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京礼部尚书尹台的家乡—环浒(今江西永新县石桥镇石桥村)

(2024-02-23 19:44:30)
分类: 尹氏渊源记事

南京礼部尚书尹台的家乡—环浒(今江西永新县石桥镇石桥村)

 

文图:龙抗病

作者:龙抗病,工作于永新县石桥镇人民政府。

环浒,今称石桥,石桥,古称环浒,即江西永新县石桥镇石桥村。

石桥村一个以桥命名的村子,一个以村概称全镇的村庄,一个以尹氏开基,客居龙氏、袁氏、刘氏的村落,石桥镇政府所在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中心。

2021年被列为江西省“十四五”乡村振兴重点村、江西省第七届文明村镇和永新县12个红色名村。

石桥村地处罗霄山脉井冈山下,永新至里陂公路穿越腹地,距县城10公里,国土面积3.6平方公里。

3个自然村10个村小组、3821419人、35名党员,耕地923亩,林地4891亩。尹姓占92.74%、龙姓占4.51%、袁姓2.33%、刘姓0.42%。

尹氏在永新开基,其家族应追溯到北方。自少昊帝封支子般(pan)于尹城得姓以来,历经4400余年、140余世,由北向南大迁徙。

尹氏南北先祖思贞公始于泰州天水安身立家,至唐朝中期,其子忆授饶州(今江西波阳)江南西路安抚使。

朱温篡唐后,其嗣孙鄱阳侯濯避乱居永新,后葬于永新,成为尹氏“南派”在江西开基始祖,从此永新就有了尹氏家族。

五季天福二年(937年),濯公孙司马球公也因避乱,携其三个儿子来到永新。

长子彦成,居永新胜业乡(今宁冈大陇,时属永新),次子彦当,居泰和洲尾,三子彦弼,居安福城北。

如今说石桥,得从环浒说起。

 南京礼部尚书尹台的家乡—环浒(今江西永新县石桥镇石桥村)


南京礼部尚书尹台的家乡—环浒(今江西永新县石桥镇石桥村)

南京礼部尚书尹台的家乡—环浒(今江西永新县石桥镇石桥村)

南京礼部尚书尹台的家乡—环浒(今江西永新县石桥镇石桥村)

南京礼部尚书尹台的家乡—环浒(今江西永新县石桥镇石桥村)

南京礼部尚书尹台的家乡—环浒(今江西永新县石桥镇石桥村)

南京礼部尚书尹台的家乡—环浒(今江西永新县石桥镇石桥村)

南京礼部尚书尹台的家乡—环浒(今江西永新县石桥镇石桥村)

南京礼部尚书尹台的家乡—环浒(今江西永新县石桥镇石桥村)

1

环浒,起源于宋淳祐年间(1241——1252年),永新胜业乡彦成公子孙十世念二公携其子叔甫乘舟到此打猎,宿舟于此。

次日,父子二人起身回家时,带来的猎狗却受“天意”之命,怎么也不走了。

没法子,父子俩爱狗如命,便仔细环顾四周。

只见此处紧依禾水河,河水由北向南,忽地河床呈L型婉转向东,并向内延伸,

与从罗霄山脉义山、田畴流经而来的三条水溪相汇,形成一个酷似“U型”的河湾,

与河床连成一体,尔后河面开阔,悠然自得地一直向东,有利停泊起航。

南边地势平坦,四周山川秀丽,翠绿环绕……

父子俩认定此处必是风水宝地,遂遵循“天意”,在此定居,坐南朝北。

因村在水边,水在村中,“U型”又酷似“环”型,故取名“环浒”。

环浒,还称还古。

明朝地理学家、文学家、探险家徐霞客在游记中记述:“余夙慕梅田之胜,亟索饭登崖,令舟子候于永新,余同静闻由还古(今石桥村)南行……”

可见,石桥村在明朝时还是称“环浒或还古”。

2

许多年后,环浒应征了念二父子的预见,经济日臻繁荣,放木排的、卖石灰的、货物装运都在此集结。

圩场、码头、对江浮桥、水府庙、止水庵等贸易交通设施及心灵寄托场所先后建立,通往县城的必经要道,一溜儿地建起了药店、剃脑店、饭馆、杂货铺、铁匠铺、篾匠铺、农具店等一条长达1公里的门板店铺。

卖肉的、卖豆腐的,打铁的、打锡的,小商小贩……一年四季,一天到晚,车水马龙,叫卖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成为永新东乡水陆交通贸易最为繁华的集散地。

环浒饭店、平安药店、杂货铺、剃脑店等铺子,包括后来公办的各种商店,至今还保留完好。

3

由环浒改称石桥,主要是因禾水河边商贾码头处的“古日晖桥”。

古日晖桥,联拱3孔,砖石结构,长36米,宽3.3米,高4.5米,建造年代约在明初之前,重修于清同治壬申年(1872年)。

何称“古日晖桥”?据传建桥时,本县西乡一位船老板在桥内空地上钉做货船,未与建桥师傅沟通。

桥建成了,船也做好,船身却比桥洞宽,这下糟了。

正当船老板担心货物不能按时运到,违约半个家业就毁了时,

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暴雨铺天而来,一连下了好几天,河水猛涨,与村中奔来的溪水相汇形成漩涡,漫过桥面1米之多,船顺着洪水漂过桥面。

船老板欣喜若狂,急忙栓住缰绳……环浒人见状,个个奔走相告:“桥显灵了,桥显灵了!”

