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销售的核心逻辑之一:客户为什么要购买?

(2013-05-26 01:09:40)
标签:

需求

梦想

销售

逻辑

和尚与梳子

分类: 销售生涯感悟

  http://s12/mw690/92a31adf4dd8e3d34069b&690

    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工作都有一定的逻辑,但我觉得所有的销售都应该有逻辑的,而且核心逻辑应该是差不多的,因为几乎所有的购买都是有逻辑的,很少有人是胡乱购买的。

 

    我每个人不一定都做过销售,但首先都一定是做过一个消费者。

 

    一个盲人永远不会去买一个再漂亮的镜子,

    一个聋人永远不会去买一个音质再好的MP3,

    一个男人永远不会为自己去买一个再漂亮的高跟鞋,

    一个女人也永远不会为自己去买一个再耐用的刮胡刀。

 

    总之,一句话,有需求,才有购买!

 

    所以,成功的销售员都会首先探寻客户的真实需求,了解客户为什么要买的问题。一般需求分为两个方向:追求快乐和逃避痛苦。比如人们买豪车,就是追求那个爽的感觉或者被别人羡慕的感觉;人们买洗衣机就是为了逃避用手洗衣服的痛苦,很多保险销售员每天做的事就是讲如果发生意外是多么的痛苦,放大痛苦发生的概率。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客户没有需求,是不是就无法销售了呢?

 

    很多人都听过这个经典的销售案例——把梳子卖给寺庙里的和尚。这是一个经典的需要销售员“创造需求”的案例,或者叫把“你想要他有的需求”嫁接到“他原有的需求”上,其实是帮他发现原来他需要!

 

    每一个需求就像一个小小的梦想, 请记住:

   人们买一个东西不是因为它有多好,而是因为它能帮助人们实现他们的梦想!

 

    下面是把梳子卖个和尚的经典案例:

    从前,有二名推销梳子的推销员,姑且称他们为张三和李四吧,每天走街串巷,到处推销梳子。有一天,二人结伴外出,无意中经过一处寺院,望着人来人往的寺院,张三大失所望,“唉,怎么会跑到这个鬼地方,这里全是一群……,哪有和尚会买梳子呢?”,于是打道回府
    刚刚看到寺院的招牌,李四本来也是心内一凉,非常失望,但长期以来形成的职业习惯和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又告诉自己“既来之,则安之,不行动怎么会有结果呢?事在人为嘛。于是,径直走进了寺院,待见到方丈时心内已想好了沟通的切入点。 
见面施礼后,李四先声夺人的问到“方丈,您身为寺院主持,可知做了一件对佛大不敬的事情吗?”
    方丈一听,满脸诧异,诚惶诚恐的问道“敢问施主,老纳有何过失” 
“每天如此多的善男信女风尘仆仆,长途跋涉而来,只为拜佛求愿。但他们大多满脸污垢,披头散发,如此拜佛,实为对佛之大不敬,而您身为寺院主持,却对此视而不见,难道没有失礼吗?
       方丈一听,顿时惭愧万分,“阿弥陀佛,请问施主有何高见?”
   “方丈勿急,此乃小事一桩,待香客们赶至贵院,只需您安排盥洗间一处,备上几把梳子,令香客们梳洗完毕,干干净净,利利索索拜佛即可!”李四答道。
   “多谢施主高见,老纳明日安排人下山购梳。”
  “不用如此麻烦,方丈,区区在下已为您备好了一批梳子,低价给您,也算是我对佛尽些心意吧!”
    经商讨,李四以每把3元的价格卖给了老和尚10把梳子。 李四满头大汗地返回住所,恰巧让张三看到,“嗨,李四,和尚们买梳子了吗?”张三调侃道。 
“买了,不过不多,仅仅十把而已。”
“什么!十把梳子?卖给了和尚?”张三瞪大了眼睛,张开的嘴巴久久不能合拢“这怎么可能呢?和尚也会买梳子?向和尚推销梳子不挨顿揍就阿弥陀佛了,怎么可能会成功呢?”
于是李四一五一十将推销过程告诉了张三,听完以后,张三顿觉恍然,“原来如此,自愧不如啊,佩服佩服!”嘴上一边说,心里一边想“为什么我会放弃这个好机会呢?老和尚真是慷慨啊,一下子就买十把梳子,还有没有机会让他卖出更多的价格更高的梳子呢?”
    脑筋一转,计上心来。当天晚上便与梳子店老板商量,连夜赶制了100把梳子,并在每把梳子上都画了一个憨态可鞠的小和尚,并署上了寺院的名字。
    第二天一早,张三带着这100把特制梳子来到了寺院,找到方丈后,深施一礼,“方丈,您是否想过振兴佛门,让我们的寺院名声远播、香火更盛呢?” 
“阿弥陀佛,当然愿意,不知施主有何高见?”

   “据在下调查,本地方圆百里以内共有五处寺庙,每处寺庙均有良好服务,竞争激烈啊!象您昨天所安排的香客梳洗服务,别的寺庙早在二个月前就有了,要想让香火更盛,名声更大,我们还要为香客多做一些别人没做的事情啊!”
    “请问施主,我院还能为香客们多做些什么呢?”

    “方丈,香客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如果能让他们空手而来,有获而走,岂不妙哉?”

    “阿弥陀佛,本寺又有何物可赠呢?” 
“方丈,在下为贵院量身定做了100把精致工艺梳,每把梳子上均有贵院字号,并画可爱小和尚一位,拜佛香客中不乏达官显贵,豪绅名流,临别以梳子一把相赠,一来高僧赠梳,别有深意,二来他们获得此极具纪念价值的工艺梳,更感寺院服务之细微,如此口碑相传,很快可让贵院名声远播,更会有人慕名求梳,香火岂不愈来愈盛呢?” 方丈听后,频频点头,张三遂以每把5元的价格卖给方丈100把梳子。 张三大功告成,兴致冲冲地回来与李四炫耀自己的成功推销,李四听完,默不作声,悄悄离开。
    当晚李四与梳子店老板密谈,一个月后的某天清晨,携1000把梳子拜见方丈,双方施礼后,李四首先问了方丈原来购买张三梳子的赠送情况,看到方丈对以往合作非常满意,便话锋一转,深施一礼,“方丈,在下今天要帮您做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待方丈询问原因,李四将自己的宏伟蓝图向方丈描绘:寺院年久失修,诸多佛像已破旧不堪,重修寺院,重塑佛像金身已成为方丈终生夙愿,然则无钱难以铭志,如何让寺院在方丈有生之年获得大笔资助呢?李四拿出自己的1000把梳子,分成了二组,其中一组梳子写有“功德梳”,另一组写有“智慧梳”,比起以前方丈所买的梳子,更显精致大方。李四对方丈建议,在寺院大堂内贴有如下告示“凡来本院香客,如捐助10元善款,可获高僧施法的智慧梳一把,天天梳理头发,智慧源源不断;如捐助20元善款,可获方丈亲自施法的功德梳一把,一旦拥有,功德常在,一生平安等等",如此以来,按每天3000香客计算,若有1000人购智慧梳,1000人购功德梳,每天可得善款约3万元,扣除我的梳子成本,每把8元,可净佘善款1.4万元,如此算来,每月即可筹得善款四十多万元,不出一年,梦想即可成真,岂不功德无量?
       李四讲的兴致勃勃,方丈听的心花怒放,二人一拍即合,当即购下1000把梳子,并签订长期供货协议,如此以来,寺院成了李四的超级专卖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