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锅匠(河北省南宫市尹殿庄)
(2024-05-07 20:07:41)分类: 尹氏资讯 |
补锅匠(河北省南宫市尹殿庄)
2022年9月23日河北新闻网
早年间,在河北南宫一带,一些农民利用衣闲季节,或挑着担,或推着独轮车,外出到周边县市和山东山西,做着补锅的营生。补锅,在民间手艺中又脏又累,收入微薄。随着时代变迁,生活条件的改善,现在会这门手艺的人不多了。今年73岁的尹殿庄则对这门祖传的手艺不离不弃。邻居们的锅坏了,只要送过来,他总是尽快修补好,而且从不收费;农闲时也会到附近村转转,找点营生。现在农户修补锅的少了,修补较多的是办红白事使用的大锅,有的坏得面积大,补起来难度很大,但他从不拒绝,更不多收费,为此,他在十里八乡广受赞誉。
尹殿庄生活在南宫市苏村镇北贾城村一处普通的农家小院。他清瘦矍铄、脸庞黝黑,平时少言寡语,但一说起补锅就打开了话匣子。他还在上学的时候,就利用学校放假时间跟着父亲到平山、井陉等地学补锅。他父亲叫尹金增,由于手艺好,十里八乡的人都来拜师学艺。初中毕业后,他就接替了父亲的行当,每到衣闲就收拾行李家什,推着独轮车出门,常常在外一待就是两三个月。每到一个地方,首先要吆喝着招揽生意,地方不同吆喝也不一样。在当地揽活儿,就喊"来补锅嗷!";到山西则喊"来咕噜锅嗷!";到了山东地界,吆喝得就复杂些,还有点连喊带唱:"一瓣瓣、两瓣瓣,掉底的,断沿的;大锅换底,小锅锅腿,花钱不多,顶个新锅。"白天推着独轮车四处转,晚上在破庙、机井房、牲口棚或没顶的房子里,任哪都能睡,有时遇到好心人,就睡到人家的门洞里。寒冬腊月里,那种艰苦劲儿可想而知。一天早晚两顿饭,自己做,多数吃扭疙瘩,就是把和好的面用手捏成面蛋蛋,放到锅里煮,有菜时放点菜叶,没有时就放点酱油,偶尔碰到顾主少给点补锅钱管顿饭。遇到没粮断顿就忍饥挨饿。有一年天寒地冻下大雪,揽不到活儿,带的面也吃完了,一天没有进食,他连冻带饿晕倒在街上,好心的老乡发现后,给了几口吃的,喝了点水,才挺过来了。
说起往事,虽有些辛酸,但老人更多的是对这门手艺的依恋。他说这行当在当地至少流传一百多年了,庄稼收成不好,干这个也是一条生路。他每次外出推的独轮车上,有行李和两只箱子。箱子不大,但功能齐全,里面装的,外面挂的,都是各种工具和材料,从钻把、钳子、锤子、铜钉,到煤炭、麸糠、白灰、碎铁等一应俱全,其中一只箱子的抽屉下方,还配有烧火用的风箱,另一只箱子里放有溶铁水的小炉子。老人把一应家什搬到门外的街道旁,用邻居送来的一口破锅,为我们演示起来。他先放好风箱,支好炉子,开始点火,把放有碎铁的小坩埚放到炉里烧,大约20多分钟,溶化成铁水后,又把破锅底下垫上沙土和麸糠,用耐火小勺挖起铁水,堵在坏锅处,再用棉布卷成的"按子"蘸上食油和沙土按平,用白灰补缝,一个破洞就补好了。有大的坏洞需先垫上铁片再上铁水;有大的裂缝,还要先打眼上钉。老艺人在操作时,对每个环节都十分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充分体规了老手艺人的匠心和艺德。
(石云、老尉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