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第一组的基本功训练结束(STI大事件?)

(2013-01-26 02:59:02)
标签:

转载

分类: 我的高球心得
多谢啦,我需要点时间来慢慢体会体会
第一组的基本功训练课结束。感觉轻松不少。最后一周仅仅用了两天做通过性学习,孩子们已经能够理解并实践,归功于前期大量的身体本体知觉等能力训练。

本周也开始做双侧环节成对同相工作的强化和高负荷训练,每天早上以袁先生的无极拳视频做表象范本,学习的效率很高。

所以,有几个已经能做到“通”。欣喜之外,立即开始讲授应用课程,走上“让技术成为技能而获得成绩”的道路。这个训练周期恐怕也要两年吧?

基本功的每日重复,“信息收集 决策 执行”的流程训练,经验积累,心理技能应用……所有内容做到“深入骨髓”的自动化,需要在监督过程中训练多久?我也不知道啊!

不过,总算是“完成了”一半,还是可以歇歇。所以,让他们下午去下场做体验,而我则去睡大觉!

我去看着的话,或许会干扰他们的心理体验过程,也破坏他们感受“第一次下场”的欣喜和折磨。让心理组去跟场。 

不过,随后的几个月下场,没有整场训练,都是仅选择一个球道反复打,直到“打服这个球道”为止。随后的这个训练阶段,哪怕你能打出70杆,也毫无意义。

职业学习可没那么多乐趣!!

视频记录几个孩子这几天的变化:

(又小郁朋友,欠你一个高速摄影视频,他们做完通过性训练后,手过球的“延迟释放”和deloft自然出现了。这个“现象”,或者称为“技术”,会随着训练的继续强化深入,而被“自然的,内隐的”放大,条件是他们的身体能力进一步加强。因为,做到这样子,必须具备几个先决条件:手部dexterity感知觉训练达到“酒杯效应”;视觉观察方式达到“利用周边视觉而非中央视觉”;关节通过性知觉,尤其是两对耳状面的肩胛骶髂关节的运动知觉训练,保障环节间相对独立运动而不破坏关节自由度;最为重要的,是身体柔韧性和敏捷性训练。这些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即使做出来也是徒有其表。

这里做个说明:我们知道人杆系统获得外部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最大来源不是身体水平扭转,而是垂直方向(z向)的所谓蹬伸作用。这个方向的力的最大值一般为x或y(水平方向和左右方向)的4到5倍,z向冲量也高于y向的、由重心横移产生的冲量(矩),它是对杆头速度的最大贡献来源。而为加强这个方向的力和作用时间,我们需要进行两个工作:一是增大身体下降的加速度,产生大于重力加速度g的失重作用,从而获得地面的反力;二是增加作用时间即所谓的“延迟释放”。除了操作者的敏捷平衡爆发等基本能力外,特别需要骨盆和下肢环节的柔韧性,和肌肉快速牵张反射的能力,大致上可以表述为篮球运动员那种“滞空能力”。柔韧性不足,并且拮抗肌不会放松时,你“下不去”;牵张反射能力弱, “下去了可就上不来了”。

这个能力具备了,你大概可以学学garcia的“延迟”了。但一旦下肢关节,特别是两侧骶髂-髋关节如果不能同相工作,你“下去”的结果恐怕不是garcia,而是像老虎伍兹那样搞残你的左侧下肢。Sean Foley还真是帮老虎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个七七八八。改动一个成名老运动员的动觉,那可是非常难能、“超级难能”的事情。

把一些高速视频放在视频日志里了。)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