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原平市尹捷回顾|【原平青见梁村(历史村落、尹氏村落)】山歌悠扬飘四野

分类: 尹氏作品 |
山西省原平市尹捷回顾
【原平市青见梁村(历史村落、尹氏村落)】山歌悠扬飘四野
原创 原平故事老海 原平故事
2021年08月26日
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尹捷,籍贯原平市青见梁村,现就职于忻州六中工作。小时候读书,长大了教书,从教34年。消失的村庄成为我们这一代的乡愁和回忆,但愿能留点值得记忆的东西。
山歌悠扬飘四野
山西是民歌的海洋,青见梁的山歌是民歌海洋中的浪花一朵。
山西民歌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山歌、号子、小调、秧歌、套曲五大类。青见梁有山歌和秧歌这两种类型。
山西的山歌因地域不同名称各异。在西部的吕梁山区分布的叫“山曲”,以“河曲山曲”最为出色;在东部的太行山区流行的叫“开花调”,以“左权开花调”最为突出。“卷席片”(也叫“撅蓆片”)是忻定原盆地一带对山歌的叫法。就比如陕北人称山歌为“信天游”,内蒙叫“爬山调”,青海叫“花儿”一样。青见梁的山歌属于撅蓆片。撅蓆片用做山歌的名称,主要是取其“比较自由,不受拘束”的特点。
青见梁山歌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是能够世代流传到今天,实在是值得庆幸。2017年9月,青见梁村被列入移民撤村的名单中,2018年1月,在铲土机的轰鸣声中,村里的房屋夷为平地,至此以后,青见梁村即将在原平的版图上消失,村子所承载的文化也将随之消亡。庆幸的是2008年我们在编写《尹氏家谱》时,族人王连鱼听说在家谱中收集乡土文化,就把自己在年青时心记、笔录的山歌,提供了660余段歌词,想不到当时一个无意的举动,竟给青见梁的乡土文化留下了一笔珍贵遗产。这也要感谢尹喜喜在编书时的创意,这个从村里走出大山的文化人,对乡土文化情有独钟,亲自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填补了村里乡土文化没有文字记载的空白。
在解放前,青见梁村里的人大多不识字,山歌没有文字记载,只能在传唱中口口流传。解放后村里的优秀歌手是何二海的母亲马银仙,尹四明的妻子何牡丹,被称为“村中百灵”,她俩人也不识字,山歌都记在脑子里,现在两人都已去世,十分惋惜。
王连鱼是尹明士的老婆,小学毕业,嫁到青见梁村后,被村里山歌深深地吸引,在学唱山歌时把歌词做了笔录,久而久之,收集到660余段歌词,这是对青见梁山歌的传承,也是对乡土文化的尊重。对于一个不到百人的小山村来说,能收集这么多的山歌实在是不容易。
山歌的特征是形式短小,单纯,一般为上下两句歌词构成一段,来反映一个内容。其内容是唱歌的人在走路、砍柴、放牧、割草时,根据劳动场景或感情即兴编出来的,“做甚唱甚,想甚唱甚”。青见梁的自然环境比较恶劣,是属于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的那种地形,乡亲们终年披星戴月辛勤劳动,粮食却所收无几。那种积聚在心里面的无奈情感无处发泄,惟有“学会唱曲解心宽”,“唱上山曲儿解心焦”,于是人们面对群山旷野张口便亮上几嗓子,来宣泄一下内心的愁闷。记得是儿时的端午时节,朴玉花开满山坡,我给尹四明往地里送饭,四明在扻地时唱:“朴玉玉开花满坡坡白,扻地那想起牡丹来”,纯粹是即兴的创作,牡丹是他老婆,有感而发,随感而唱。
在“走西口”时,祖辈们翻大山、过黄河,一走就是几月甚至几年。他们远离故土,孤身在外,不免思念家乡,思念妻儿老小。于是在劳动中唱起山歌,倾诉对亲人的思念,来提神解闷、解除疲劳;在路途上唱起山歌,倾诉漂泊之人的恓惶。在与内蒙人的交往中,山歌成了交际的工具,唱起山歌可以拉近彼此距离,增进感情,促进“撅蓆片”与“爬山调”的交流。
青见梁山歌题材非常广泛。有歌咏劳动生活的,如“牛驮横杆人扛犁,露水地里耕地谁心疼你”,唱出了早上耕地出工路上的场景。有倾诉痛苦生活的,如“人人都说拉骆驼好,铺冰盖雪谁知道” “脱毛雀雀过冬天,没有吃来没有穿” “哥哥顶上牛一条,累死挣活吃不饱” “忽沓子风箱烂锅盖,熬熟一锅糊糊没咸菜”,唱出了劳动的艰辛和生活的清苦。
