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上师文章摘录三

(2022-03-11 17:27:19)
标签:

转载

分类: 无上佛法道法
原文地址:上师文章摘录三作者:0觉心0

1.佛陀是真实不虚的实相者!但是大家要知道,一个人证得成就的果位是“涅槃”,而在这个基础上“发无上菩提心,行大乘菩萨行”,才能证得“无余”。而智慧圣者释迦佛陀,他老人家一直都想把他证悟的这个实相传授给我们,让更多的人和他一样证入这个实相,是我们这些众生愚昧无知的不肯接受。

 

2.入涅槃者已经是脱离了六道轮回的智慧者了!这在其它宗教的教派中是不存在的,这也正是佛法和其他宗教所不同的地方。其他宗教,教人行善、向善、至善、从而脱离五道升天,做天人享受无苦厄报。唯有佛法能够因发无上菩提及大乘菩萨行而成就脱离轮回的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

 

3.要知道,到了那样一种环境之后,很快就会忘记前一生的许多事情。即便没有忘记的,只瞬间功夫再说起前一生时就好像有人对一个备受父母疼爱的孩子说,隔壁阿姨是你某生的父母一样的淡漠。那个速度是会令世间人寒心或起烦恼的,不要说普通人,即便是卡萨最初帮助这些人时,也被他们骤然产生的变化,弄得一连几天都哭笑不得。那感觉真的是如露亦如电啊!觉得人活的真没意思!你在这里哭得要死要活的折磨自己,而那一边早已开始了美好的新起源。那感触真是一言难尽啊!要知道,当我们还在失去亲者的巨大悲痛中无法自拔之时,升入天道以上的众生却在极短的时间里忘掉了一切而适应了那里的生活。

 

4.需要提醒的是,藏文发音和汉语、英文及其它语言的发音不可避免的会有所差异,这是正常的。而于密法密咒来说,注重的不是发音而是传承。也就是传咒上师的传承。要知道,传承是我法脉延续、代代相传,代代真传的必然保证。

 

5.万法唯心。只要修学者的心是向佛、向法、向道的!即便是持诵“嗡嘛尼呗弥牛!也会与佛感应道交的!持咒、念佛、修行只在于心!不能用嘴,是心的感应,心的作用。否则就是诸佛示现于眼前又有什么用呢?要知道“疑”是人在修行当中为自己设置的最难以超越的障碍。这个障碍攻破了。才能进入真正的修行。

 

6.如果有了痛而又能够从中受益。注意哦不是不屑一顾的不满而是受益。证明你已经在实证修行了。

 

7.心,是什么?原本无心。只因贪嗔痴慢疑积存的太多了所以形成了“心”。而一旦有了心,于是贪嗔痴慢疑的触角就会延伸于四面八方开始为“心”的稳固地位肆无忌惮的去掠夺能量。于是心更加地助长了“人我”的疑惑、占有、贪婪、怨恨,演绎出“得到了”之后继续扩张的野心(贪嗔痴慢疑)和“得不到”就更加想得到的野心(也即贪嗔痴慢疑)。于是“心”,一个原本散乱的四分五裂的苦于任凭自己的力量永远也无法积聚在一起的都称不上东西的东西,就这样在“我”的帮助下大大方方的登上了大雅之堂,做起了由“我”拱手相让的主宰者。

 

8.“去贪、嗔、痴、慢、疑。”卡萨认为应改为“去疑、贪、嗔、痴、慢”!否则带着“疑”又怎么能够做到以虔诚的心去修行呢?是不是?当然,做这一切的过程都应该是无所住生其心的!呵呵,看,说不住又住在这里了。不说了。可不说又解决不了问题而只要说就是错。因此,仁者必须要知道,所有的说只起“用手指给你看”的作用!三藏十二部也是啊!既然只是工具和路标,仁者只管向前走就是了。千万莫要停下来和路标争论你为什么是木头而不是金子做的问题啊?

 

9.仁者所问“对于入大乘菩萨行的修行”有无方便法门?答:无!答:有!那么入大乘菩萨行持唯一的要求是:“无无怨无悔”!

