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东肥城市尹庆祚:《略论按行辈起名》

(2024-11-20 17:59:40)
分类: 尹氏渊源记事

山东肥城市尹庆祚:《略论按行辈起名

 

原创 琴心洗砚微平台 琴心洗砚 20241115

《鲁西尹氏族谱》的付梓,了却了我一大心愿。从1978年开始接触《肥城县志》和《肥邑尹氏族谱》,40余年钻研、调查、走访,续家谱、修祠堂、著《鲁西尹氏文化大观》,一发不可收拾。近几年,鲁西尹氏家族掀起了股股宣扬传统文化的热潮。为满足族众入谱和收藏家谱的强烈愿望,在2005年倡修族谱的基础上,临近八十的年纪,于2022年又向族人献出了一片爱心,进行了勘误、补遗与添丁。近期,又要进行一次加印。

 山东肥城市尹庆祚:《略论按行辈起名》


山东肥城市尹庆祚:《略论按行辈起名》

山东肥城市尹庆祚:《略论按行辈起名》

山东肥城市尹庆祚:《略论按行辈起名》

四十年如一日。通过这些工作,我完全弄清楚了坊间流传的“尹家行辈不乱”的真谛。所谓不乱,是因为使用统一行辈的地域,在我们鲁西地区,占了相当的比重,的确名副其实。尹家的统一行辈,是从肥城开始倡导并传播的。因为在明初洪洞大移民的时候,一次同迁叔侄8人,七个侄子一个叔。叔纲公留在了老肥城的尹海,其中一个侄子落脚于石横村,其余则散落于东阿、平阴、老寿张、汶上、嘉祥、鄄城、梁山、郓城、新泰等地,然后又向四处繁衍。纲公生了六个儿子,蔓延到泰安、莱芜、长清、宁阳、齐河、禹城、茌平、夏津、冠县。

七侄六子共计十三大支系,目前统一行辈的影响范围北到禹城,西到聊城南到台前、范县,菏泽北部,济宁大部,费县西部,泰安全部,济南市大部,枣庄还有一个村等二十几个县市区。当然使用统一行辈者,其中有从洪洞县其他批次迁入,也不排除此地人,被这十三支人所笼罩,报团取暖,寻求依靠而为。但是大的脉络非常清晰。

清乾隆年间,老尹家名贤大儒煞费苦心,让“兄弟二进士”“文”字辈打头,从十一世起,一改前十世没有统一行辈的乱象,同时尽量避开与其他姓氏行辈字重复,编排并延用了近300年的“文鸿肇式序 祚承燕逊贻 懋履源宸拱 嘉孚迪景祺 毓兴法韶光 志学基恒昌 道明声丕振 嗣令庆增祥”等四十行辈用字,被鲁西各大家族先后沿用至今,辈分明确,世系井然,长幼序次,昭穆不紊。秩序分明,族盛绵绵。形成了几十个县市区的纲公世系大家族。

寓居台湾的80多岁的老学究尹堪祚,在敬续《寓台鲁西尹氏族谱》时这样说到:“初,鲁西尹氏修谱之际,对十一世开始起用的行辈用字,集议之时,取韵与意义并重,既寓渊源有自,复臻意义深邃,于系统昭穆之中,列行辈分之间,均具励德修业之启示与精神鼓励之寓意。兹就十一世以下辈字,考证其字源、字音暨取意之出处、典故等,依序注明之。”在其八卷本的寓台族谱中,用了卷四一整卷的笔墨,对40行辈字一一作了深刻而细致的解释。其良苦用心非一般人可以理解。

前些年,香港著名船王包玉刚先生回大陆访问,他故乡的人经过认真查证,正式通知包玉刚,他是历史上铁面无私的“青天大老爷”包拯(包公)的后代,这个消息使包先生大喜过望。调查的依据就是字辈和族谱。现在,许多旅居海外的侨胞及台湾、港澳同胞,也常常利用字辈回故乡导根问祖,寻找亲人。在故乡,他只要一报出自己的姓名,人们立即就可以明确他的支系和辈分,并能很快找到他的本家亲戚,谁是长者,谁是平辈,谁是晚辈,既使从未谋面,也绝不会弄错。这种古老的办法为孩子起名好不好?还是让历史作证。

十几年来我就是用这个办法,为一些旅居外省他乡的宗亲找到了老家,他们那种回乡的感觉,那种激情,我常常陪着他们热泪盈眶,渴求一套族谱或者补遗上谱的心情,激发了我的强烈责任感。所以在2008年第一次成谱后,又在2022年和今月底两次补遗与加印,使这套家谱不断加厚加重,用最薄的新闻纸双面印刷,将要达到15斤重,3700多黑白页,四十个铜板彩页。