青见梁山歌更多的是反映爱情生活的。“白毛旋风刮满沟,早有主意开不了口” “你要和妹妹交往自开口,你要叫俺们开口有些羞” “清茶细碗桌子上放,瞟眼眼看在你身上” “翻一道梁梁两腿酸,眊不上妹妹枉徒然” “山野草地人家稀,丢盹瞌睡想妹妹”。山歌不仅表现出少年男女们情窦初开,欲说还羞的心理,而且对追求爱情的大胆坚毅,以及对恋人的相思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封建社会,买卖婚姻和包办婚姻葬送了多少青年男女的幸福,“爹娘为钱眼势利,棒打鸳鸯两分离” “黑云动地黑沉沉,包办婚姻害死人”,这是对婚姻制度的血泪控诉。
随着时代发展,青见梁山歌与时俱进。解放初山歌声声颂党恩:“奶上的娃娃忘不了娘,端起碗想起了共产党”“先点葫芦后种豆,共产党指出光明路” “井里头打水桶里头满,毛主席的恩情说不完”,由衷地道出了乡亲们对党领导人民闹革命,翻身得解放的感激之情。赞颂合作化运动的山歌有:“单门单窗单干户,里里外外两头误” “互助合作增产量,穷人不再受恓惶” “莜麦出穗铃铛铛响,合作化道路通天堂” “八寸步犁双铧犁,高级社拉了马拉犁”,反映了由单干到互助组,合作社到高级社的时代特征。
1950年5月1日,新中国颁布的《婚姻法》实施,废除包办婚姻,实行男女婚姻自由,女方只要到乡政府提出离婚,就可以解除婚姻,妇女们对《婚姻法》举双手赞成,于是从心底流淌出歌声:“北京城里开红花,毛主席宣布《婚姻法》” “十五的月亮满窗窗明,新社会主张自由婚” “荒山头上栽樱桃,妇女翻身头一遭” “大河畔上卧鸿雁,自找对象结姻缘” “自找对象自订婚,终究到老不变心”。村里有四位妇女,就是唱着这样的山歌走出大山去离婚,告别了包办婚姻,去寻找自己的幸福生活。
山歌不唱不快活,歌声阵阵落山坡。因为山歌比较自由,不需要伴奏,没有一定的调高,因此男人们唱山歌高亢激昂,歌声在山川河谷间回响,有山野风味。那种从心灵深处吼出来的歌声,会让你的心灵震撼,血脉贲张,闻声落泪,极富感染力。女人们唱山歌,音调婉转凄凉,节奏比较平稳舒缓,如泣如诉,抒情的成分居多。
青见梁山歌生长在原平“诗歌之乡”这片沃土上,它吸收了本地文化的养料,也吸收了外地山歌的精华。“开花调”的歌词上句常以“xx开花”为起兴,下句点题。一切用来做比喻的东西都可以开花,比喻与点题的下一句有着某种联系,“石头开花生绽了,人里头挑人数妹妹好” “盖的(被子)开花四角角方,不害羞来伙盖上” “大出奇开花满瓤瓤红,满肚肚想你想在心”,撅蓆片中也有借鉴“开花调”的唱词格式。
青见梁山歌在相互传唱的过程中,经过不断加工和再创作,不仅内容越来越丰富,而且语言上有典型的地域特点,感情真挚、朴实。“荤油点灯捻子白,少魂忘事咋来来” “想哥哥想的可好(hào)哭,袄大襟揩(qi)下个稀水湿”,其中“咋来来”、“袄大襟”和“稀水湿”是本地土话,又近于口语,但内容合辙对称,上口押韵。“麻阴阴天雾沉沉,误上营生眊亲亲”中的“麻阴阴”、“雾沉沉”、“眊亲亲”,语言多用乡土叠韵,显得格外亲切生动。
青见梁山歌在语言上别具特色,而且妙用修辞。山歌善用比兴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比”是指以彼物比此物的比喻手法。它的喻体总是比被比的本体更加生动具体,形象鲜明。“白萝卜胳膊水萝卜腿,瓜子仁仁舌头海娜花嘴”,用白萝卜、水萝卜、瓜子仁仁和海娜花比喻妹妹,生动形象,把哥哥对妹妹的爱恋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兴”就是先说他物,而后咏人,就是先借其他事物开个头,然后转入正题或者抒发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可以引起人们对事物的联想,烘托氛围。“五月天山丹花蒙生生雨淋,眼里头看见妹妹心里头亲”,这就是兴。先说山丹花和雨淋的事,来引出喜欢人的词,不仅使表情达意顺理成章,而且为人物活动创设了广阔的背景。
巧妙地运用夸张手法,可以较好地塑造艺术形象。“千想万想想哥哥,泪蛋蛋流的像黄河” “泪蛋蛋哭的盖起一座庙,手巾巾擦泪谁知道”,把人物的情意蕴含在具体的事物之中,使人倍感亲切,回味无穷。
我不得不感叹山歌的高手的确在民间,无论是语言的选择,还是修辞的妙用,细细地品味揣摩,功力确实非同一般。
