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上师文章摘录一
(2022-03-11 17:26:18)
标签:
转载 |
1.重新复合的观世音菩萨深深懂得仅有愿力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智慧和善巧方便。只有这样才能真实的帮助那些深受苦难的生命。
2.但健康与修行却紧密相连。要知道肉体是成就未来的基础!无论是谁,没有健康就等于失去修行的源泉!
3.实相佛法在三藏十二部的文字里是找不到的。而佛陀的一切经典也只是道理、方法和渡船。是帮助修学者觉醒的工具。懂得了这个道理如同懂得了如何考面包的要领一样,但不能说已经烤好了面包。从懂得到做好这中间还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凡夫注重前者。智者注重实践!这正是二者的差异。而超越这种差异的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觉悟!做不到就无法踏上实相佛法的路。因此对于修学者来说,觉悟是通向实践佛法的起跑线!
4.佛法之所以二千多年经久不衰。全凭着不断的补充新鲜而具有传承的血液才会如此鲜活、殊胜、圆融!因此,佛法从始至终都没有离开过三乘一体这个殊胜的源泉!(三乘为小乘大乘金刚乘)三者缺一不可。缺,则不能称之为圆融的法。
5.因为只有无我才能等同而无分别。也只有无我才能“无人我众生寿者相”。因此,无我就是般若!
6.之所以遇正法而修不成的关键所在只有六个字,付出少,欲望大。
7.他们超越不了的关键则在于善恶有别。
8.你们是否愿意让“恶”平等的与你们生存在一起呢?你们愿意把自己往生的机会让给所有最坏最恶的人而自己去替他们下地狱嘛?你们是为了这样的目的。心甘情愿的在修学佛法吗?
9.学来学去为什么没有获得这个无量无边功德呢?似乎很少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因为你不能与之相应!这样说大家是否能够明白?为什么不能相应?因为怀疑!
10.受,就是接受。注意啊!这里的这个受,相比之下比了解二字更进了一步。你说我读过《金刚经》、了解《金刚经》,那不行!因为了解只说明你读过或懂得了道理。仅仅懂得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在了解懂得道理基础上,通过这个道理进一步升起信心,并由这个信心再进一步做到全心全意的去接受,这才是受。
持,是持久的意思。就是在懂得了道理的基础之上把这个道理用行为展示出来。什么叫行持?“行持”就是能够长时期的将这种展示广泛的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11.金刚经能够像金刚一样斩断我们无始生劫以来的业力因缘!但首要条件是你必须做到“信解受持”!
12.因果,我们都懂,那么什么是不昧?不昧:就是不能逃脱!就是做了,你就要受!不可能上辈子杀了人,或这辈子做了伤天害理的事,然后说上一句:“我学佛了,不干坏事了”,就什么事都没有了。告诉大家,不可能!所以,我们有些学佛的人,家里或个人一旦出现不如意或有病有灾等烦心事时就犯嘀咕。心想:“我没做什么错事啊,我这段挺好的,我这辈子没缺德呀?为什么这些不该发生的事儿会发生在我身上呢?”为什么?这就叫不昧因果。
你这一生是没做,但你上一生做没做?只要你做过,就要受!无论是谁,不管经历多少生,有业就要了。这就叫不昧因果!就如同两个在这一生无怨无仇的人,由于过去生的因,在这一生相遇,彼此遭受因果。让一个人穿越轮回再来接受这一切,自然接受起来很不情愿。不情愿怎么办,不情愿你也要还,不情愿你也要受!这个还和受的滋味是很不好受的,但这个受的滋味就是还债,就叫“消业”,就在了缘!
修行的全部意义就是还、了、消!你自己的还了、了了、消了,你就去替众生还,替众生了,替众生消!这个替众生还、了、消的过程就叫承担!
13.告诉大家,不是用你那两片嘴去念,是用心!请记住,心与心相应,才是真念佛!否则是消不了业的。举一反三,用在这里就是要与《金刚经》相应,相应才能消业。那么什么叫相应,如何才能相应呢?就是要把经文的道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14.请问经文你真的能看懂吗?如果都能看懂,还要那些善知识、明师干什么?可见一句话好说,若真去做要比说难多了。而追随佛学就是把理论的说,变成真实的做。做到了就是在修行,做不到就是打妄语!
15.由此可见一个人只有在没有或在将愤恨燃尽了的时候,才会滋长释放出无限的慈悲与爱来,正是这种爱,使她将其延伸滋长,播种到每一个曾经像她一样的人的心田中去。去做什么呢?去温暖,慈爱,感化一颗颗如同父母般众生的心,这就是我们修行的全部意义和目的,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
16.什么是实相般若?其实这个问题用一句话就概括了,实相就是法说佛!
