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尹世彩【清】(进士、今甘肃省岷县人)

(2024-02-26 07:35:15)
分类: 宗彦贤达


 

尹世彩 18591930.7),字文卿,号凤谷,汉族,男,甘肃省岷州(今岷县)城里人,清末进士,诗人。光绪八年 1882年)中壬午科举人,十六年 1890年)登庚寅恩科进士,殿试三甲第二十五名,以知县签分陕西,尹世彩到陕后,长期处于候缺状态.只担任一些临时委差。二十六年 1900年)才署理怀远县知事,经4年丁优回籍。宣统元年 1909年)补授榆林知县。宣统二年(1910)任(陕西)榆林县知县。尹世彩生性傲岸,藐视权贵,以“长林丰草宁终老,不向庸奴仰首号”自诩。尹世彩为目前所知对马启西先生和伊斯兰教西道堂进行研究的第一位汉族知识分子。

    辛亥革命后,致力于教育事业。民国元年 1912年)至91920年),任陕西第一师范学校国文正教员,成德中学国文、历史教员。民国10年(1921年)攀眷归。至兰州,在名士刘尔忻的推荐下,先后任甘肃省自治筹备处委员、文犊主任兼甘肃省第一师范学校国文教员。终因生活拮据,于161927年)回归岷县,19 1930年)7月卒,终年71岁。

尹世彩讲授国文,颇负盛名,被誉为“尹国文”。从教期间,著有《国文十八讲》 (已佚)。并因办学成绩卓著,获六寸嘉禾章。诗词、文赋、书札、楹联作品甚丰,惜大多散失。曾为兰州五泉山题联曰: “飞峭合霄悬崖吐液,横藤碍道弱柳低人。”其名篇《约友人看梅书》和《渔父再访桃源赋》,解放前分别被甘肃省第一师范学校和峨县师范学校选为国文教材。由西安回到兰州以后,1921年著有《马启西先生传》。尹世彩工诗善赋,平生吟作颇丰,但大多早已散失,岷地所传的少量名篇均收入岷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所编的《岷县文史资料选辑》中。尹世彩的一生,禀赋耿直,生性傲岸,他31岁进士及第,春风得意,踌躇满志。“高歌燕市无旁人,报国丹忱泣鬼神。”然而在冷酷现实的打击下,他的理想破灭,但他却从未失去一个正直知识分子忧国忧民之心,晚年的他面对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写下了“一家贫病原无碍,四海困穷良足惊”的感叹。尹世彩一生虽然穷困潦倒,但始终忧国忧民,关心时事。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全国掀起支持“五卅惨案”的抗议募捐等活动,甘肃亦响应之,尹世彩作《甘肃省立第一中学外交后援会募捐启》,号召全社会募捐以支持“五卅运动”,足见其志。尹世彩是汉族知识分子,他奉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宗旨,虽然他在当时的乱世中颠沛流离,但他始终未曾放弃高远的人生理想,始终怀有一腔报国热血和忧国忧民之心。尹世彩像中国古代所有的知识分子一样,怀有远大的志向抱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用崇高的理想主义信仰追求超越的精神境界。

《五月十七二郎山》

五月十七二郎山。袒褐裹裎人万千,少年都是谁家子?一声姊妹一声怜。

《洮岷“花儿”中的祭祀性歌谣》记载:

光绪庚寅(公元1880)进士、岷州文人尹世彩在他的诗中写道:“五月十七二郎山,袒裼裸裎人万千。少年都是谁家子?一声姊妹一声怜。”说明到了清末,虽然青壮年男子都仍然光着上身抬着各村社湫神上二郎山聚会,但已把唱情歌作为重要的余兴了。

《金星堂的产生及其社会意义——谨献给先贤马启西归真100周年》记载:

孔子曾与弟子一起畅谈个人理想,人生抱负等,范老先生遵循孔子之“因材施教”之法,也与弟子一起畅谈人生理想及抱负,其目的在于了解弟子的思想动向,以便施加影响。在这个过程中马启西先生既然是范门高足,范老与弟子(马启西)定然畅论自己的志向。察其所为,听其所言之后范老先生才会有“在回教即传道之穆罕默德”的论断。范老先生的评赞是否有足够的权威性呢?这就看史料记载的情况便会一目了然。《临潭史话·地灵人杰》篇对范老先生为人的记载:“范绳武先生为人‘守正不阿,温怡和平’,在教学中因材造就,宽严相济,讲不听时,课不留宿,循训善诱,诲人不倦。”范老先生持“温怡和平”之态,因材施教之法,效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之术,相与弟子畅谈理想及抱负,以了解弟子思想之动机,视启西先生至诚至善之品性、怀鸿鹄高远之抱负,故有此评赞。载于清朝甘肃岷州进士尹世彩《马启西先生传》一文中的这句赞语,意味深长。尹世彩生于1859年,卒于1930年。“《马启西先生传》是尹进士于1921年由西安回到兰州以后的作品,”即马启西先生罹难数年之后所做,其文献的可靠性不容质疑。

