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吉林尹善普:《我们村的石桅杆》

(2023-12-22 20:37:53)
标签:

杂谈

分类: 尹氏作品

吉林尹善普:《我们村的石桅杆》



吉林尹善普:《我们村的石桅杆》

尹善普,山东省莱州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林业生态作协副主席,吉林省作协会员,原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总工程师。

吉林尹善普:《我们村的石桅杆》

在山东胶东的大尹家村,几百年来一直有一个习惯,家里再贫穷再困难也要让孩子上学,这个习惯大概是受了祖上的影响。也不知是哪个朝代的哪个年代?大尹家村出了一个文举人,出了一个武举人,这两家可是古庙里放屁____老神气了。他们两家大门口,一边一根石桅杆,像一支笔亦称石笔,每一根石桅杆都有十几米高,已示荣耀。本意是激励后人读书,进仕成才立业。石桅杆上密密麻麻地刻了好多字,上面刻着举人的姓名、生平事迹,如果祖上是名人的,要注明他是名人的第几代孙,比现在考上个状元神气多了。

传说,官考进士以上、官职四品以上由皇上出钱立石桅杆,以下的是自己出钱立石桅杆,那石桅杆不是随便立得,朝廷是有明文规定的。

总之,立上石桅杆以后,威风凛凛,村里和邻里乡村无不刮目相看。

每逢年节,村里的干部、乡绅,甚至族长都要到这两家来看一看,以示对文化、对知识人的尊重。

相传,文举人家一个帅气的后人,娶了邻村一个最漂亮的姑娘,这姑娘出身于书香门第,琴棋书画无所不能,缝衣织布无所不会,能说会道无人不喜欢。结果,被一个乡绅看好了,骗说是帮乡绅老婆做件衣服,结果被乡绅绑了去,捆了一宿,她死也不从,乡绅知道她是名门之后,没敢太放肆了,第二天给放了回来。丈夫受了极大的污辱,认为妻子已经“不干净“了,一封休书把她休回娘家去,在这种情况下,被休回娘家,娘家人也不敢收留她,都会瞧不起她。当走出大门口那一刻,她已经无路可走了,她一头撞死在石桅杆上,从此在石桅杆的右侧,又傍上了一块贞洁碑。从此,男人的智慧,女人的贞节,让他们家占全了,让所有人更敬仰了。

我清楚地记得,“文革“前这两家门前还立着石桅杆,由于那时候树都被砍光了,来赶集、串门社员们把牛、马、驴都拴到了石桅杆上,两家门口往往拉了左一堆右一堆粪便,天天闻着牲口的尿骚臭味,他们两家气不得、骂不得、打不得、动不得,天天忍气吞声。后来村里找个理由要扩道的时候,把他两家的石桅杆全推倒了,只留下两边的石头基座在门口,夏天乘凉时当凳子用。

两家的辉煌已去,大概是遗传基因的关系,两家后人学习都很好,有几个孩子考上了名牌大学。

石桅杆带来的正能量几百年,周边村子对大尹家村都刮目相看。周边村里姑娘争先恐后地嫁到大尹家,视为荣耀,反之,大尹家姑娘要嫁到外村,都会被人瞧不起,有“下嫁“的嫌疑。

石桅杆倒了几十年了,如今石头基座也不存在了,但石桅杆一直在村民的心目中。有一年我再回到大尹家村,96岁的奶奶问我:“武举子(人)的重孙子和你是同学吗?”,“是的,奶奶,听说他在天津呢,”我吃惊地回答道。武举人死了100多年了,爷爷奶奶都没见过他,他一直在村民的心目中。文举人、武举人一直是村里的骄傲,石桅杆一直是不倒的丰碑。

我经常在想:什么样的事情?能让我们记忆几百年,几十年,我们真应该深刻的反思。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了几千年,我们现代人,能记住得有多少?能够发扬光大的又有多少?几千年来,几百年来,几十年来,我们的先辈们为了抵御外来的侵略,民族的振兴,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们记住他们了吗?他们的英雄身躯还不如石桅杆嘛。我们真真切切地应该把心里的石桅杆竖立起来,成为永远不倒的丰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