17.在你没有真正证得它之前,我就是说上千种方法、万种例子,你也只能懂得皮毛及理念而已。为什么?因为实相也就是真实的东西需要我们到实践中去体会!那么如何才能证得?见性开悟!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
18.任凭你是谁,在修行的问题上是走不了后门的。
19.无论是谁,一旦见性开悟就意味着由“解”向“证”也就是由理解向实相上转移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见性开悟,也只能说是见到了道体上的空性。什么是道体?道体就是本源,是根本的源泉。什么是根本的源泉?就是宇宙万有。这个宇宙万有就是明心见性要见的那个真如佛性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实相般若。换句话说,实相般若就是道体上的空性。只有找到、证得了这个空性,才能认识什么是自己生命的本源!而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找到这个本源。只有找到这个本源,才能进入大乘菩萨行的修行。
20.“如如”不动的境界正是无我的般若境界。也就是佛陀的境界!换句话说,“如如是”指在无我的境界中。
21.告诉大家,这个一时所指的还是无我的境界!无我是没有时间概念的,有时间概念那就不是无我了。
22.即便是“悟”,也只能说你是体悟了当下而已,是“实践”实相般若的开始,是真正修行的起步。此境界的修者如果不好好保任,不善自珍重同样还是会掉队的。
23.饭食讫指吃完饭。收衣钵。看到吗?这就是戒律、这就是威仪!不是装给别人看的。出门时威仪走回住处时依然威仪。
24.大家看,佛陀不是只能顶礼膜拜而不可高攀的圣者,而是平淡、严谨、普通、亲切、和蔼亲近的让人发自内心生起恭敬的导师,这就是佛。
25.如来是不生不灭,无喜无忧,一切平等,永远存在,不动也不静的。换句话说,他永远在这里,无论生与死,只要你坚信不疑,他永远都会伴随着你,无论上天还是入地。
26.觉悟,应该说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尽管有许多人用不同的比喻来形容它,但确切地说这种境界是只可“悟”不可语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无论你说的多么透彻,多么对,但对于那些未悟者来说依然犹如对牛弹琴啊!不证不悟是得不到要领的。所以“悟”是必须要自己去体会的,若自己不能证得,无论别人说的再好,和自己也没关系。
27.那么如何才能觉悟呢?一句话:心甘情愿做白痴。
28.觉悟的人必须去行菩萨行!菩萨行就是“利益有情!”什么是利益有情啊?就是只讲付出不讲回报。就是为了众生的利益而利益,就是为人民服务不讲条件。换句话说,只要是利益一切众生的行为就是在利益有情。这种利益有情,为了众生的利益而利益的行为和做法就是在行菩萨行。再换句说,“行持菩萨行”就是在觉悟有情。菩萨行的宗旨是什么?就是心甘情愿自动化的去为人民服务,懂不懂!好难啊是不是?放得下不难。不难吗?看不破很难。到底难不难?这需要每一个大乘修行者、去亲自做了才知道。没有体会,没有实证,是永远行不了大乘菩萨行的。换句话说,没有体会,没有亲证是永远行不了大乘船,走不了大乘路,得不了大乘果的。
29.“善护念。”善,在这里就是好好的“关照”看好自己。看好什么?看好那颗觉悟的心,看好自己这头牛不要到人家的麦地里去。也就是“善护念”,护念什么呢?护念自己的思想,护念自己的念头。“善护念”就是好好的照顾着自己的思想,念头,意识,心念,念法。
30.“善护念”就是少说多做懂吗?却原来般若就在平常的生活中啊!再换句说,“善护念,”就是护念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不取相。不取人相、法相,非法相。
31.因为《金刚经》的重点就是“善护念”!“善护念”什么呢?“善护念”这颗心脱离烦恼、念念清静!注意啊!不悟是做不到“善护念”的啊!
32.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善护念”呢?“善护念”需要我们到日常生活中去,到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中去体现。体现什么?体现修行的平凡和伟大!
33.什么是“善护念”?就是心甘情愿没有条件的去付出。
34.我们大家要知道,佛陀老人家说完这几句话不再说的这种行为举止就是安心的“无上”法要。是在告诉我们安心及降伏其心的方法就是这个样子啊!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无论是谁,当你求道的一念发起的时,你的心已经安住与降伏了。这样说听懂吗?所以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换句话说当你心中充满了只为别人不为自己、只心甘情愿的利益别人、甚至于连“只利益”别人这样的想法都成了自动化般的该做就做,做完即完的一种自然形式时,这时你的心就已经安住已经被降伏了。
35.这句话的意思是,佛告诉须菩提说,当你问怎么安心时,心就已经安了。
36.不管怎么说,也不管你吃的是什么?不管荤腥还是谷物,你既然吃了。你就应该升起惭愧和内疚的心来,即便你食用的是素食,你也应该为吃这些素食而生惭愧心。
37.要知道文字形成的东西,无论有多么丰富又怎么能将宇宙万象都包容进去呢?
