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鲁西尹氏祠堂香烟缭绕祖宗显灵施恩——写在2024年清明节

分类: 尹氏渊源记事 |
山东鲁西尹氏祠堂香烟缭绕
——写在2024年清明节
(鲁西尹氏宗祠管委会 尹承福)





记得8年前,2016年9月5日,《人民日报》刊载了一篇文章:“祠堂是国人灵魂的栖息地”。文章中这样说道:“祠堂,是大地上鲜活的遗存,是正宗的中国“国粹”,是一方方最独特的“中国印”。
“在那里,我们黄皮肤的中国人,都能寻找到我们的根,都能看到自己的“胎记”。无疑,祠堂是存放我们乡愁的陈列馆,是安放我们灵魂的栖息地。”
人,究竟有没有灵魂,信者有。在许多文化和信仰体系中,灵魂被看做是生命的本质,赋予个体以意识、情感和意志力。看不见、摸不着。但从中国的几千年文明中,一致认为是确实存在的。 近几年发现的量子纠缠理论从科学角度有所突破。
文章刚刚刊出,就被尹庆祚老人捕捉到。曾经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肥城老县志上发现了尹氏家族的诸多信息,编队尹氏家族产生了极大兴趣,随之赶回老家寻找老家谱,得到后如饥似渴加以研究,于是立下誓言:在退休后要给尹氏家族续家谱。早在2005年,他临近退休,认为时机一到,立即着手,首先去尹海子村拜谒老祠堂。到地一看,与心目中的想象大相径庭,一亩八分地的院落空空荡荡,孤零零三间旧祠堂已面目全非。虽然心里一凉,但也暗地庆幸,还完整地保留了这块地方,修复或重建祠堂的心愿埋在心底。因此在三年以后的新家谱发谱大会上,就让该村的干部尹燕杰发出了重修祠堂的倡议书,当时时机还不成熟,只起到投石问路的作用。之后,庆祚老人多次出席全国各地的尹氏宗亲活动,也参观了几处尹氏祠堂,心里也曾掀起过层层涟漪,正在寻找机会。
《人民日报》是全国最大最有权威的党报,在这股强劲的东风中,他就像注射了一针强心剂,有了主心骨,身上也像是打了鸡血,立马精神起来。于是闻风而动,抓紧策划和造势,不到两个月就召开动员大会,在尹海村重修尹氏祠堂。一边筹集资金一边动工建设,不到一年时间落成。可谓是雷厉风行!头等功臣们则是那70多位捐款捐物5000元以上的“最美族贤”。祠堂建成后,香烟缭绕,祭众如云,一场场子孝孙贤的祭祖场景,祖宗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不断显灵施恩,对那些慷慨捐款子孙们更是恩爱有加,倍加关照。如尹海村第一个捐献5000元巨款的农民尹俊祚是刚刚卖了五亩地的玉米;第一个动员会报捐5000元,后来升级为10000元的木材厂长尹祚河;捐献23000元的小企业主尹燕付;捐款捐物的后起之秀,当属教育基金会主席尹宝华,他是一位经商户;还有捐款最大户尹海滨等等,在疫情肆虐的三年里,困难面前只等闲,本人及其子女的事业不仅没受到大的创伤,反而是在逆流中蒸蒸日上。捐资万元的祠管会主任尹逊洋每年的三大祭祀日,带头组织祠管会成员代表不便亲来祠堂的各地族众上香,为完善祠堂的配套工程不遗余力,其父母年近九十,依然身体壮硕,不用人伺候;其孩子的事业也是捷报频传。秘书长尹承福老母96岁,还骑着三轮车走家串户,谈笑风生;其孙子不明原因的重度昏迷,一说尹海家庙的老爷爷来看你了,立刻醒来。明年就是90岁的尹承尧,身板和精神倍棒,一年多次带领家人去祠堂上香,对传统文化一路演讲,一路高歌。鲁西尹氏传统文化大讲堂校长、《鲁西尹氏文化大观》主编尹祚鹏87岁的老娘临终时,堂屋内散发出氤氲的香气,众人皆以为惊。祠管会主席尹庆祚三年前的一场心梗,碰巧发生在离医院10分钟的路程上,因抢救及时,出院后无任何后遗症;去年六月的一天被小伙子骑电动车撞飞,除皮肉有点擦伤外,筋骨丝毫无损。他不止一次地说道:虽然自己从小命不强,能在近80岁的年龄段上躲过这么两劫,就是多亏上天和老祖保佑。
因篇幅所限,仅举上述几例,我们是否真正感受到:“祠堂,一座祠堂,就像一位母亲,虽历尽沧桑,却总是天下儿女向往的地方。在那里,有先前的风气,有我们的老规矩;在那里,供奉着祖先神灵,供奉着天地人的大道理;在那里,血脉绵延,传承赓续,生生不息。
又逢清明祭祖日,依然香烟绕祠堂。地位不分高与下,虔诚才是好儿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