 

10.去除‘我’不是嘴上说去除了、没有了、就不存在了的。而是一点点的在去除与改正中逐渐做到的。这个一点点逐渐的过程就是将小我与大我转换的过程。也就是把我做好事、我布施、我帮忙、我供养、我付出在行为做的过程中转换成,布施、帮忙、供养、付出。而由布施、帮忙、供养、付出而再进一步成为,不住于布施、帮忙、供养、付出。要知道,无论是修行还是生活,只有把不管做任何事情前边的那个‘我’去掉了之后。才能做到无怨无悔。换句话说,人只有为自己时才会无怨无悔。也就是说,当你把做任何事情都看成是在为自己做,就没有牢骚抱怨委屈和不情愿了。而大乘菩萨行的修行就是在做中进行这种转换。

 

11.如果我们总有一个“我”是在为别人做什么的“念”在。就如同仁者所言:“我去做好事,就像雷锋一样。布施钱财,身体供养,并无法给别人最好的利益。因为最好的利益就是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本来面貌。.....”无论哪一个修者有这样的念或想,那么这个我就会因为你自己心中这种是“我在帮助别人”的念而无法平衡的去为别人做任何事情。

 

12.卡萨无有什么教法,法,不是卡萨的、不是张三的、更不是李四的。法,是虚空法界中原本具有的。而卡萨只是工具。仅此而已。

 

13.不要找答案!不要开小差!不要停下来!抓住一个问下去。问下去!问下去!!问下去!!!

 

14.大家争先恐后忙来乱去的“这个”都不是!大家争先恐后喋喋不休的“这个”只是人我之念与肉团之心混合一起的外在展示,是我们修行中最应该舍弃而实际中我们抓得最紧、最最舍不去而又放不下的那些东西啊!舍不掉,才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啊!这也正是“在路上”你“无法清晰起来”的原因所在啊!只有把“这个”统统地舍去了之后的“那个”才是你安家立命之地啊!

 

15.就这样问下去,不要“只问了一下下”,而是要一直这样问下去。我服谁?服谁?服谁?家在哪儿?在哪儿?在山上?错。在天上?不对。在自性里?对,在自性里。可自性在哪里啊?我找不到它。找不到,过。在树上?会在树上吗?不在,过。要一直这样的问下去。问了否,否了问不要给自己喘气的机会,就像猫捉老鼠一样直至把它最后逼到逃无可逃之处。这次诸位可听明白否?

 

16.当“我”被触动时,会觉得委屈、会抱怨、会有着一种被人扒皮的痛。岂不知,这正是顺着疼处接着挖下去的大好机会啊!只要自我怜悯的手一软,刚刚拔开的地方就会很快的愈合。我们在对待自己的习气、毛病、错误的时候往往刚刚触及到疼点都会如此啊!所以步入成就的第一步就是自己给自己开刀而且是没有麻醉的开刀。自然这样做是需要勇气的。

 

17.大凡见了光亮的人都很傲(傲,自然是有了资本才会啊!) 但是,傲!你就只能高高山顶立,而不能深深海底行。这就是禅门中人为什么悟的多、证果的多、而成就无余者却不多的原因所在了。因为许多参禅悟道的人在明白了什么是“道”之后不但没有去 “深行”(即没有到众生之海去为众生服务。)反而大都厌世弃俗的躲起来去修自己了。要知道,那样的修行,没有无我奉献和付出的修行,充其量只能证得个罗汉。

 

18.一个发心修学无上佛道的人如果没有愿力;没有惭愧和忏悔是永远无法完成行持大乘菩萨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样一个整体的修行过程的。

 

19.诸位仁者,如果你们话头已经连起来了。也就是无论是吃、是睡、是走、还是随时随地想放都放不下、想丢都丢不掉、想赶都赶不去了时、你就可以静静的坐一会儿了。我们这里不要求坐的姿势,怎么舒服你就怎么坐。不会打坐没关系,你只要能够放松自己坐在椅子上这就可以了。(注意噢!一定要看清卡萨上面所说的话再去坐啊!)达不到行、坐、立、卧的都是话头时,你坐死也没用。

 

20.放下一切人具有的思想、分别、常理、观念、执着,打破这个人的想法去做白痴!不是装,而是“做”白痴。知道什么是白痴么?我们大家却恰恰相反,唯恐把自己当傻子卖了。

 

21.开悟仅仅是修行的起步,是践行佛法的开始。有仁者说“元音”老人书里面说的很清晰。老人的确是悟者!但六祖莫非不是么?(悟后做什么?很重要。)因此,卡萨在这里再一次强调,觉悟的灵魂必须要扎根于大乘菩萨行的土壤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果实!