众所周知,历史上汉族起名是非常讲究排行字辈的,上至皇族,下到平民百姓甚至和尚道士,都喜欢用字辈取名。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开始以伯仲叔季来表示长幼次序。汉代在此基础上,又加添了元、长、次、幼、稚、少等字表示次序。但这些字一般只是表示同辈的长幼,不表示辈分。大约从北宋开始,兴起了一股按字辈取名的风气,凡是同宗同辈,均用一个固定的字或一个固定的偏旁,不同的辈分选用不同的字,这种方法使大家族内部长幼辈分明确,宗支远近分明,秩序井然。有的家族规定,凡不按辈分而随便取名的不准入本族世系,这个做法在有些地方一直沿续至今。

序辈所用的字,大多是祖辈会同地方博学儒士共同选定,通常是自编的一首诗或一则联语,字数不定,据《毛泽东家世》一书记载,毛泽东的族谱是:“立显荣朝士 文方运际祥 祖思贻泽远 世代永承昌”。

序辈用字最多,最讲究而又最有代表性的,要属被封建王朝封为圣人的孔氏家族了,孔氏家族从56代起,共使用 50个行辈字,这50个字是:“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衍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这些行辈字的使用都是经皇帝和中华民国核准而颁布的,可见行辈用字不可妄改、乱用和抛弃的严肃性。

我们过来的人都深有体会,一碰到同性人又统一行辈,自然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一论辈分即可分辨昭穆亲疏。在家族活动中,特别在酒席桌上不可乱座,除非你年事高,贡献大,得到在座人的公推,可以破破常例。但在会议桌上,公事主席台上,按照官职高低排坐次,无可厚非。这都是一般的礼节和常识,属于孝文化范畴,“百善孝为先”。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短短一生几十年,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太多太多。我们是礼仪之邦,走到哪里多问问多看看多学学,传统在于施教,在于树标,在于传承,在于讲究。

然而在修谱过程中,碰到了一些不按行辈用字给孩子起名的问题,事实如影随形、难以摆脱,心里总有一种酸不溜秋、哭笑不得的感觉。现在年轻人大都有了文化,不问青红皂白,张嘴就来,有的相信街面众多的起名公司,借助于电脑手机,干脆不用考虑什么什么行辈,随便选择了一些时髦用语,什么博硕浩昊、宇航震豪、子梓紫奕、泽瑞韵涵等等等等,把我们四十行辈抛到九屑云外,实在是一种悲哀!

我们再分析一下不按行辈起名的坏处,大家翻翻本谱认真看一看,近些年来不按统一行辈,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量重名,而且是上下若干辈子交叉重名,显得极不严肃。我们老祖宗吃够的历史苦头正在重演,每每回想,五味杂陈。我认为这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也是文化的严重不自信。乱起,肯定容易造成重名、犯上或者乱下,家长乱起名者往往没有研究家谱,也没有请教宗亲中的老者,更没有体会到在社会活动中造成的障碍。记得有一年,天津市公安局在执行任务中,查到2200多个王强,带来了多大麻烦可想而知。三代以上往往说不清祖宗是什么名字,三代以下不知道祖宗制定的辈分,儿子的名字与老爷爷重名,有的则自动下沉几代,你的自我表现,及其所谓起名公司再缺乏正确引导,可能成为众人的笑柄,你的不讲究可能换来族人蔑视,在一些族亲活动的场合,你那“老茄子不嫩”,定会失分和尴尬。中国自唐宋以来的传统文化遭到亵渎,有限的文化知识则显得苍白无力。

因此我强烈建议年轻人:一人可以用两个名字,称为“名”和“字号”,名为族名或谱名,必须用指定的辈份子,字号可以不用辈份字,亦称大名或大号,这样就可以两全其美了,翻翻我们的老谱,先人们就是这样操作的。

 

20222月初稿   2024年稍作修改

 山东肥城市尹庆祚:《略论按行辈起名》


作者简介

尹庆祚,19451月生,山东师范大学(原山东师范学院)毕业,本科学历,工程师职称, 1970年在大学毕业前夕加入共产党。毕业后一直在县直机关工作,退休时任国土局主任科员。五十多年来,在各个岗位上都廉洁奉公、任劳任怨。退休后专注研究族史文化,发起续修《鲁西尹氏族谱》,修建鲁西尹氏宗祠,圈建尹氏始祖坟墓,参与编写《中华尹氏通志》,编著《鲁西尹氏文化大观》。研究尹氏文化40余年,搜集和编写了大量族史材料。曾受邀参加香港尹氏宗亲会成立50周年庆典。被中华尹氏宗亲总会和理事会授予《终身荣誉奖》;还被山东省东方少昊文化研究中心和山东省尹氏文化研究会授予《最美修谱人》称号、得到《功勋人物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