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老子道德经玄览(一)--陆潜虚疏

标签:
转载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昔老圣为周柱下史,以道不果行,乃西游出关。关令尹喜,有道人也。望气而知,迎谓之曰:‘夫子殆将隐乎?强为我著书。’于是乃著灵文五千,名曰老子。汉之景帝,遵崇其道,始名为经,至唐玄宗,始加道德,分为上下篇,何谓道德?道者虚而无有,德则一而不分。庄子云:性修返德,至同如初。初即无名之始,道之谓也。道德二字,世人罕知,汉兴以来,笺疏老子,代不乏人,略记百有余家,得其旨者,庄子南华之外,指不可以多屈。盖自河上之说,已属可疑。其散焉者,则狃于儒说之支离,而于所谓妙徼重玄之秘,则槩乎其未得也。
星启窽寡闻,晚遭圣师诲谕,命读阴符、参、悟之书,沉潜反复,溯源穷委,观其递相祖述,言近指远,迥出思议之表,乃知是经根极性命。八十一章,的非即事曼衍之谈,于是尽废诸说,不敢分裂章句,同欣戚于矮人之场,僭为测疏,名曰玄览,贵在得其君宗,中其肯綮。读吾书者,当作别观。
疏曰:道,可道,非常道,何也?曰:道者,先天太朴,溟涬无光,不落方体,不属指拟,何可言说,故不可道。不可道,即佛语所谓不可说、不可说也。若其可道,则非真常之道矣。
何谓真常?纯一不二曰真,恒久不已曰常。佛言不二法门。又云‘惟此一乘法,余二则非真。’盖言此也。
然又须知非真,则不可常。何者?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终有变灭,而不能久。故惟真常之道,主张于未始有物之先,而自古及今,以阅众甫,故生天生地生人生物。既有生矣,于始落于后天名相之中,而为朴散之器,故经曰:‘始制有名。’始,即道也。天地人物,即名也。
名为道之所生,道既不可道矣,名又何可名耶?执而有之,名相起而真常隐矣。佛告大慧,相句、非相句、所有句,非所有句,以至四相皆忘,百八皆非,意盖如此。故曰:名,可名,非常名。
何谓真常之名?如执天地之形而名天地,则天地虽曰至大,会有劫坏,而不可常。惟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以示而名天地,则道不变,天地亦不坏,斯得名真常之天地矣。执万物之形而名万物,则万物虽曰无穷,终有生灭,而不可常。惟曰:‘真如之性。’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以是而名万物,则道不变,万物亦不变,斯得名真常之万物矣。是知‘名’立乎有道之委也,‘道’妙于无有之根也。若是乎有无之相生,而道与器之不相离也,于是乎圣人于有为名相之中,而教人以归复真常之道焉。
然是名也,推之于前,则无名者为天地之始,引之于后,则有名者为万物之母,何以故?有有名,必有无名者以主之,而无名者即不可道之道也。道为生天生地之根,故曰:‘无,名天地之始。’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一与二皆名也。一即太极也,二即两仪也。悟真篇云:‘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生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故两仪再合,三体重生,万物出焉。易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故有,名为万物之母。经曰:‘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盖言此也。其在人也,若何而体之?故常自其无欲者而言之,即无极之真,道之妙于其无者也。是故可以观其妙焉。常自其有欲者言之,即阴阳二五妙合而凝,道之所以立乎其有者也。是故可以观其徼焉。徼之言求也,或曰窍也,有相通之义焉。盖当无欲之时,至静无感,以观其妙,则见清净之中,一物无有,释氏所谓真空,儒者所谓未发,皆不出此。但不可以有心观之,有心观者,即着思虑,而非自然。又不可以无心弛之。经云:‘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作是观者,方为合妙。及乎时至机动,天人合发,元始真一之炁,自虚无来者,吾得其机而用之,则见阴阳相求,冠婚相纽,所谓为万物之母者,在是;所以为立命之基者,在是。千圣传心,惟此二语。所谓性命双修,圣凡同证,万世之下,不得师旨,孰敢妄言。
吾今略而言之,破诸说之支离,立圣修之断案,何谓观妙?曰:复归混沌潜天地。何谓观徼?曰:劈破鸿蒙运坎离。如此则圣师之旨,岂复有余蕴哉?夫曰妙曰徼,虽有两者之异名,而实同出于大道自然;同出于道,则妙者固谓之玄,而徼者亦不可不谓之玄也。同谓之玄,则既不可道矣,而又可名也耶?玄者,幽深微眇,不可测识之称。夫观妙则既玄矣,而观徼则又玄也,玄之又玄,则性在是而命亦在是。顺修而生人生物也,逆修而成圣成真也。所谓圣功生焉,神明出焉,故曰‘众妙之门’。云八十一章老圣之言道德,其肯綮实在于此,学者苟能得其宗旨,则其后所言治国用兵与取天下,皆属寓言。吾可以曲畅旁通而得意于文辞之外矣。
道不可道 ,名亦无名 ,知妙知徼, 慎密而行, 存无守有, 复归于婴。
世本每章之上各加二字,盖取章内之意,而更有不可晓者,乃唐玄宗所定,至分上篇为道,下篇为德,支离甚矣,今悉去之,乃从其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