于是,环浒人便把桥命名为“古日晖桥”,意寓千古万年阳光普照,上苍保佑。从此,每年行船时,船老板都要到桥下祭拜,祈求一帆风顺、一路平安。

桥未建之前,去往县城的车马往来,从村中圩场经过,拥挤又不方便。

为此,有人便出资在“U型”的河湾处架起“古日晖桥”将河岸连通,绕过圩场,减轻拥挤。

境内梅田石料烧制石灰质地很好,素有“梅田人烧,环浒人卖”之说,并以“梅灰”著称享誉庐陵一带。

古日晖桥建成后,装运货物尤其是石灰,就从之前的码头迁到了桥下,渐渐地民间就将“古日晖桥”称作“石灰桥”,“石桥”也由此而得名。

4

尹氏历近30世、780余年,先祖用辛勤和汗水开辟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耕读传家不乏其人。

尹台(1508-1581,字崇基,号洞山,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升为南京礼部尚书。

皇帝将他考中进士的对策与三鼎甲的对策一同刊刻行世,有阁臣、重臣拉拢他,他拒不往见。

任会试考官,其命题为皇帝常识,内阁首辅严嵩一再笼络他,他又拒绝。

他为官一生,刚正不阿,一身正气,光明磊落,不畏权势,不附言趋势,主纂《永新县志》,为后人作范本。

他是一位远见卓识政治家,又是一位著名的国学大师,造诣精深的文学家。

他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希望家乡建设好,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多出人才,曾到湖南岳麓书院、文定书院、甘泉书院讲学。回归故里,创建崇正书院并讲学。

万历九年(1581年)病故,享年73岁,明神宗下敕安葬。后人为其建“四贤祠”,与唐姚崇、宋刘沆、明刘定之齐名并称。

在他影响下,石桥村文风昌盛。

古有朝廷官员及文人学士300余人,今有原载全国小学《语文》通编教材课本第八册教科书《苦柚》作者尹风庭等各级地方官员、博士、研究生、工程师、作家、大学生等人才150余名。

5

环浒有九十九栋祠堂、九十九口水塘和十八景之说。

一栋栋的祠堂,一口口的水塘,衬托出石桥村的古韵与灵性,穿行于这些文物般的记忆碎片里,仿佛走进了时空隧道,千年的文化积淀吸入肺腑、融入血脉,惊叹着古人的智慧与创造,睹物思情,追忆乡愁……

“樟枧锣鼓,环浒屋。”就是民间羡慕环浒房屋建得漂亮的赞誉。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日月的变迁,“乡人民政府”改为了“镇人民政府”,公办供销社及生资商店被退出历史舞台。

圩场迁到了永里公路边上,两次扩建搬迁,现拥有一个2万平方的集贸市场,镇政府也宽敞现代……

老圩场、老街成为了记录岁月年轮的物证。

祠堂也经不起岁月的折腾,目前保留较好的尚有六家会祠、帅正堂、中立堂、古吟堂、松轩堂、尚书家庙,为庐陵风格,分为前后两栋、中间一天井,利于采光和分水,屋顶两边为马头墙,以示雄壮及防火。

水塘现有清水塘和污水塘。古日晖桥、文峰塔、环溪书院、水府庙、螃蟹石、止水禅林、止水庵、止水亭等为十八景之最,古日晖桥保存完好;

商贾码头、贸易圩场、商贸一条街,包括公办的商店等建筑,依然能看出历史的年轮、人间的沧桑,彰显环浒水陆交通曾经的辉煌和经济文化的繁荣,勾起人们渐行渐远的乡愁记忆。

6

井冈山斗争时期,石桥镇的石桥、樟枧、合光睦堂水西等村组是湘赣省级机关重要驻地,石桥村还是红色村。

毛泽东同志在石桥村住过三天三夜,通过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以一团之力,困敌11个团达20天之久——史称“永新困敌”的经典战例,

取得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二次反“会剿”全面胜利,创办了湘赣省红色石印局,石桥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欢迎红军独立第一师……”“消灭进攻苏区湘敌和赣敌!”红色标语,动员大会旧址、红色圩场、红色贸易一条街……留下了一笔宝贵的人文历史和精神财富。

九十多年过去了,走进石桥村,仿佛就看见当年狂欢的梭标、冒烟的土炮,就情不自禁想起那段难忘的历史。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数十代人历久弥新的夙愿,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在石桥镇党委政府带领下,石桥村以打造红色名村为契机,以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载体,融合驻村帮扶工作组、镇村乡贤和社会各界力量,

因地制宜,开拓创新,致力于脱贫攻坚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方向挺进。

水稻、果业(井冈蜜柚、脐橙、杨梅)、蚕桑、油菜等产业及基础设施、移风易俗等工作如火如荼,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获得感连年提升。

不忘来时路,接续奋进新征程。

“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石桥镇统筹安排,精心打造红色村史馆,让子孙后代时刻“充电”,牢记来时之路,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推进社会进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