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高尔夫 |
分类: 自学高尔夫系列 |
画画与挥杆之间有没有共性? 答案是肯定的。 上面这个图片显示了一幅山水画的成型过程, 从简单到复杂,
从大框架开始慢慢过渡到细节。 如何定义大框架?
在画画过程中,当你眯起眼睛虚虚地去看最后一张图(或者退后几步拉开距离去观察),会发现看到的效果和第一第二张有很大的相似度,
那个其实就是大框架。因为眼睛眯起之后, 细节就被忽略了, 剩下的就是最重要的大框架,眼睛里看到的主要是两个内容:
composition 和value
(我不知道这两个词对应的专业中文词汇是什么,就不翻译了)
周易老师最近经常提到大框架,确实很有启发意义。 学习高尔夫挥杆的过程中有近乎无数的选择方向,很多人都在细节中迷失方向。
现代高尔夫教学和过去比起来最大的进步就是引入了诸如视频分析,传感器等高科技元素。 但是最大的遗憾估计也是这些高科技元素。
有了视频分析,就好比拿着显微镜观察大象,人们往往过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静态的动作细节上,
忽略了某些更本质的东西。视频分析对挥杆进步的确很有帮助,但是盲目地利用视频分析去模仿职业的所谓标准动作,其实很不可取。
美国老将福瑞克现在世界排名第三, 巴巴沃森拿了两届大师杯,
他们‘另类’挥杆的成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挥杆的多样性和不唯一性。
同画画一样, 初学高尔夫需要有个大框架, 大框架合理,接下来研究细节才有意义。 高尔夫挥杆似乎比画画难很多,
高尔夫的大框架也没有明确的定义。
我个人觉得大框架可以不唯一,可以是也可以不是具体的挥杆动作,
但是需要有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我自己定义的高尔夫挥杆大框架包括三点:
放松,流畅,杆头有速度(快速通过击球区),
请周易老师,还有各位朋友一起来定义一下你心目中的高尔夫大框架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