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镜中的“自己”(

(2015-09-18 11:06:48)

平平
    

镜中的“自己”(

最近看了不少育儿书,几乎所有的育儿书里都会提到一个“照镜子”游戏。
    

从出生起,婴儿就会对镜子这一神奇的玩具感兴趣,所以爸爸妈妈们最好在婴儿一个月时就在婴儿床上绑上一块镜子,让他时时看看镜子中的“自己”。
    

当然,这样的“照镜子”游戏,如果让老人知道,一般是要被骂一顿的,因为在老人的观念里,孩子是害怕镜子的。
    

其实不然。
    

先来讲个儿童心理学上著名的利用镜子来做的点红实验。
   

1972年,心理学家阿姆斯特丹为了研究婴儿的自我觉知,召集了88名3~24个月大小的婴儿。实验开始,在婴儿毫无察觉的情况下,他的研究助手在每个婴儿的鼻子上涂了一个无刺激红点,然后把婴儿放在镜子前,观察这些婴儿的反应。阿姆斯特丹认为,如果婴儿在镜子里能立即发现自己鼻子上的红点,并用手去摸它或试图抹掉,这表明婴儿已能区分出哪个才是自己的形象本该有的东西,在心理学上,这一行为可以作为自我认识出现的标志。
    

结果发现,6~10个月的婴儿,对镜中的形象很感兴趣,但认不出自己;13~20个月的婴儿,发现镜中的形象随自己动作而改变,感到很好奇,却不愿与“他”交往,连微笑都很吝啬;20~24个月的婴儿则能明确意识到自己鼻子上的红点并立刻用手去摸。
    

看来,一般孩子都是在2周岁左右才能出现自我认识,也就是这时候,才能意识到自己与外界事物的区别,在此之前,婴儿的世界是一片混沌呀,否则他们怎么会常常把自己的小手小脚当成玩具往嘴里塞呢!

对于言语表达能力不足的婴幼儿,想要研究他们,着实不容易,阿姆斯特丹很牛吧,这一实验至今仍在心理学界流行。不过,这一实验最初源于动物学家对黑猩猩的研究。
    

研究程序跟婴幼儿差不多,结果发现,猴子在镜前,会拼命地想要和镜中的“自己”交流接触,样子滑稽而可笑;然而,大猩猩面对镜子时却会很从容地整理毛发,显然,大猩猩认出了镜中的自己。除了少部分的灵长类,比如大猩猩和人,绝大部分动物都没有自我意识。
    

其实,我们人类的婴儿在自我意识之前,也会像小猴子一样滑稽而可笑。自己家中还没有“小白鼠”,只能拜托S小姐把她10个半月的儿子贡献出来了。
   

S小姐描述道,刚开始照镜子时,小家伙总想往前抓,这是太热情了,想跟里面的“自己”交朋友呢。后来慢慢地,小家伙开始对那个“自己”熟悉了,也似乎意识到点什么,看到镜子就笑,即便刚刚还在哇哇大哭。
   

S小姐回家按照我的要求给孩子做了个实验,结果发现,小家伙没有任何反应,完全不知道鼻子上红点的存在。 S小姐对此,还感到略微地不好意思,似乎是孩子发展晚了一步。其实呀,婴儿的智慧是逐步发展的,除了极个别天才,谁都不能超越大脑安排好的发展阶段。再有10个月,这个小家伙估计才会去摸鼻子上的红点,甚至试图抹掉。
    

离开妈妈的子宫,孩子的世界依然是一片混沌,他不知道他和妈妈是两个不同的存在,他不知道自己的手和脚是属于自己的。此后,他的自我意识就一直在发展,直到2岁左右,我们大人才能观察到他的自我意识,而等到孩子会说出“我”这个词汇时,他的自我意识又向前迈了一大步。
镜中的“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