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脑中风
(2011-11-16 17:26:15)
标签:
脑出血脑栓塞抗凝药三针健康 |
分类: 脑病常识 |
中风是人类最复杂的疾病之一,它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大类。缺血性中风是指脑血管堵塞了,相应的脑组织没有血液供应而引起的病症;出血性中风是指脑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到血管以外,压迫局部脑组织并引起相应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水肿而产生的病症。
脑血管为何会堵塞?根据其原因,可把缺血性中风(又称脑梗塞)分为三类:
●
●
●
室间隔缺损即使形成血栓,也只能发生在右心室,因为左心室的压力比右心室大。右心室的血栓会先经肺动脉引起肺栓塞而不会引起脑栓塞。77岁的老人也肯定有老年性小动脉硬化。
其实,抗凝药不是脑出血的直接原因,但却是导致病情严重的原因。大家都知道,血液离开血管以后很快就会凝固,但在血管里却可以保持液体状态,这是因为血液中既有促使其凝固的成分,又有防止其凝固的物质存在的成分,两者和平共处,共同使血流保持一种稳定的液体状态,不仅不会随意发生凝固,也不会在血管有破损需要凝固止血时无法凝固。
割伤手指,血液不凝固就无法止血,因为血块可以填堵破损的血管,以阻止血液的继续渗出。使用抗凝药,使血液抗凝固的作用加强了,以致发生脑出血时,血液无法很快凝固,出血量比使用抗凝药前增多,血肿更大,病情自然更为严重。但如果脑血管没有破裂,单纯的抗凝药是不会令血管破裂出血的,因而脑血管硬化才是脑出血的根本原因。硬化的血管就像老化的橡胶管一样,稍微一碰就裂开了。
有些脑梗塞的病人害怕再次发病,长期服用抗凝药,说是“活血通络”,其实这种做法是很盲目的。脑梗塞主要由血管本身的病变引起,不控制血管病变,即使长期抗凝,也难以阻止血栓的再次形成。所以目前多主张权衡两者利害关系。有明确栓子来源的心源性脑栓塞,才主张长期应用抗凝药,腔隙性脑梗塞(尤其是长期高血压小动脉硬化引起的)有潜在出血可能,用抗凝药有可能加重脑出血。
看到这里读者就应该明白,脑梗塞和脑出血不是对立的,它们都是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疾病,所以曾患脑梗塞的病人也可以出现脑出血,得过脑出血的病人一样可能发生脑梗塞。知道这一点和学会区分两者是很重要韵,因为两者的的处理原则有很大差剧,而处理的正确与否和病人的预后直接相关。
脑梗塞的病人在运送途中没有太多的禁忌,只要尽早到达医院,在起病6小时以内采取溶栓治疗即可有效挽救病人。但脑出血不同,脑出血在发病后应尽量减少搬动、颠簸,以免促使血管破裂加重,出血增多,这是非常重要的处理原则。
脑出血二次手术的情况还是存在的,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脑出血都需要开颅手术治疗。通常情况下,出血量在30~35毫升以下者,可以内科保守治疗,待血肿慢慢吸收。经CT检查证实脑出血超过35毫升的患者,及时开颅清除血肿、止血,是挽救生命、减轻病残的最佳选择。病人一般情况很差或医院条件限制无法实施开颅手术时,可选择CT定位下,用颅锥、穿刺针把引流管置人出血的部位,抽吸部分血肿以挽救生命。
脑出血和手术创伤都会引起脑结构功能的损伤,继发广泛的脑水肿、颅内高压,导致相当长的时间失去知觉(昏迷)。长时间昏迷、卧床,很难避免发生肺部感染等并发症,这些并发情况不能有效控制的话,也可威胁患者性命。
如果患者的生命能保住并苏醒过来,而且能坚持功能康复锻炼,恢复的机会和程度还是会比相当严重的脑梗塞要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