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忆军--山东省莱阳市舞蹈家协会主席(山东省莱阳市人)

标签:
杂谈 |
分类: 尹氏名人 |
尹忆军,男,山东省莱阳市人,副研究员,山东省莱阳市舞蹈家协会主席,曾任山东省莱阳市文化馆馆长、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主任,兼任烟台市舞蹈家协会第五届副主席,莱阳市武术运动协会副会长等职务。创作《美丽莱阳》(作词),创编健身广场舞《家有父母好幸福》等。曾获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山东省“四德”健身广场舞一等奖,2018“梨乡能人”之“梨乡文化名家”等荣誉奖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莱阳梨的传说
2014-11-20
整理者 尹忆军 李春峰
莱阳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素有“半岛陆路旱码头”之称。“莱阳梨的传说”故事流传很广,大部分学者认为该故事起源于明末,形成于清初,是先有梨后有传说。据《莱阳县志》载:“相传邑人于茌平得来”,至今在莱阳照旺庄镇芦儿港村梨园还有一株400多年的老梨树,树干生长仍很健壮,年株产量近三、四百公斤。
莱阳梨的传说讲述了古时候有个姓董的书生进京赶考,病倒在莱阳境内,多方求医诊疗,不见好转。无奈灰心回转,行至五龙河畔见一片茂密梨园,遇一位长者,手捧一个金黄色的茌梨,对书生讲:“每日饭后食此梨一枚,一个月后病必痊愈。”书生接梨张口一咬,梨到口中并没有咀嚼便已化了,如蜜如乳,如酥如饴。只觉五脏滋润,六腑清爽。书生高兴道:“好哉此梨,莫非神梨乎?”长者捋须笑道:“我观公子福相,前程远大,必是翰苑英才,三年一次大比,秋闱不可错过也。我送你莱阳梨一筐,既可治愈汝日前之疾,又可增汝阳寿。”书生下跪叩谢,起身已不见长者,见一筐莱阳梨放于树下。书生秋试入考场,中了头名状元。天子爱才,将公主下嫁书生。洞房花烛之夜,书生将余下四枚莱阳梨与公主品尝。公主在宫内珍果佳肴都尝遍了,但觉没有哪一种果子能比上莱阳梨的滋味。次日,把剩余二枚献给皇上和皇后,皇帝食后说:“梨乃百果之宗,此梨堪为梨中之王。美哉此梨!”皇后说:“真乃天生甘露,不可多得!”自此,莱阳梨列为皇家贡品。
“莱阳梨的传说”是莱阳乡土文化的一个缩影,为“梨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对于丰富莱阳地域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价值。
螳螂拳(莱阳市)
整理者: 尹忆军 李春峰
七星螳螂拳弟子习武中
螳螂拳为明末清初胶东人王朗所创,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相传,王朗祖师察螳螂捕蝉之动静,取其神态,赋其阴阳、刚柔虚实之理,施以上下、左右、前后、进退之法,演古传十八家手法于一体而创螳螂拳法。
在螳螂门古老拳谱《可使有勇》(梁学香著于道光年间)中记载为“昔者王朗老师,作为分身八肘,乱接、秘手,但论虚实刚柔,其妙无敌”。在《螳螂拳谱十八家拳祖姓名》中提到“王朗的螳螂总敌”,也就是说在道光年间,所知道的螳螂门祖师,就为王朗。王朗之后,螳螂门曾在莱阳一带传承。有史可查,有谱可考的首位传人,便是莱阳小赤山人李秉霄。《莱阳县志》载:“得其术者,惟赵珠”。 “大赤山赵珠,其(李秉霄)高弟子也……珠传海阳于山夼梁梦香(即梁学香),梦香传化龙(姜化龙)……化龙则赵格庄宋耀坤(宋子德)”。另《螳螂拳谱》“……逊清中叶,海邑有附贡生李公,文学士也。赴秋闱不第,抛却锥子,匿迹山泉。其既与交游者,类皆一时侠客。公得异人传,能取内外两家之长而兼之,独于螳螂之术得其精粹,然志在云游,不欲以姓名示人,故人之皆未能识。”宋子德一生授徒极多,然能承其衣钵者,仅有名震武术界“三山、两亭、一郝”。“三山”即莱阳的李昆山、王玉山、崔寿山,“两亭”是宋福亭、赵玺亭两人,“一郝”指郝家梅花螳螂拳。此外,著名者尚有纪春亭、铁胳膊姜玉龙、姜吉和等。
从莱阳有记载的螳螂拳史来讲(《莱阳县志》),莱阳螳螂拳在最初时(从王朗→侠盗→李秉霄→赵珠→梁学香)是不分什么流派的,就叫螳螂拳。螳螂拳从莱阳传出后,由姜化龙、宋子德、崔寿山、王玉山先生于清末民初先后到烟台、青岛传授嫡派螳螂拳,传授螳螂拳的国术馆遍布胶东,由于习练者众多,后来逐渐发展为四大流派,分别是:莱阳三山一脉的太极螳螂,烟台郝家的太极梅花螳螂,烟台林景山一系的七星螳螂,龙口、招远林世春一脉的六合螳螂等。(还有十余种小分支的螳螂拳,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具有突出特点的莱阳螳螂拳,在全国武术界具有重要地位,是半岛地区文化沉淀的浓缩品。在每个历史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很大。早在1933年春,莱阳国术馆馆长李昆山在中央国术馆(南京)举行的全国国术国考中名列长兵器第一名,荣捧“银盾奖”,蒋介石亦曾为其亲书金匾“一支干戈震东洋,半世英雄传天下”,后任西北军武术教官并兼任山东省西南乡农学校校长。据传,在任西北军武术教官期间,李昆山曾训练了一支英勇骁战的大刀队,在西北抗日战场上,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保卫家园,先后有数名拳师加入到抗日队伍中,立下赫赫战功,名震一时。
通过对螳螂拳的习练,不仅使习练者掌握护身制敌的本领,而且锻练人的胆魄,提高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陶冶情操,同时还有极高的观赏娱乐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螳螂拳还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和社会功能,具有延续传统文化,反映地域文化,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社会功能,具有情感联络、庆贺丰年、崇礼重义的现实作用。螳螂拳与人的本性相结合,是人类精神历史沉淀的结果,是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综合体现,是胶东地域文化的精髓。对其进行研究,从中汲取有价值的内容,会为我们中华武术的继承发扬提供许多珍贵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