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氏(尹印一)创办江苏镇江胜天聋哑学校

分类: 尹氏渊源记事 |
尹氏创办江苏镇江胜天聋哑学校
2021-08-16来源:京江晚报
1943年复校后师生合影 图片由张峥嵘提供
创办人尹印一
左为尹孚,右为尹引
近日,我的好友尹协智在微信群里发表了为他父亲逝世所写的悼词。从这篇文章中,我知道了镇江胜天聋哑学校的故事,它竟然是尹协智的祖父和父亲亲手创办的。
清代时期的镇江,封建政府对社会救助责任的失职,导致社会慈善事业的主体由镇江绅士家族及慈善组织来承担。作为富裕阶层的他们,采取了以募捐、救助、办学等多种形式,赈灾恤贫、育婴安老、勤工俭学,免费救助社会底层人士,尹氏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创办人尹印一,其父经营油坊起家,因诚实守信,很快为尹家积累了第一桶金,尹印一毕业于杭州艺专,学习水粉和西洋画,他深受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人权和人生而平等的思想的影响。表兄妹结亲的结果使得他的四个儿子中,老大尹引和老二尹孚均为先天聋哑,这成为了他心中挥之不去的隐痛,虽然那时人们对近亲结婚所导致的悲剧结果并无认识,但他对两个儿子还是心怀愧疚,决心改变他们的人生。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天灾人祸,百姓民不聊生。这种情况下,普通人尚难以维持温饱,残疾人就更不用说了。由于语言沟通和交流困难,加之社会地位低下,他们常常受到社会的歧视。目睹聋哑人的这一命运,尹印一决心让自己的儿子像正常人那样接受教育。他起先送孩子去南通私立聋哑学校去读小学,而后又送他们去南京聋哑学校完成中学教育。两人学会了用手语交流,读书看报,写字作文,更可喜的是他们还学会了中英文打字、钢板誊印等。尹印一受到启发,决心创办镇江聋哑学校,让聋哑孩子接受文化教育,并学习和掌握一定的谋生技能,从而改变其一生的命运。
尹印一几次向国民党政府省民众教育馆或有关部门上书,倡议开办聋哑学校,但均石沉大海。为此,他决定将自己的住宅作为校舍,开办私立聋哑学校。1937年夏,在民众教育馆同意并支持下,他和两个中学毕业回来的儿子一道,由他本人任校长,两个儿子任教员,终于开办了镇江胜天私立聋哑学校。这是继南通和南京聋哑学校以后,我省的第三所聋哑学校,且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私立聋哑学校之一。办校不久,卢沟桥事变爆发,接着日军大举入侵,日寇的铁蹄逐步逼近镇江,原已开始的秋季招生只好作罢,学校被迫停办。
1943年,见局势日渐稳定,尹氏父子三人决定复学,学校不忘办校宗旨,不为谋利,只为事业。对于新招聋哑学生,根据其家庭经济状况,学校采取学杂费免收、少收或分期收取的办法。学校设小学六年学制,自己编写教材,开办的科目有手势、国语、算术、体育、美工、缝纫、打字等工读课程,许多家长看见聋哑儿童在这里既能接受文化教育,又能学习谋生本领,加上学校宽松的学杂费收取制度,纷纷送孩子入学,到1948年全校学生最多时达40名之多,学校又增加了几名师资和员工(其中也有一两名健全人)。聋哑教员与学生用手语交流,教学方法得当,学校办得有声有色,远近闻名。1946年,在全省举办的小学童子军队列表演和旗语比赛中,该校代表队双双夺得第一。许多聋校,包括北平聋哑学校均慕名来访并作业务学术交流,一时间传为佳话。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学校转为公办,兄弟两人分别进了工厂担任标牌美术设计和从事工会宣传,两人的专长都得到了很好发挥,给单位领导和同事留下了好印象。大概是热爱聋哑教育事业的原因,他们仍心系聋人教育,始终关心和关注着聋哑学校的发展和聋哑朋友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1993年,尹孚更是以74岁高龄,只身访美,与美国波士顿当地的聋校和聋人协会做学术和文化交流。从尹氏两代人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那种对事业的执着和热情,以及不甘命运而自立自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