概括周恩来、邓颖超同志的革命一生,“海棠犹记周公影,碧宇长思邓女贤”则以“海棠”“碧宇”为意象,将深沉的敬仰之情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避免了时政诗常见的“口号化”倾向,做到了“情真意切,庄重典雅”。

(三)生活抒情诗:质朴真挚,饱含温度

除了山河之景与家国之情,先生的近体诗中还有大量描绘日常生活的作品,这类诗歌质朴如话,却饱含生活温度,展现出诗人对平凡生活的热爱。《家乡古松》中“经年叠翠谁言老,暑往冬来迎客归”,以“古松”为喻,既写出了古松的苍劲挺拔,又暗含了对家乡的眷恋——古松“暑往冬来”依旧“叠翠”,正如家乡始终“迎客归”,情感含蓄而深沉;“枝舞风云藏岁月,根盘故土旧情依”则进一步升华,“枝舞风云”写古松的动态美,“根盘故土”写其坚守之态,实则是诗人“情依故土”的自我写照。

《致谢江西表妹》一诗更是充满生活气息:“江西美景恋心头,表妹声甜歌响留。穿岭攀岩人尽醉,他年缘聚再来游”,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将“表妹的热情”“江西的美景”“同游的快乐”以及“再聚的期盼”一一展现,“声甜歌响”“穿岭攀岩”等细节如同一组生活片段,让整首诗充满烟火气,读来倍感亲切。

山河为卷,诗曲作笔——(江苏淮安)尹昌青先生诗词散曲作品深度点评

二、散曲创作:雅俗相融,妙趣横生

如果说尹昌青先生的近体诗是“戴着镣铐跳舞”,尽显格律之美,那么他的散曲创作则是“解衣盘礴”,展现出自由洒脱的艺术个性。先生的散曲涵盖正宫、越调、双调、中吕、南吕、仙吕、商调等多个宫调,曲牌丰富,且严格遵循各曲牌的格律要求,同时又融入当代生活元素,做到了“守谱而不死板,通俗而不浅俗”。

(一)山水游乐曲:以俗写雅,生动鲜活

先生的散曲常以“口语化”的表达描绘山水之乐,却能在“俗”中见“雅”,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感受自然之美。〔仙吕·寄生草〕《连岛大沙湾》中“骄阳耀,海浪滔。绵沙漫卧游人笑,蓝天遥映飞船照,碧波轻拥层岩俏”,开篇“骄阳耀,海浪滔”六字,简洁明快,如同一幅速写;“绵沙漫卧游人笑”一句,以“漫卧”“笑”写出游人的闲适与快乐,充满生活气息;“蓝天遥映飞船照,碧波轻拥层岩俏”则对仗工整,“遥映”与“轻拥”两个动词,让蓝天、飞船、碧波、层岩之间有了互动,画面生动而富有层次感;尾句“大沙湾内贝螺找,连州岛里心花闹”,以“找贝螺”这一孩童般的举动,写出了游赏时的童真之乐,“心花闹”三字更是将内心的喜悦化为具象,感染力极强。

〔双调·拨不断〕《龙虎山游记》同样充满趣味:“过山腰,跨浮桥,泸溪河岸瞧棺吊。龙虎山崖演技高,时空穿越攀奇峭,棹兰舟游人欢笑”,“瞧棺吊”“演技高”等口语化表达,既写出了龙虎山“升棺表演”的独特景观,又避免了对“升棺”文化的刻意解读,保持了散曲的轻松基调;“时空穿越攀奇峭”一句,将“攀山”的动作与“时空穿越”的感受结合,既写出了山崖的“奇峭”,又传递出游赏时的新奇感;尾句“棹兰舟游人欢笑”以“欢笑”收束,让整首曲充满欢乐氛围,与近体诗中“山水之思”的深沉形成鲜明对比。

(二)人文抒怀曲:以曲言志,情真意切

先生的散曲不仅有“游乐之趣”,更有“人文之思”,这类作品常以“雅俗结合”的方式,表达对传统文化、革命历史的敬仰,以及对友情、乡情的珍视。〔正宫·塞鸿秋〕《瞻仰渡江战役胜利纪念馆有感》中“渡江展馆旗飘荡,诗协吟友心崇尚。战争胜利功勋亮,英雄风釆豪情壮”,开篇以“旗飘荡”写出展馆的庄严肃穆,“心崇尚”则直接表达了诗人与吟友的敬仰之情;“战争胜利功勋亮,英雄风釆豪情壮”两句,对仗工整,“功勋亮”“豪情壮”既写出了革命英雄的功绩,又传递出对英雄精神的赞颂;尾句“当年敌寇灭,今日红歌唱,先人遗志犹难忘”,以“当年”与“今日”对比,既回顾历史,又立足当下,让“铭记遗志”的主题不再空洞,而是充满现实意义。

〔中吕·快活三带过朝天子〕《访园林好友》则是一首充满温情的作品:“贤朋高院迎,喜鹊茂枝鸣。爱花缘聚捧心倾,步入园林径。[] 草荣,木荣,色艳连枝竞。飘香丹桂舞轻盈,榴火斜阳映。时景芬芳,主翁诚请,酒欢肝胆倾。友情,热情,今个真高兴”,前半部分“贤朋高院迎,喜鹊茂枝鸣”以“喜鹊鸣”起兴,烘托出访友的喜悦氛围;“爱花缘聚捧心倾”则写出了与好友“因花结缘”的真挚友情。“过曲”部分“草荣,木荣”以叠词写出园林的生机,“丹桂舞轻盈,榴火斜阳映”描绘出园林的美景;“酒欢肝胆倾”一句,将友情推向高潮,“肝胆倾”三字写出了朋友间的坦诚相见;尾句“友情,热情,今个真高兴”以口语化的表达收束,既符合散曲的“俗”味,又将内心的喜悦直白地传递出来,质朴而动人。

