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独立电影浙海院点映唤起舟山人的干旱记忆

(2015-05-28 11:42:27)
独立电影浙海院点映唤起舟山人的干旱记忆

黄辉亮
  
上周日,青年导演李睿珺携新片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亮相浙海院。
    
点映落幕,片中因缺水引发的种种让学子们震撼,他们说那是从小到大从未见过的场景。年轻的人们或许不知,舟山也是一个频受旱灾威胁的城市。岛城到底发生过多少次旱灾,那时的人们是怎么过日子的,舟山人为此想了哪些办法?
    
请随八爪MM一同走进岛城干旱记忆。
 
独立电影浙海院点映唤起舟山人的干旱记忆

独立电影浙海院点映唤起舟山人的干旱记忆

独立电影浙海院点映唤起舟山人的干旱记忆

                       
《家》,西北田园诗
    
5月17日晚,浙江海洋学院杨存国一号报告厅取消了一场汉服晚会,放映由青年导演李睿珺自编自导的影片《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
    
影片讲述的是甘肃裕固族一对小兄弟——巴特尔和阿迪克尔的寻根之旅。
    
哥哥巴特尔从小在爷爷身边长大,与游牧的父母兄弟关系疏离。爷爷死后,两人抱着爷爷奶奶的遗像,骑着骆驼,从爷爷家附近的城镇,一路穿越草原、荒漠和戈壁,寻找父母所在的“水草丰茂”的家园:途中两人目睹草原沙化、河流干涸、牧民弃房搬迁,连喇嘛也不得不逃离寺庙寻找水源,经历了迷路、断水、骆驼病死等种种磨难,等他们历经磨难找到父亲时,家园已不复存在。
    
影片中动人的兄弟之情、奇特的西部风景、优美的摄影,以及作曲大师裴曼·雅茨达尼安操刀的配乐,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独立电影浙海院点映唤起舟山人的干旱记忆

                      
浙海院,全国高校点映场第一站
    
李睿珺是近年受到业内瞩目的八零后新锐导演,去年获得第五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青年导演”称号。
    
2006年,电影处女作《夏至》入围第三十七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2010年,《老驴头》获第七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大奖;2012年,《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入围第65届威尼斯电影节。《家》是他自编自导的第四部作品,这部影片在开拍之前,就曾获得全球范围内多个剧本奖,之后获得2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最佳影片”提名、第6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水晶熊”奖提名等。
    
电影定档六月,欲挑战文艺片叫好不叫座的影视怪圈,而浙海院是《家》全国各大高等院校点映场的第一站。
    
晚上十点已过,报告厅依然沸腾着:浙海院学子们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观后感,和导演探讨影片中的细节。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对独立电影现状和前景的思考。小众电影,在舟山遇见它一定之众的受众。据资深媒体人老鱼回忆,1985年,陈凯歌执导的电影《黄土地》上映时,舟山影城仅有的20多名观众里,有6名便是浙海院的前身之一舟山师专的学生。

独立电影浙海院点映唤起舟山人的干旱记忆

                       
遇旱时,舟山人是这样过日子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舟山旱灾频发。挑着一副大空桶在码头上排队等轮船从大陆装来的淡水,是彼时舟山人的痛苦记忆。
    
今年80岁的蚂蚁岛老人李才根,对此印象深刻:“全岛4个村,每村只有一口土井,饮用水、生活用水、洗网具全靠它。我们穿山岙村的是一口六七平方米的土井,1953年,干旱一月后井底翻向,只有井底有两股小水流,人们在井底挖出一个一尺见方的小潭,把小水流接起来,家家户户的孩子不上学,24小时拿着铜瓢刮水——一户挨着一户取水,每户只能盛一小水桶。
    
岛上没水了,就派船去宁波装甬江水,没有抽水机,靠手一桶桶地提上来倒在船舱里,水又咸又腥;老人们去桃花岛龙头坑,求菩萨请龙王降雨。 1956年,我在沈家门读初中,每位同学早上洗脸只分配到两口杯水,这怎么够,索性用海水洗脸,太阳一晒,有一种粗糙的炽热感。 ”
    