 

22.实相佛法是智慧者对众生及人类最好的布施和供养。请记住,实相不是理论!理论说得再好也是别人的。而修者亲自证悟的般若实相却是生生世世,永永远远都不会离开的。

 

23.因为,只有真心忏悔才会使修者成为一个脚踏实地的奉献者;真心的忏悔,会使狂傲自大,目中无人的人在瞬间从一个高高在上的空谈者,一跃成为一个具有海一样低微、宽阔而博大的包容者。如果一个修行人不具有真实不虚的忏悔心的话,则永远不可能成为无我者!

 

24.没有恭敬,没有惭愧,没有忏悔,没有愿力,你又怎么能够做到去为众生奉献自己呢?

 

25.仁者啊!将这一切统统放下,你放下即菩提啊!狂心歇,菩提现!否则定入魔!!

 

26.作为佛法修学者,你必须要知道无论明白多少如法的道理都与“开佛知见”没有关系。一万万年口若悬河的持诵不如瞬间证入的实相!实相就是“法说佛”。

 

27.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28.要知道,往往所谓正确的东西比错误的东西更能蒙骗你哦。

 

29.什么是“参禅”啊?参,就是扒皮、抽筋、刮骨哎!扒谁?抽谁?刮谁的啊?注意:不是让你去扒别人的皮;抽别人的筋;刮别人的骨。是扒自己的皮;抽自己的筋;刮自己的骨!懂不懂?

 

30.卡萨之所以举例“夹山”。目的则在于让大家通过夹山的例子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能说的都不是!”

 

31.有志于修学无上佛道的诸位请你都走出来、走出来啊!从理论知识中走出来,将你腹腔内所有的东西倒空他。倒得犹如你刚刚来到这个世界时一样的一穷二白。带着这样的心态去参、去做白痴。白痴,懂不懂?就是不要用你的经、论、藏。不要用你所学的知识。不要!

 

32.此人经书虽然翻看的不少,但遗憾的是并没有真正懂得和锲入如来实相法意而感应道交!也就是说,尔所说的一切不是自己亲证,所以了无所得。

 

33.正是因为“五蕴”未除所以才使你颠倒梦想啊!也正是因为有了色、受、想、行、识、这个“五蕴”,才有了众生造业、受苦的根源啊!

 

34.然而正是这个同样“五蕴”,在智慧者眼里却是开启智慧去除习气了脱生死的工具。譬如,觉悟者如释迦牟尼佛陀能照见空,可以善用而不被其所转。而凡夫则反被其束缚。这就是悟与不悟的区别。也是我们追随佛学的全部意义和目的。也就是说“悟”则可以做到将苦转乐,将恨转爱,将烦恼成菩提!

 

35.然而现实生活中一代又一代的人共同在犯着一个错误,即,着意的去摆脱烦恼而追求快乐。这使人们心为物转,尽管嘴上也喊放下、舍去。但一旦达不到个人为我的目的、得不到眼见的种种好处,便灰心丧气乃至于弃法而去。“那真是贪着天边月,失去手中珠啊!”确不知,烦恼与快乐共存,也就是烦恼与菩提原本就是如一。什么是如一?如一就是万法、烦恼、和快乐的平等。也就是佛与魔的平等。说的更通俗一点烦恼和快乐的对立完全是由人的妄想所划分的,谁能跳出这种对立谁就跳出了五蕴,谁就是“如一”。

 

36.五蕴遮蔽自性光,

空诵循声历沧桑,

何处是我安身处,

疑中之疑求解方。

 