(三)节庆纪事曲:以曲记俗,充满年味

先生的散曲中,还有多首描绘节庆场景的作品,这类作品以“细节化”的描写,展现出传统节庆的热闹氛围与文化内涵。〔中吕·喜春来〕《元宵节游淮安河下古镇》中“元宵灯影河之畔,古镇新春喜乐传。舞龙舞凤闹声喧。锣鼓欢,人醉彩光间”,开篇“元宵灯影河之畔”写出了元宵节的核心元素“灯影”,“古镇新春喜乐传”则传递出节庆的欢乐氛围;“舞龙舞凤闹声喧”以“舞龙舞凤”“闹声喧”写出了节庆的热闹场景;尾句“锣鼓欢,人醉彩光间”,以“锣鼓欢”写听觉,“彩光间”写视觉,“醉”字则写出了游人沉浸在节庆氛围中的状态,画面感与氛围感十足。

另一首〔中吕·喜春来〕《看新年河下古镇》“诗乡河下烟霞秀,名镇街途物产优,古今穿越客寻游。迎岁首,骚赋竞风流”,则从“景”“物”“人”三个角度描绘新年古镇:“烟霞秀”写古镇之景,“物产优”写古镇之物,“古今穿越客寻游”写古镇之人;尾句“迎岁首,骚赋竞风流”,将“新年”与“诗乡”的特色结合,既写出了新年的喜庆,又展现了古镇的文化底蕴,让节庆场景多了一份雅韵。

 山河为卷,诗曲作笔——(江苏淮安)尹昌青先生诗词散曲作品深度点评


三、作品的整体特色与文化价值

 尹昌青先生的诗词散曲作品,无论是近体诗的“格律之美”,还是散曲的“自由之趣”,都始终围绕“人”与“文化”两个核心——“人”是诗人自我情感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文化”是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交融。其作品的整体特色可概括为“三真”:写景求真、抒情真挚、表意真切。

(一)写景求真:以“实”为基,以“细”为要

先生的作品中,几乎没有“空泛的抒情”与“虚假的写景”,每一处景观、每一个细节,都源自其亲身经历与细致观察。从东营的“稻浪翻金”到天津的“华灯映波”,从淮安的“古街春烟”到庐山的“四百弯弯”,先生始终以“写实”的笔触描绘山河,让读者能够通过文字“身临其境”。这种“求真”的写景方式,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尊重,更让作品有了“可信性”与“感染力”——读者相信诗人所见,故而能共情诗人所感。

(二)抒情真挚:以“情”为魂,以“诚”为贵

先生的作品中,情感始终是“核心驱动力”。无论是对山河的热爱、对英雄的敬仰,还是对友情的珍视、对家乡的眷恋,都没有刻意的“拔高”与“修饰”,而是以“真诚”的态度表达。《致谢江西表妹》中的“他年缘聚再来游”,《家乡古松》中的“根盘故土旧情依”,《缘聚中华诗词云》中的“传承国粹吐芬芳”,这些句子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因“真诚”而动人。这种“真挚”的抒情方式,让作品超越了“技巧层面”,达到了“情感共鸣”的高度。

(三)表意真切:以“文化”为脉,以“时代”为镜

先生的作品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时代精神的记录”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既能看到“大数据”“央视专访”等当代元素,也能看到“格律”“曲牌”等传统符号;既能看到“革命历史”的缅怀,也能看到“乡村振兴”的期盼。这种“表意真切”的创作,让作品有了“文化厚度”与“时代价值”——它不仅是个人的“诗旅记录”,更是一个时代“传统文化现代化传承”的缩影。

从文化价值来看,尹昌青先生的作品至少有两点重要意义:其一,为“传统诗词散曲的当代创作”提供了范例。先生的作品证明,传统格律与当代生活并非“对立”,而是可以“融合”——只要创作者有足够的“格律功底”与“生活积累”,就能让传统体裁焕发生机;其二,为“地域文化的传播”搭建了桥梁。先生的作品以江苏为起点,辐射全国多个地域,既展现了各地的自然风光与人文特色,又传递了江苏文人的“细腻与豪迈”,让地域文化通过诗词散曲的形式得以传播与交流。

山河为卷,诗曲作笔——(江苏淮安)尹昌青先生诗词散曲作品深度点评

山河为卷,诗曲作笔——(江苏淮安)尹昌青先生诗词散曲作品深度点评

四、诗心不老,步履不停

尹昌青先生以“供电人”的严谨与“诗人”的灵动,在工作与创作之间找到了平衡,用诗词散曲记录下山河之美、时代之变、人心之暖。他的作品,如同一幅“当代中国山河人文画卷”,既有着传统文人的“诗心”,又有着当代公民的“情怀”;既有着格律的“骨”,又有着情感的“魂”。

1968年出生的江苏淮安少年,到如今的“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淮安散曲社副社长”,尹昌青先生的“诗旅”还在继续。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他将继续以脚步丈量山河,以笔墨记录时代,创作出更多“有温度、有厚度、有深度”的作品,为传统诗词散曲的当代传承,为地域文化的传播,贡献更多力量。而对于读者而言,阅读尹昌青先生的作品,不仅是一次“诗词审美”的体验,更是一次“山河漫游”与“精神共鸣”——在他的文字里,我们既能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也能看到一颗“热爱生活、坚守文化”的赤子之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