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苏尹树人:浩然凛然之气正大刚直之心——《高二适评传》序

(2024-02-05 19:50:42)
分类: 尹氏作品

江苏尹树人:浩然凛然之气正大刚直之心——《高二适评传》序

 

 江苏尹树人:浩然凛然之气正大刚直之心——《高二适评传》序


廷华与高二适先生算得上有缘。上世纪九十年代,廷华在《中国书法》杂志兼职,专程从北京来宁,拜谒了高老的故居,走访了高老的弟子和后人,回去以后写就一篇好文章,发表在《随笔》杂志1997年第二期上,题目叫做《永远的高二适》。文章写得好,先被《书法报》转载,以后,互联网上也有很多转载,但不知怎的,有处较早将廷华此文转载的网站把作者错记为“冯其庸”,以致后来南京和泰州两处高二适纪念馆都沿袭此误,在他们编发的刊物和文集中转载此文时,都将作者写成了冯老。直到20155月,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适吾所适——高二适遗墨展》,有关报刊纷纷发文祝贺与介绍,《中国文化报》又一次刊发了《永远的高二适》一文以做纪念,作者仍然是“冯其庸”。其实冯老也是高老的粉丝,早在上世纪70年代,冯老就托友人向高老求过墨宝,冯老还将其中一件捐赠给了泰州高二适纪念馆。冯老也曾写过不止一篇纪念高老的文章。发现这个署名错误后,冯老特别跟《中国文化报》与中国美术馆进行了说明。去年,中国美术馆出版“高二适研究文集”时,特意选了冯老一篇文章与署名更正后的《永远的高二适》同列其中,既正了廷华的文名,也为一段有趣的误会划上了完美的句号。更具有意义的是,此文集的书名即为“永远的高二适”!冯老已于今年年初仙逝,廷华与冯老这场署名的误会,源于文化而了于文化,倒也不失为一段可留书史的佳话。

二十年前,廷华为高老写了一篇好文章,如今,他又写下一部大著作:《高二适评传》。

廷华前年访问台湾,恰遇二适先生的弟子庄希祖,廷华以其大作《马世晓传论》相赠。希祖阅后郑重建议廷华:何不写一部高二适评传?廷华欣然同意。其实,廷华二十年前造访南京时,曾经与希祖在酷暑中把酒论书,当时就有意为高老作传。二十年过去,初心未改,与高老的缘分就此再续。廷华此后多次重访南京、泰州等地,搜寻资料、挖掘素材、胸有成竹之后即闭门却扫、不与外事,终于完成了这部洋洋洒洒四十余万字的大作。在评传的结尾,廷华写道:“永远的高二适,其意在此。”可见,廷华在评传中贯穿的中心思想和二十年前的文章一样,仍然是“高二适的精神永存”。我的一位老友对高老颇有研究,他看了评传草稿后,立即给从未谋面的廷华写信,托我转送,他在信中写道:“颇知给高老作评传之难,然拜读大作略略过半,即忍不住致电树人,礼赞再三。因为资料详实,剖析精当,大可认定血肉丰满、风骨傲岸的高老形象必将完成,读者于高老之学术、之诗歌、之书法当洞见幽微矣。”我以为,这位老友的见解很有代表性,高老的众多粉丝,定会从廷华的这部力作中,了解到高老书法与学术、人生融汇养成的浑然,体会到高老一生特立独行,无愧于我,无愧于世的浩然,也感受到高二适精神世界的强烈震撼。廷华之撰,是在高二适先生逝世四十年后完成的,这些年来,高二适研究已经成为书法学术热点,如何在自己的著作中有新意独擅贡献读者,廷华在以往研究成就基础上,对高二适先生书法及其学术的意义详加论述,对先生诗歌创作的独特价值深入辨析。《新定<</span>急就章>及考证》是高老留给中国书坛的重要著作,廷华对高老此书中的重要论点分列二十多个小专题一一论述,很容易使读者望而生畏的专业话题成为可知可解的趣味话语。高老披阅《杜诗镜诠》和《后山诗》等前贤典籍的诸多墨迹,尚未发表,廷华通过近千幅照片逐件把摹,又分门别类,形成论述脉络,对尚未得到开发的高老诗学幽微多有发撷。对于《高二适批校<</span>刘禹锡集>》,廷华也在论列中指出了此书的独特之处。高老的学术与书法是融汇无间的,在对刘禹锡的研究中,高老也发挥过对中国书法的知见,这些细节,都成为《评传》中阐发的内容。这些,正是廷华对高老学术用功之收获。

曾有人问我,二適先生可有家训留给后人?我答曰:具体指明是家训的,没见过;但自撰自书,挂在房中,自勉勉人的倒有——高老1974年秋曾自撰楹联一付,大字书就,悬于书房之内,联语:“读书多节概;养气在吟哦。”这付楹联,大抵可视为“家训”吧。高老曾说过:“一日无书则不能生”,所谓“读书”、“吟哦”,是文化的根本,但高老所强调的,是要通过读书增长志节气概、培养胸中正气;“养气”,即孟子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而“浩然之气”在文天祥的《正气歌》中是如此描述的:“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所谓“浩然之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高老崎岖坎坷也豪迈辉煌的一生,是由无数事实细节构成的。廷华在《评传》中探索幽微,描述了高老为人为文的坦荡之气、超迈之格及醇厚之情。高老与章士钊先生的交谊,为人熟知,而其与柳诒徵、韩国钧等文化耆宿的交往,则可见出早年高二适的诗文气象;与许君武、汤鹤逸、周弃子这些似乎已经被人遗忘的文化人物的往还,可以见出那个年代的文人群像。而通过王用宾诗词中对高二适的描述,则可见高二适在重庆时期于诗词书法之造诣影响已然迥出群俦。在晚年的寂寞困顿中,高老则以传续中华优秀文化为职志,培育青年。高老的耿介性情为人熟知,其实他又有十分细致温存的一面。这些,在廷华笔下均得到生动记叙。《评传》之思想文化价值,还在高二适先生与现代诸多学者文人的比较分析中,揭橥了中国文化传统遭遇的颠覆扬弃及复苏传续的复杂过程,从而评价了高二适先生“登高一呼群山应,从此中国书法流脉不陆沉”的历史功绩。在《评传》开笔之初,廷华曾经对我们说:他希望把《高二适评传》写成一部既有学术性和思想性,又有可读性的著作。应该说,经过沉潜努力,他实现了这个目标。

高二适先生是学者、是诗人、是书法家,更是一个生活在二十世纪中国的真实生动的人。《高二适评传》就是在对先生行迹心迹事迹的勾稽阐发中、令人信服地评介了他的独擅之功,也正是在自然而然的叙写中,深入分析与热烈赞颂了作为中国文化优秀传承人物的高二适先生胸中浩然凛然之气、正大刚直之心。

好一个浩然凛然之气,好一个正大刚直之心!行文至此,忍不住赘上一句并就教于廷华:永远的高二适,其意在此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