37.自性宝珠自放光,

五蕴皆真吐芬芳,

实相就是法说佛,

火里莲花是金刚。

 

38.要知道,尽管法无你我。道无高低。学无止境。但,法无你我不可违,道无高低不可逆。学无止境需勤奋。天地万物而循之。可见“觉悟”!对于一个修学佛法的人来说有多么重要。

 

39.不被境转,继续的参!参进去,参透它!参出个法不可说!到那时一切的言说都会随着觉醒而不攻自破。

 

40.合格的佛法修学者即:殊胜的金刚乘者;辩才无碍的理论修学者;心明眼亮的觉悟者!(这其中大乘小乘金刚乘。禅、净、密、都具足了。)

 

41.众生如河,法如海。万法一体才是圆融!只要你无愧于向佛、向法、向道的这颗心,你就会成为无狭见、杂念的实相者;就会从卡萨无遮而真诚的字里行间找到“自己”而归家稳坐。

 

42.有些仁者“参”来“参”去是在找话头不是“参话头”,“参话”不是想、不是找,而是不用想不去找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找,紧逼一个话头,把它逼上绝路。另外,参话头不要带着任何条件,不要抱着参话头能参出个什么,得到个什么,要知道这本身就是障!不要和自己讲条件。

 

43.我们在前面谈到了生死,其实我们恐惧生死的原因归纳起来只有两点:①我们不了解自己。②不能释放爱心奉献自我。

 

44.岂不知一个不能在仇恨的地方播种爱;在伤痛的地方播下宽恕的人,是不可能做到安慰别人,而不求被安慰,了解别人,而不求被了解,爱别人而不求被爱的。

 

45.正是在你烦别人也烦,你火别人也火情况下才需要你去体会对方的感受啊,因为每每这时,气愤、烦恼的不仅仅是你自己,对方也在经历着和你一样的烦,而且他比你会更气、更烦。毕竟你是一个有着佛学教养的人,而他不是,因而会生死气,不是吗?这时只要你冷静一下,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体会一下他对整个事物的感触,你会发现,对方对整个事件的气愤、伤心、痛苦程度比你只有过之。

 

46.那么什么是真实的慈悲呢?就是以自己的欢乐与众生的苦难相互交换,就是把众生看作自己的孩子,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只有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无条件的,反之,儿女对父母的虽深,但是有限量,而父母对儿女只有无私的付出,这一点儿女往往做不到,因而我说爱众生如孩子。

 

47.就是说,应做到无条件的爱众生,一句话,将利益自己转化成利益众生!

 

48.因为从空到有,从有到空仍至空有不二,这需要一个慢慢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修者不断的自我完善中进行的,这个自我完善的过程,就是用行为去证明,也就是禅宗大德们所说的由高高山顶立,到深深海底行,成为即能山顶立又能海底行,许多见性开悟后的修者在这个时候,最容易犯急躁情绪,譬如:刚刚打七见性的人,往往迫不急待的想参加下一次打七,目的是想在下一次打七时有所收获,聪明点的是想翻过来,糊涂点的以为见性以后还应该有个什么,一句话,二者都是有所求,岂不知悟道不是求来的,悟道靠的是实实在在、真真实实、脚踏实地的日常生活中的修行,就是甘为众生做马牛的资粮换来的。并不是说,谁想翻就翻得的过来的。见性后,要有资粮的积累,就如同你的粮食在见性的时候用完了,需要再积累,而这种积累时间的长短要看你在生活中践行了多少来定夺,而不是靠嘴上的空谈,换句话来说,从见性到悟道路程的快慢要以你为众生承担了多少痛苦并把你的快乐。幸福,喜悦和安详给予了他们多少而言,一句话,即,你为众生付出了多少慈悲和爱,而且这种慈悲和爱是自他交换的,即把一切的利益和好处给别人,把一切的痛苦和苦难由自己来承当。谁做到了这一点,谁就是行持在菩提道路上了,或许有人会说这太难了。是的,对于私心者来说这确实有些难;或许有人说这些我能做到,那么请问你是否能够做到愿天下所有的绝症、苦难、悲伤、痛苦都落在我一人身上?我替他人得癌,我替他人瘫痪,我去替人患爱滋病,让所有的病人都痊愈,只让我一个人去忍受病痛的折磨。倘若你做不到,那么请你闭嘴,少说多做,从今天开始!