“春风不刮地不开,山曲不唱哥不来” “锅区安得一口锅,山曲虽小意思多”,人们通过山歌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得到审美享受,激发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民歌的另一种类型是秧歌,当地人把秧歌的演出叫唱秧歌。北方的秧歌与南方水乡的小调不同,江南水乡的小调,具有细腻柔婉、清雅秀丽的风格,北方的秧歌是洋溢了满腔激情扭出来、唱出来的粗犷与豪放。
原平境内的秧歌很多,以地名来说,平川有三吉秧歌,魏家庄秧歌,下风窊秧歌等,北贾村的凤秧歌最有名气,如今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单说西山地区就有马圈秧歌、高阜秧歌、白鸠川秧歌、马铺秧歌等。
马铺秧歌的班底是由上马铺、青见梁两村联合组建的,在西山地区是最好的一班秧歌。当年曾活跃在原平境内,给人们带来过美好的精神享受。
马铺秧歌也叫“土圈秧歌”。秧歌的演出以大地为舞台,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把观众“打”开围圈就能演出。
演出的剧目有《盘坡》 《钉缸》 《看田》 《偷黄瓜》 《薅谷》 《牧牛》和《十对花》等。伴奏也分文武场。文场有胡琴、笛子和笙等若干;武场有梆子、鼓、大镲、小镲、大小锣各一个。演出地点大多在农家院内和打粮食的场面。道具便是演员信手拈来的各种农具及生活用品。唱腔淳朴优美,道白不加修饰,演员与观众零距离。
好秧歌是由好演员来支撑的,演员都是男性,旦角也是由少年男子装扮。最后一班马铺秧歌的优秀演员有:生角是青见梁的尹润贵、尹明世;旦角是上马铺的李高才;净角是上马铺的赵高高、青见梁的尹四明;末角是上马铺的赵四旦;丑角是上马铺的赵来功。这些演员既没有艺名,也不求报酬,只是为了传承民间艺术,给大家带来快乐。
演出时间大多在春节前后的农闲季节。秧歌从每年腊月里开唱,把过年的喜悦陡陡地推向了高潮。正月初三以后,演员们又聚到一块,因为演出的剧目都是他们的拿手戏,也用不着重新排练,背起行头乐器就出发了,前往附近的邻村开始演出,是典型的耍腊月闹正月。秧歌班在这个村里唱三天,那个村里唱三天,红火了十里八村。大红大绿的服饰、铿铿锵锵的鼓乐,把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激情和乐趣点燃。一直唱到二月二,眼看要到春耕播种季节了,才不得不各自回家。
“土圈秧歌”的一场演出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开场锣鼓”。场外火铳、铁炮齐鸣,通知在家的观众,演出马上就要开始了。场内“跑龙套”的演员踩着“火炮”的鼓点,开始打圈,把人群向四周驱赶,形成演出场地。随后激昂的鼓点转入舒缓的“长流水”,演员们踏着鼓点,沿着场地的边沿扭起了秧歌,五分钟以后,鼓点中变换出“四不合(gng)”和“凤凰三点头”的打法,演员们随着鼓点变换队形,如游龙戏水,绕场游动,精彩的动作和诙谐的表情常常会博得观众的热烈掌声,高潮时锣鼓戛然而止。
第二部分为“正戏”。正戏由正式演员上场演出,这是秧歌的主要部分。
这种秧歌的最大特点是没有剧本,对白、唱词、板眼及动作,全凭“导演”口传,演员心记。演员演出时要靠对剧情的理解和对生活的积累,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表演才能,去刻画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演起来不受戏曲的程式化动作的约束,随心所欲,活灵活现,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
马铺秧歌著名的导演有两个人,最早的是赵玉庆,“肚肚”里的戏文最多,其次是赵四疙旦。由于戏文全在“导演”的肚里藏着,导演一旦去世,把秧歌也一起带进了坟墓,使秧歌的抢救十分困难,有的演员仅仅是记住了某个角色的戏文,很难形成剧目的整体。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尹润贵的口述下,尹喜喜记录了一部《牧牛》,这是马铺秧歌遗留的唯一完整的一个剧本。
在“四清”和“文革”开始后,山歌被当成“四旧”来破,当作“封资修”来批,青见梁村里没有了山歌的声音,如今这朵璀璨的民间艺术小花已经凋谢,留给人们的是茶余饭后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