上世纪70年代初,自来水还没入户,一个街区就一个或几个公用水龙头,有专人看管,一担水收几分钱。在60后“孤独的孩子”记忆里,大人们收工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还未上初中的他,想为父母减轻负担,一担水百来斤,加上大木桶的分量就更重些,“从城外跌跌撞撞地挑回家,那一担水的沉重至今在脑海里萦回。“
    
1979年旱灾时,“唐伯虎点蚊香”11岁,住在胡家塘:“就现在蓬莱公寓的那条河,整条河都干了,我们用小锄头从河埠头阿姨们洗衣服的下方挖下去,总能找到不少硬币,然后去买海军的奶油棒冰,4分钱一支。 ”
    
1988年旱灾发生时,“明月千里”正读六年级,他至今铭记:“我老家在展茅田公岙村,大旱缺水,几乎每家都买了小水泵,半夜去离稻田很远的池塘抽水。为了抢水,时常发生口角。有一回,爸妈去下游清理水道,留我和哥哥在池塘里守着,有人见是俩小屁孩,就关掉了我们家的水泵。我们找来爸妈,双方发生了械战。 ”

独立电影浙海院点映唤起舟山人的干旱记忆

Duang,舟山人抗击旱魔的办法    
    
舟山是旱灾频发地区,建国后,平均每1.2年发生一次干旱,曾一度将“舟山发展水为先”定为战略。如今,随着科技进步,我们有了一系列对付干旱的办法,对舟山人而言,干旱不再那么可怕——以至于2011年、2013年发生干旱,很多人对此并无记忆。
    
兴修水利
    
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兴建海岛水库群,广挖水井、坑道井开发地下水源,在渔农村和边远海岛推广屋顶接水设施等一系列水源工程,整体提升了舟山的蓄水和供水能力。
        
    
海水淡化
    
1997年11月6日,全国第一座日产500吨反渗透海水淡化站在嵊山大西湾建成投产。
    
如今,普陀六横、岱山衢山、嵊泗洋山等地已有14所海水淡化工程投产。舟山本岛、鼠浪岛、黄泽山三地的海水淡化工程正在谋划中。
    
大陆引水
    
2003年1月26日,大陆引水应急工程通水成功,在近几年的抗旱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随着大陆引水工程二期正式运行、三期推进,这条“海上生命线”的保障力愈发强大。
   
境内跨海输水
    
上世纪60年代中期,舟山开始境内跨海输水,将大岛淡水引至小岛,如岱山、鲁家峙、普陀山等。
    
清河净水 翻水入库
    
舟山的河网一直限于水质等问题,开发利用难。近年来,以舟山本岛双桥、大沙、白泉等六流域为试点,进行系统性综合治理,以提高河网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六流域年翻水入库量为3000万方,“清河净水”工程实施后,不仅水质得以提升保障,还将再增加3600万方。如双桥南善桥、临城新碶头的河水在达到饮用水水质标准后,直接引进水厂。

人工降雨
    
1996年10月,舟山首次进行人工降雨,此后在旱灾中频频使用。人工降雨的雨量虽不多,但作为应急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解旱情的效果。

节约用水
    
从2009年,舟山创建全国节水型社会(城市)开始,提倡多年的节约用水各项有效措施被全面重视起来——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创新灌溉技术;对企事业单位进行水平衡测试,更换节水设备;对公共场所、学校和老城区进行节水器具改造;推广利用雨水、中水、海水等非常规水。多种节水措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显著成效:2014年,节水量达到全市用水量的8%以上,相当于一个舟山最大的虹桥水库。
独立电影浙海院点映唤起舟山人的干旱记忆

       
恭喜你,读至文末有彩蛋
    
记者从水利部门了解到,下月起,黄金湾水库开始蓄水运行,一套对原水进行预处理的高新设备将投入使用,虹桥水厂迁建工程也将正式启动,深度水处理进一步普及,一直广受吐槽的“自来水不好喝”问题有望得到改善。
独立电影浙海院点映唤起舟山人的干旱记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