 

49.其实倘若你真的悟道了就会明白,内心里发出的慈悲(真正的慈悲心)是由不得自己的。当你看到别人痛苦时,你不会分别他是你的亲人或是仇人还是畜生,你只会愿尽一切可能来帮助或代替他去痛苦,当你看到别人快乐喜悦时,你会和他一起欢笑而快乐无比,你爱父母、爱家庭、爱儿女,但同样你也爱别人的家庭,父母和儿女,他们遇到挫折和悲痛时,你的心也会跟着悲痛而难过。因此我给它起了名字叫“由不得”,由不得自己的去替人要受过,由不得自己的去替人痛苦,由不得自己的去替人承担悲哀,即便是快死的人,你也愿替他承受死亡前的痛苦为的是让他少些恐惧害怕,多些关怀和爱。面对着所有的病痛,悲哀和死亡,你甘心情愿的去承当,其实有时所发生的事情根本由不得你,往往你肉体还没有做好准备时而该承担的早已承担了,一句话由不得你自私。因此此时的你表里如一透明而清净,你不要以为这是在为他们(众生)做什么,不要以为你是在帮助他们其实正好相反,是他们在帮助成就你,因为正是他们给了你充分表达慈悲心的场所,正是他们帮助你发展了慈悲的心,而正是这种慈悲心的发展净化和治疗,成就了你自己,这是一种良性循环,你越慈悲(真性的慈悲)越真实,你的慈悲心越广大无边,岂不知正是这种广大无边的力量成就了我们的佛心吗?!

 

50.懂得了如何发慈悲心;即,将一切的苦难我来承担,将一切的欢乐留给别人。话到此,我不得不加上几句,一个不觉悟的人所说的发慈悲心都是假发心,之所以说假,是指所谓的发心是表皮上的,虽有心去做,但发心与自己的利益相矛盾时往往你会被私心所左右由不得自己,这时的“由不得”和前面所说的由不得正好相反,前面的由不得是“无我”而这里的由不得是因为“我执”,因此“我执”“我爱”“唯我”是障碍慈悲心的根源。这个根源不去掉,你怎么能够无私发心呢?所以我说,你所谓的那点慈悲心,是表层上,虚浮的,虚浮就是不实在,不实在就是假,不是吗?

 

51.没有觉悟的人没有资格谈慈悲心,而悟了道的人也只能说开始了实践慈悲心,这种实践(真实的发心)的进度和自己悟道的成度成正比,所以老师说:“禅七的结束也是禅七的开始。”成就的道路,就是这样一步步的在利益他人,净化自我的同时而直向无上菩提的。这条路即漫长、艰辛、不讲条件,又光明、喜悦而幸福。因为你在付出的同时,成就了自己,所以一切能让你付出的因缘,你都要心怀感激,岂不知带给我们痛苦和磨难的人,正是我们释放着无限的慈悲,帮助我们完成迈向成佛目标的人吗!因此我们应以极大的恭敬心来尊敬自己认为厌恶的东西,正是他们成全了我们。

 

52.修行,就是能够利益你接触的所有众生,并帮助他们,转化他们的痛苦和生命。而帮助他们的唯一方法就是你要觉悟,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强烈的决心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即,为了众生的利益我要成佛;为了众生的快乐我要成佛;为了众生的觉悟我要成佛!虽然我的悲心和愿力还不够,但我会努力,正如一句伟大的祷词所说:“加持我,让我变得有用。”因为六道中的每个众生,都曾经在某一世是我的父亲或母亲,愿他们一起证悟圆满的本觉。

 

53.那么什么是真实的践行呢?就是把一切的利益和好处给别人,把一切的损失和失败由你自己承担。诚如寂天菩萨所说:

 

“还需要多说什么呢?