38.既然是我的学生,若真的想帮我,你们就应该做到真实不虚的去为众生服务,而做到更好的为众生服务的前提和首要条件是,如何提高你们自己。怎么提高啊?第一、去除自己的人我见。二、消除贪嗔痴慢疑。三、速消旧业。
39.佛法不是功夫、不是神通,而是智慧的成就。
40.我们大家一定要记住:学佛你必须要有愿力,修大乘佛法就更加要有愿力。一个大乘佛法的修行者,如果没有愿力,没有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灭度者的愿力,学佛是不会成就的。切记!切记啊!
41.注意啊!这个众生里边也包括你自己哦。不要一说发愿,你就成了度者,众生就成了被度者。一定要记住,这个被度者还包括你自己的啦。
42.什么是无我大法呢?那就是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就是说你不仅要有愿力,还要有做了一切利于众生的事,而没有一点点我为众生做了什么好事的这样念头。换句话说你倘若能够做到做了好事不留名,帮助了别人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功德可言。该做就做,做完便过。不计报酬、不求回报,做了就是做了。你倘若能做到这一点,你就能够成就“无余涅槃”了。
43.或许有人要说,或许有人要问:无相的菩萨是什么样子呢?告诉大家,一个大乘愿力的菩萨,应该是救尽天下苍生,而却又没有做任何救尽苍生的念与想。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对于他来说,救人、利生、为人民服务是本份中应该做的事情,就如同为自己做事情一样。是不讲条件的、不摆功、不讲姿态。做过即过。
44.什么是相?相,简而言之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所能感觉到的色声香味触法的现象。就是人所能想到的任何思想、观念和有无的分别。
45.有相的因,只能得有相的果。而一切有相的因,无论是善的还是恶的,都不是成佛的因。要修无相的因,才能成就无相的果。也就是成佛的果。
46.那么如何才能无相呢?就是你念佛、修行、做好事、善事,不要一直认为做这些是为了证那个无相的果。如果有一丝一毫这样的想法,那就不是无相,而是有相了。不仅是有相,是一种执着了。那么什么是无相?无相就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啊!犹如我们种菜、种田、养鸡、喂鸭一样,你只要浇水、施肥,只要辛勤的为他们去付出,你只要努力的去做就行了。只要努力做,就一定会有好的收获的不是吗?这就是修行离不开生活,生活就是修行的道理所在啊。诸位如果能够这样的去理解、去体会、去修行的话,你就一定能悟出什么是无相的因来。有了无相的因,就一定能结出无相的果。到了那个时候,你的追随佛学就不是空喊了。而是在实证了。实证什么?实证虽度众生,而又无众生可度啊。
47.就我们大家追随着圣哲的脚步把我们自己透视的分析一下吧。请注意:倘若你把看还给色,把听还给音,把想还给思,也就是念。把气还给天,把血液还给水,把毛发、皮肉、骨骼还给大地。当把这一切该还的都还了时你再看看自己究竟还剩下什么?
你会发现,那个会哭、会笑、会恨、会爱、知冷、知热、知痛的我,哈哈,被拆扯的荡然无存!而剩下的只是一个荡然无存透明而赤裸裸的空体。注意啊!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不住。就像我们的世界,今天留不住明天,后一分钟留不住前一分钟是一个道理。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但却什么都没有恒久的留下来。仅从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中不难理解其实我们的世界就是一个有而不住的“空体”。而我们,当我们把该还的都换回本原之后,你会发现一个连我都没有了的人,哪里还会有爱恨区别生存的处所?
我们之所以闻学佛法修行,其目的就是为了真正的了解、真实的进入并体会到这个“空有”的一切。
48.看到嘛?随时来,随时丢。物来则应,过去不留。随时随地的无所住!
