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肥城市尹庆祚:《三千年不衰的传统礼仪——乡饮酒礼》

分类: 尹氏作品 |
山东省肥城市尹庆祚:《三千年不衰的传统礼仪——乡饮酒礼》
原创 琴心洗砚微平台 琴心洗砚
2025年07月19日
三千年不衰的传统礼仪
——乡饮酒礼(上篇)
尹庆祚
二十年前,刚开始续家谱时,在老家谱上发现过有4位族伯、族爷的简历,冠名为“郡庠大宾”“介宾”“耆宾”等等,因为我们那个小山庄70多户人家的历史我都能数划过来,当时就认为这是个不起眼的差事,最多就是个聚众饮酒的酒官,或者是红白喜事的执事官之类,后来,续家谱活动的全面展开,碰到的同类情况越来越多,也同样没有再往深处考虑。
近年来闲来无事,感到宣传一下家族传统文化,给后生做点有意的贡献,给老有所为增加点“佐料”。老《家谱》、老《县志》则成为我须臾不愿离开的老师和智库,就像一位淘金者,两眼瞪得溜圆,精挑细选,不放过任何一个闪光点。肥城文化学者梁圣军老师曾夸赞我对《县志》‘看得真仔细!’是的,《县志》是前人心血的积累,字里行间都溢流着高贤大德的汗水。是地方文化的永久记忆,也是给后人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
在光绪十七年《肥城县志.礼仪志》部分,发现有关乡饮酒礼的一篇详细记载,给文章开头的那几个名词找到了归宿,感到无比欣慰。原来它是自周朝以来,由朝廷制定并一直延续的一项“尊贤敬老”的固定制度,以礼制实现“亲民爱民”的典型举措。历经三千年而不衰的传统礼仪,生命力如此之顽强,应该说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文明。
这篇乡饮酒礼的成文时间,是顺至(顺治)元年。礼仪规范,程序严密,内容充实,气氛严肃,场面活泼。主持酒礼的司仪为赞礼郎,文中的司正为礼仪监督,执事者来说就是跑堂的,他们要经过长时间准备,参加酒礼的宾客经过严格地选拔和审批,仪式训练有素,高端大气。我们作为吃瓜众,可乘坐上时光隧道的高速列车,不免到“现场”观摩体验一番。这要在当时不是随便让无关人员观看的。
《乡饮酒礼》原文如下(注:为尊重原著,已经过由梁圣军老师提供的木刻板老县志影印本校对,纠正了1996年肥城市志编委会翻印本的5个错字和几处标点错误):
乡饮酒礼,顺治元年定。
直省府州县,每岁於正月望日、十月初一日,举行乡饮酒礼。县以知县为主。大宾择乡里年高有德之人为之;其次为介,其次为众宾。司正,以教职为之,主扬觯以罚失仪者。赞礼、读法以生员为之。前一日,执事者於儒学明伦堂陈设坐次。宾席於堂西北南向。主人席於堂东南西向。介宾於堂西南东向。众宾之长,三人席於宾西南向。东上皆专席,不属众宾席。於西序东向僚佐席,於东序西向皆北上司正席。於主人之东北向设律令案。於主介间正中又设尊案一。於东序端司正预率执事者习礼。至日具馔,主人及僚属先诣。学遣人速宾介以下比至。主人速僚属出迎於庠门之外,揖,宾介、众宾皆答揖。宾入,介、众宾从入。主居东,宾居西,赞礼者立阶前。赞揖,主及宾三揖三让,而后升堂。东西相向立,赞两拜,交拜毕,宾即席。乃延介一让升阶,升拜如宾礼,介即席。乃延众宾以次皆升。主人揖,皆答揖即席。主人率僚佐皆即席。咸坐,赞司正扬觶,执事者引司正由西阶升诣堂中,北向立。赞起立,宾介以下皆立。赞揖,司正宾介以下皆揖。执事者以觶酌酒授司正,司正举酒曰:“恭维朝廷率由旧章,敦崇礼教,举行乡饮,非为饮食。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党。无或废坠以忝所生。”读毕,司正立饮酒。饮毕,以觶授执事者。反案揖,宾介皆揖,复位皆坐,执事者赞律令。引读律令者诣律令案前北面立,宾介以下皆立。行揖礼如前,乃读律令。“律令:凡乡饮酒,序长幼,论贤良。高年有德者居其上,其次序齿列坐。有过犯者不得干与,违者罪以违制。敢有喧哗失礼,杨觶以礼责之。”读毕复位,皆坐。赞供馔、执事者举馔案至宾前,次介次主,自宾以下各以次设赞献。宾主起北面立,执事者酌酒以授主。主受爵诣宾前置于席,少退,赞两拜,宾答拜讫,主退复位。赞宾酢酒,宾起介从,执事者酌酒授宾。宾受爵诣主前如前仪,赞两拜,交拜讫,宾退复位。主人献介宾,介酢,主人如前仪,乃各就位。执事者编献,众讫,饮酒。酒三行,奏乐歌诗歌鹿鸣三章,再歌鱼丽三章,三歌南山三章。歌毕,执事者行酒。饮无算爵。赞撤馔,起离席。主人在东再拜,宾介以下在西答拜。出,旅揖皆退。

根据酒礼的整个流程,我们需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一、乡饮酒礼于顺至元年重新核定。规定各省、府、州、县每年正月十五和十月初一举行乡饮酒礼。县级由知县主持,从乡里选拔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大宾”,其次为“介宾”,再次为“众宾(有时也称耆宾)”。赞礼须熟悉礼仪文本,声音洪亮、动作规范者为之;学校教官担任“司正”,负责举杯惩罚失礼之人,加上执事者们,多为生员(县学的秀才)负责。