幼稚者谋求自己的利益。

一切诸佛谋求别人的利益。

看看他们是多么的不同。

 

如果我不把我的快乐

与别人的痛苦交换

我就无法成佛

即使在轮回里我也不会有真正的快乐。”

 

54.无著用了十二年的苦修,仍然没有达到目的。然,当他真心而不厌弃的用嘴去吮烂狗身上的蛆虫时,弥勒菩萨却出现在他的面前,可见真实的慈悲能够消除,净化我们的业力,否则倘若没有佛菩萨的慈悲,怎么会有我们的今天呢?

 

55.除了这盏灯,我没有什么可供养的了,但透过这种供养,希望将来能获得智慧之灯,愿我能解除一切众生的黑暗,愿我能净化他们的一切业障,引导他们开悟。

 

56.即使我们尝试着把慈悲付于行动,我们也是有分别和交换条件的,因为我们的慈悲只愿给予那些善良、可怜和软弱的人,却不愿付给那些卑鄙、可恶和缺少道德的人,岂不知慈悲是不分等级的,倘若诸佛菩萨也用这样的慈悲救度众生的话,还会有我们吗?

 

57.我们哪一个回向文中不是这样说:愿众生离苦得乐!这个“众生”难道不包括恶人吗?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真的为恶人施舍了多少慈悲呢?

 

58.转什么?转“我”为“无”。因为正是自我和执着阻碍了我们的慈悲心,记住:众生都是父母。因此以自己的欢乐与众生的苦难相互交换,这是我生生世世的愿力,也希望是大家的,为了众生的利益,奉献自己给别人,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生生世世的穿梭,正是不停的重复着同一件事!用爱的奉献和无我的慈悲来战胜虚假而自我的执著,让无我的智慧燃尽我所有的自私和欲望,使我在觉悟中与轮回告别,丢掉自我,承受起众生的苦难,让所有的如父母的众生从苦难中解脱出来,这是我生生世世的心愿!

 

59.卡萨一再强调大家不是来理论、不能去思维和分辩。来到这里你要服从命令。要做傻子、要按着卡萨的要求去做。要做到,只需卡萨放火不许你自己点灯。不许问为什么。没有为什么!就是一句话头。

 

60.选择一种教法或一位上师,并全身心的来追随、精通这一法门,直到生命的终点,同时要以开放和尊敬的态度来对待其他一切法门的智慧。

 

61.在已经觉悟的一切诸佛中,没有一位不是依赖上师而证悟的,在即将出现于这一劫的一千尊佛中,也都依赖上师才能证悟。

 

62.同样,判断一位上师、师父、善知识是否正确,应从他是不是真的根据佛陀教法来指导学生。就是说,一个真正的上师和善知识是能够善巧教导我们如何认识和运用佛法的人,是真理和先知的化身,是我们心灵的导师和全部依靠。

 

63.只要我们在这一生时能够追随明师,你就会知道,无论我们坠落的怎样不成样子,无论我们轮回在哪一道,只要我们心存对上师的信赖,只要我们发自内心的忏悔、祈祷和呼唤,我们如父般的上师就会拯救我们迷途知返。

 

64.上师对我们来说,就象茫茫夜海中的灯塔;炎热夏天中的绿荫;久旱的雨露;再生的父母。其实上师在我们心中应该远远胜过父母。因为父母是一生的因缘(肉体的),而上师却是我们生生世世的父母。仅此一点,谁还能殊胜如我上师呢?

 

65.“啊!慈悲的上师,  

      从我的内心中央,

      恭敬心的盛开莲花中升起,

      我唯一的皈依!

      我被过去的行为和烦恼所折磨,

      我祈求你,

      在我的不幸遭遇中保护我,

      永远做我头顶上的宝饰,

      大喜悦的曼达拉,

      引生我的一切正念和察觉。”

以上是伟大上师梅杰·林巴的诗,也是密修者祈请上师在心中出现的祷词。在这里我愿与大家一同分享这美丽的祷词,愿你和我一样的虔诚而恭敬,愿你的导师早日出现,愿你生生世世都受到伟大上师的慈悲加持。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