49.佛告诉须菩提说:“一个真正修行的人,应于法无所住。”什么叫无所住?就是对什么都不要滞留。(事实上我们什么也滞留不住。)是人为的想滞留。倘若不信?不妨你去试一试,如果你真想滞留什么的话,你真的什么也留不住。无论时间、思想、还是声音,你什么也留不住。就像时光分分秒秒的在运转,你却不能将它停下来一样。就像我们的思想与念头,它分分秒秒都在运动。但你却不能将自我的思想和念头凝固在某一点上让它不去改变。
50.如果将其来之来还之于去之去。就如同将云还于天,将河归于海,将我们肉体回还于大地一样,让时光、声音、思想自由自在的运转、飘扬和流动的话,那么这个自由自在的运转、飘扬和流动就叫无所住!而我们却恰恰相反的人为的想把他们束缚在某一个时刻上。这个束缚就叫住!正是因为住,所以才有了负和正的分别。有了你与我、好与坏、多与少、亲与疏、公与私的区别。才有了喜怒哀乐、情绪烦恼的变化。就如同你因某些事情产生了烦恼,这烦恼或许会影响你一连几天情绪都不舒畅。这种由烦恼影响的不舒畅,无疑就是住。
51.布施有三种,分为财布施、法布施和无为布施。财布施就是身外的物质,象金钱、物品等布施,也叫外布施。法布施就是精神上的。如讲经说法,启发你的智慧,让你从心灵上得到解脱。这就是法布施,是心性上的所以也叫内布施。无为布施就是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的布施。(就是大乘菩萨行的布施。)在这三种布施中,法布施为最殊胜的布施。
注意噢:不管你做那一种布施,都要以无相的心态去布施。
52.告诉大家,就是因为了知了众生本空,也就是见性开悟,你只是在修慧啊!而要减除现世的不顺,及未来生的不顺,也就是消除现世的及未来的不顺、痛苦和业力,你就必须要消除以往的业力。就必须要修福。这叫因果不昧!欠了人家的,你就要还、就要了。众生平等,没有谁可以破这个例的。谁想消业?你如果想消业!你就必须要将你的业暴露和展现出来。换句话说,只有业现前了,摆在你这了,你承受并经住了这个考验了,你才能消业。所以我们大家要知道,业是在承受和经历中去消除的。而不是靠除了你以外的别的什么东西。
53.重点一:心灵的解脱,修慧。二、肉体的业力解脱,修福。福慧双修,最终方能得大自在解脱矣。切记切记呀!
54.换句话说:大乘道的修行方法就是修无所住!就是什么事情都放得下。以无所住去行布施,这才是菩萨果的修行啊!
55.因为住在色身上。越怕疼越想着疼,越想着疼就越疼。为什么?因为你念念都住在疼上了懂不懂?他不疼才怪!
56.告诉大家,有这些想法都不对,都为住。怎么办?赶快放下,应无所住。不要再去想它了懂吗?
57.首先,我们明白什么是住于法。譬如:你说我悟了、空了。一上坐什么都没有了心里觉得空洞洞清静静什么都没有了。注意!当你觉得心里空洞洞、清静静时,你的这个空与静就是住于法。也就是你心里还有个空与静时,你就已经住落在法上了。
58.功德是走出世间,在清净心中证得的。当然如果你有本事,在滚滚红尘中,身于尘而不染,同样也可以证得的。换句话说,功德是积功累德,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就象我们随佛修行,一点一点的把“我”去掉。在去掉我的同时,一点一点的积累起我们的功德。功力也就是你为众生心甘情愿所做的事情到了所得的结果就是德。功德不是人人都能有的。那要看你是不是无条件的在付出。
而福德就不同了。福德是世间法,是人世间的福德。不管修不修行,是人人都可以有的。什么叫福德呢?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不缺吃喝、不缺穿、身体好、有份好工作、有钱用就叫有福德。
59.而修行就是为了突破这个两极分化。让注重修慧的人,增长福报。让偏于修福报者,增长智慧。这个福慧双修的结果就是获得佛的境界和圆满。
60.大家懂不懂?你说:我懂了,明白了。以后不住了。错!为什么?因为当你答不住时,已经又住上了。会吗?
61.无所住不是空啊,空也不是没有啊。你们一定要注意啊。不要一说无所住就以为不住了,什么都没有了,也就是空了。告诉你,“空”不是什么也没有。空不是没有只是不住。就像流水永远不停的流。但昨天之流水绝对不是今天之流水。他是源源不断的,流过又来,来了又去,只是不住。永远不停的流过去。我们的思想也是这样啊!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的流过去。不是无啊只是不住!
62.如果真的修到了也就是做到无所住了,那么我们的福慧也就圆满了。
63.凡是一切可以称为相的东西,都是由本性中的因缘聚合而显现出来的虚妄。
64.如果我们把佛的法身比喻成水,把佛的身相比喻成波。那么水之所以起波,是由水而有的。换句话说,佛的身相也是从如来法身中应合他们(这个他们指的是大比丘们),也可以说是应合我们相应的缘显现出来的。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是说明白了所有的相都是虚妄、都是非相。从而不再执着在任何相上了的话。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么,他们,还有我们所看到的佛身就是法身如来。这道理就如同见波就是见水一样。这样说大家明白吗?
65.只是法身可以体现,但法身的确无相。不是吗?如果诸位真的明白了这个道理,真的明白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真的懂得了不但佛不可以得,人世间一切相都不要住,也就是若见诸相非相了,那么就可以见到如来就可以见到自己自性的法身也就是即见如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