二、乡饮酒礼的前期准备
前一天在儒学明伦堂布置座次,座次按阴阳八卦顺序,安排宾主席位:
- 主宾席设在西北方,面朝南(也有说朝东)
- 主人席在东南方,面朝西
- 介宾席在西南方,面朝东
- 三位众宾代表席在主宾西南方,面朝东
- 其他官员席位一般东北侧
- 律令案设在主宾与介宾之间
- 酒尊案设在东侧
司正提前带领工作人员演练礼仪。当日备好酒食后,主人和官员先到学宫,在学宫门外迎接宾客,互相行三揖三让礼后,执事人员引导宾客入堂。
三、行礼流程
1. 登堂仪式:
主人居东,宾客居西。
登堂后互相拜礼。
2. 司正举杯致辞:
“朝廷遵循古制,推崇礼教。举行乡饮,此举非为饮食。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內睦宗族,友好乡里。此礼不可荒废懈怠,以免辱没父母祖先。”
众人饮酒。
3.
“凡参加乡饮酒礼者,须序长幼,尊贤良,德高者居上。犯过错者不得参与,违者治罪。喧哗失礼者将受罚。”
4. 宴饮环节:
依次上菜献酒。
宾主互敬酒礼。
自由饮酒。
四、酒过三巡后乐工奏乐,烘托仪式的气氛,净化人们的心灵起着潜移默化之作用。礼、乐是儒家六艺教育体系的核心。奏乐必不可少:
先奏《诗.小雅.鹿鸣》三章。
再奏《诗.小雅.鱼丽》三章。
最后奏《诗.齐风.南山》三章。
五、礼成
撤席后,主人在东再拜,宾客在西回拜,互相揖让后离场。
我们作为特殊“观众”,在现场观摩了乡饮酒礼的全过程,回头我们再去讨论他的历史意义,请看下篇。
2025.7.19
三千年不衰的传统礼仪——乡饮酒礼(下篇)
原创 琴心洗砚微平台 琴心洗砚
2025年07月23日 山西
上一篇我们读取了乡饮酒礼制度的原文,也到酒礼“现场”进行了细致观摩,然后就到了切磋观后感的时候了。
乡饮酒礼,顾名思义,这是一种礼仪,不是一般饮食活动,更是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秩序维护、道德教化与社区整合的重要机制。通过考察乡饮酒礼的参与者选拔、时间地点安排、官员出席情况、仪式程序以及社会功能,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这一礼仪如何在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中发挥其独特作用。
一、乡饮酒礼的历史渊源与制度沿革
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体系中,礼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中,乡饮酒礼作为一种古老而重要的礼仪活动,自周代起源,历经秦汉演变,至明清时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
乡饮酒礼的历史可追溯至3000年之前,《仪礼》中已有详细记载。最初它是地方贵族与乡老聚会饮酒的礼仪,具有选拔贤能与敬老的双重意义。汉代以后,随着儒家思想成为正统,乡饮酒礼被赋予了更多教化功能。唐代将其纳入国家礼制,规定“州县每岁孟冬举行乡饮酒礼”。明清时期,这一礼仪达到制度化高峰,《大明会典》和《大清会典》都对其实施细则做出了明确规定。
乡饮酒礼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类型。据《仪礼》记载,周代乡饮酒礼可分为四种:一是三年大比,诸侯之乡大夫献贤能之士于其君,以宾礼待之;二是乡大夫饮国中贤者;三是州长习射饮酒;四是党正腊季饮酒礼”(注:党正:这是周代的基层官职名称。根据《周礼·地官·党正》记载,周代行政组织是:“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党正”就是一党(500户)的首长,负责党内的政令、教化、祭祀等事务。)蜡祭饮酒。后世的乡饮酒礼主要继承了前两种类型的传统,将选贤与敬老紧密结合。
二、参与者的选拔与构成
乡饮酒礼的参与者构成,反映了传统社会的等级秩序和价值观念。根据明清时期的制度,参与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类别:
首先是“宾”、“介”、“众宾”的选定。其中“宾”(又称“大宾”)通常由当地致仕官员或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需具备“年高德劭”的条件;“介”(次宾)则选择稍次于大宾的贤者;“众宾”人数不等,多为地方上有声望的士绅。选拔程序严格,先由地方官考察遴选,再上报督抚核准。明代《明会典》规定:“所举宾介,务在得人。如果地方乏才,宁缺毋滥。”
其次是官员的出席。州县级别的乡饮酒礼,当地知州、知县必须出席,担任主持;府级则由知府主持。此外,儒学教官如教谕、训导等也必须参加。清代还规定,武职官员如都司、守备等也需到场,体现文武并重。
再次是普通参与者的选拔。除特邀的宾介外,还有本地生员(秀才)、耆老等参与。生员往往通过考试选拔,而耆老则按年龄自然产生。清代《礼部则例》规定:“与饮耆老,以年六十以上、德行无过者为合格。”