清末甘肃省岷县进士尹世彩其人其文

尹世彩,字文卿,号凤谷,生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卒于民国19年(1930年),终年71岁,清岷州(今甘肃省岷县)人。尹世彩自幼聪慧,光绪八年(1882年)乡试中举,为壬午科举人,时年23岁,是当时最年轻的举人之一。光绪十六年(1890年)会试登第,为庚寅恩科进士,殿试三甲第二十五名,以即用知县签分陕西,时年31岁。尹世彩到陕后一直担任一些临时差委,长期处于候缺状态。直到十年之后(1900年)才署理怀远县知事,1904年又丁忧回籍。1909年授榆林县知县,1910年到职,1912年去职。尹世彩寓居关中30多年,除任怀远、榆林知县外,主要致力于教学,曾任陕西师范学堂国文教员、成德中学国文历史教员,并因办学成绩卓著,获六寸嘉禾奖章一枚。尹世彩从教期间著有《国文十八讲》,讲授国文颇负盛名,人称“尹国文”。1921年,尹世彩年逾花甲,由于“时艰多故,财政奇窘,所得不足以养妻子”,于是结束了30年的关中羁旅生涯,回归故里。到兰州后曾与他的旧友﹣﹣兰州五泉名士刘尔昕在五泉山共饮,尹世彩即兴作"飞峭合宵玄崖吐液,横藤碍路弱柳低人"一联。后刘尔昕书写此联,悬挂于五泉山东龙。后在刘尔昕的推荐下,尹世彩在甘肃省自治筹备处任文牍主任、第一副主任,后又兼省长公署语议,但都是闲职,“有名无实,糊口维艰”,加之“子女缠绵,米盐难供”,在严酷的现实下,不得不多方托人求职谋事,后来虽又兼甘肃省第一师范学校和省立第一中学的国文课,但终因生活拮据,无法滞留,于1927年农历六月返归故乡。19307月,尹世彩逝于岷县,身后萧然。尹世彩工诗善赋,平生吟作颇丰,但大多早已散失,岷地所传的少量名篇均收入岷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所编的《岷县文史资料选辑》中。

尹世彩的一生,禀赋耿直,生性傲岸,他31岁进士及第,春风得意,踌躇满志。“高歌燕市无旁人,报国丹忱泣鬼神。”然而在冷酷现实的打击下,他的理想破灭,但他却从未失去一个正直知识分子忧国忧民之心,晚年的他面对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写下了“一家贫病原无碍,四海困穷良足惊”的感叹。他虽然渴望有朝一日能够“万里飞腾,扶羊角而直上;千秋论定,附骥尾而益彰”,但在兵戎盗寇、干戈扰的乱世中,个人实难把握自己的命运,尤其是像尹世彩这样报国无门而又“位卑未敢忙忧国”的知识分子,也只能是一再地写下“鄙儒寡实用,粗复解词章”这样的诗句以自嘲。尹世彩一生虽然穷困潦倒,但始终忧国忧民,关心时事。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全国掀起支持“五卅惨案”的抗议募捐等活动,甘肃亦响应之,尹世彩作《甘肃省立第一中学外交后援会募捐启》,号召全社会募捐以支持“五卅运动”,足见其志。尹世彩是汉族知识分子,他奉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宗旨,虽然他在当时的乱世中颠沛流离,但他始终未曾放弃高远的人生理想,始终怀有一腔报国热血和忧国忧民之心。尹世彩像中国古代所有的知识分子一样,怀有远大的志向抱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用崇高的理想主义信仰追求超越的精神境界。他在《马启西先生传》一文的开头写下了“仲尼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对尹世彩来说,追求仁爱之正道是一个儒者毕生的理想和价值追求。而对马启西先生来说,这个“道”则是“真主之明命,修道而立教”,是指每个穆斯林心灵深处对安拉的坚定信仰。虽然他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不同,但他们追求真理的精神一致,因为“苟能闻道,人而天也,又何死生之追言?况道集厥躬,上足以承千圣之统,下足以开百代之宗,虽艰难险阻,终不敌精神之慰快。反本归真,在帝左右,其所以光史册而扬宗教者,即历千百世而钦而慕之,尸而祝之者,赫赫然犹照人耳目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