三、时间、地点与前期准备
乡饮酒礼的举行时间历代有所变化。周代多在春、秋两季举行;汉代则定在每年十月;明清时期统一规定为"孟春望日及孟冬朔日"(农历正月十五和十月初一)举行,其中以孟冬(十月初一)最为隆重。
举行地点多在地方官学或孔庙的明伦堂,也有在城隍庙或专门建筑"乡饮亭"举行的。场所布置极为讲究:堂上设宾席、主席,按照严格方位排列;庭院中摆设众宾席位;所有席位都需遵循"宾主既位,东西相向"的古老礼制。
前期准备工作繁复。地方官需提前一个月开始筹备,包括:遴选宾介并上报审批;准备祭品和宴席;组织生员排练礼仪;发布告示晓谕民众等。经费主要来自官府拨款,也有地方士绅捐助的情况。清代《福惠全书》记载:“其银两于存留钱粮内动支,事毕造册报销。”
四、仪式程序与礼仪规范
乡饮酒礼的仪式程序严谨复杂,体现了儒家礼乐文化的精髓。以明清时期为例,乡饮酒礼中的席位安排、行礼次序、饮酒方式等都有严格规定。完整仪式的主要环节,上篇已交代的比较清楚,不再重复。
仪式结束时,主官率属员送宾至大门外,行礼如初。次日,宾介还需到衙门"谢酒",完成最后礼仪。
五、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
乡饮酒礼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发挥着多重功能,主要包括:
1. 社会整合功能:通过定期举行的礼仪活动,强化地方社区的凝聚力。不同阶层的人在礼仪中形成暂时的平等关系,缓解日常社会矛盾。清人黄六鸿在《福惠全书》中指出:“乡饮酒礼,所以序长幼、崇贤良、厚风俗也。”
2. 道德教化功能:仪式中宣读《律令》和《乡约》,表彰善行,惩戒恶习,起到道德示范作用。特别是“读法”环节,直接向民众灌输官方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
3. 人才选拔功能:虽然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已十分完善,但乡饮酒礼仍保留着一定的荐贤作用。被举为“宾介”本身就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对士人的前途有积极影响。
4. 文化传承功能:乡饮酒礼保存了大量古代礼仪和音乐,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尤其在一些文化发达地区,乡饮酒礼往往与地方文教活动结合,促进文化发展。
六、衰落与当代启示
随着清末社会变革和传统礼制瓦解,乡饮酒礼逐渐式微。民国初期虽曾试图恢复,但终因社会结构变化而难以为继。解放后,中国大陆地区这一礼仪基本消失,但在台湾部分地区仍有保留。
当代审视乡饮酒礼,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社区治理智慧:通过仪式性活动建立社会共识;将道德教化融入日常生活;利用非正式制度辅助正式治理等。这些经验对今天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仍有一定借鉴意义。近年来,中国一些地区尝试恢复改良版的乡饮酒礼,作为传承传统文化和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的手段,密切党群关系,亲民爱民,实现政通人和,反映出这一古老礼仪的现代价值。
乡饮酒礼作为中国传统社会重要的礼仪活动,其兴衰演变反映了国家与地方关系的调整、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互动、以及礼治与法治的消长。深入研究这一制度,不仅有助于理解传统中国的治理逻辑,也能为当代社会治理提供历史参照。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创造性转化乡饮酒礼等传统制度中的合理要素,使之服务于当代社会建设,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2025.7.22
作者简介
尹庆祚,1945年1月生,山东师范大学(原山东师范学院)毕业,本科学历,工程师职称, 1970年在大学毕业前夕加入共产党。毕业后一直在县直机关工作,退休时任国土局主任科员。五十多年来,在各个岗位上都廉洁奉公、任劳任怨。退休后专注研究族史文化,发起续修《鲁西尹氏族谱》,修建鲁西尹氏宗祠,圈建尹氏始祖坟墓,参与编写《中华尹氏通志》,编著《鲁西尹氏文化大观》。研究尹氏文化40余年,搜集和编写了大量族史材料。曾受邀参加香港尹氏宗亲会成立50周年庆典。被中华尹氏宗亲总会和理事会授予《终身荣誉奖》;还被山东省东方少昊文化研究中心和山东省尹氏文化研究会授予《最美修谱人》称号、得到《功勋人物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