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摄影的李怀义,为自己的作品做了个图书馆

(2015-03-16 10:00:14)

爱摄影的李怀义,为自己的作品做了个图书馆

王小波曾说:“一个人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对72岁的李怀义来说,摄影,就是他退休生命里的,别有洞天。
    
                        

“师傅”领进门


李怀义,一个普通的舟山老人,爱好摄影,可绝不算什么摄影大家。说起他的摄影“师傅”,却有两个。一个是工作,一个是外甥。
    

上世纪80年代,李怀义因在普陀区农林局工作,就先人一步拿起了海鸥牌单镜反光相机,还去杭州参加了有关“光圈、速度、距离”的相机培训课程。那时的李怀义,是用现在看来文艺无比的120方片,从腰间看世界,拍下的却是枯燥的工作照,“工作时,从没想过用相机去拍其他东西。 
    

一退休,李怀义先是种花草,养了鱼,可没过半年,这个59岁的老人又拿起了熟悉的胶片机,开始了摄影生活。
    

2006年,在只比自己小3岁的大外甥李忠华的带领下,小舅舅李怀义,很快将胶片机淘汰,换上了尼康的单反相机。那一年,他在杭州的花港观鱼拍下了一张名为“嬉戏”的孔雀斗架图,被李宗华送去参展,获了奖,受到激励的李怀义,此后乐拍9年。
      

爱摄影的李怀义,为自己的作品做了个图书馆
                     

他有一座“相片图书馆”


在这退休后的13年里,李怀义的照片一张不落,都存在了自己的“相片图书馆”。
    

他的书房两侧,有两个书架,一个放着相册,另一个则放着镜头的干燥箱和两个抽屉的底片。
    

抽出白色的小抽屉,那是有点类似档案局存放档案的小抽屉,一摞摞叠得密密麻麻且整齐的相片,每一张都写着编号,附着负片或是反转片,记录下了花鸟虫鱼、渔都港城、游行活动、人物故事……这些编号从0000×到0××××,都可以在另一个架子的相册上找到所对应的“目录”:《桐乡乌镇·桐庐女儿村》《第六届中国舟山国际沙雕节》《浙江舟山桃花岛风光》……几十本相册,几千张胶片。
    

电脑里,照片被分门别类地存放着,每个文件夹都是一个门类“花卉”、“风光”、“活动”,类别之下的每张照片都标有时间和名字,便于查找。
    

这一手精致的“连连看”,是当年李怀义在农林局做农林管理时养成的习惯。他说,拍照加整理,并不为给别人看,而是为了让自己多看两眼。

爱摄影的李怀义,为自己的作品做了个图书馆

2013年10月《望潮周刊》影像志版 对
李怀义的抓拍

                          

不一样的“灯塔守望者”


今年过年时,李怀义从沈家门搬到了鲁家峙。他说,就为图清净,这样就有大把的时间看照片、修照片。
    

新居的墙,已挂上了裱得齐整的相片,从大桥夕阳到朱家尖全国帆船赛,还有一张放到一米五宽的沈家门渔港照,这是从鲁家峙肚脐山的灯塔往下拍的。
    

搬到鲁家峙,还方便了李怀义去灯塔。
   

2013年9月,本刊摄影记者姚凯乐就曾在灯塔上,抓拍到了李怀义摄影时的样子(刊于2013年10月《望潮周刊》影像志版):为了拍摄到沈家门渔港的全景,李老特意爬上鲁家峙灯塔,守候了近两个小时,只为等待黄昏最完美光线的到来。
    

李怀义再次领着记者去了灯塔,在那,他不只俯瞰沈家门渔港,他把目光聚焦在了鲁家峙大桥上,在远处的朱家尖半岛上,“天气好的时候,从这里能看到朱家尖的大洞岙。 ”他甚至还为画面里能有飞机飞过的场景,熟记了航班的时间,“早上9点、10点、11点,下午4点……”
    

从灯塔的台阶下来,本该上车了,李怀义仍领着记者往前走了几步,手指着下山的公路说,“春天,等这里都绿油油了,拍这条盘山公路很漂亮呢。 
          

爱摄影的李怀义,为自己的作品做了个图书馆

爱摄影的李怀义,为自己的作品做了个图书馆

浙江台州仙居

            

从这个“山头”拍到那个“山头”


在李怀义的书房墙面,挂着一张鲁家峙全景,是李怀义三登沈家门最高峰岭陀山,拍到的。
    

去年,还住在沈家门第一小学附近的李怀义,从家出发到岭陀山下,要走20多分钟,至于登顶这个海拔百米的山,李怀义只说,“别问我这个老人家,要走多久,走走停停拍照,时间我从来顾不上。 ”从存放在电脑上的电子相片,可以看到,拍摄的时间是上午6:24。
    

李怀义去山头拍风光,家里人用了一句“说走就走,随时出发”来形容。话音未落,就见他打开电子文件夹,翻出站在塘头拍的东港,站在去往小乌石塘的盘山公路上拍的东沙,站在长岗山上拍的定海,一个地方也不止去一次,“气候,光影都没那么凑巧,一次成功的几乎很少。 ”叫李怀义一声老伯,会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他的腿脚是年轻人也“赶不上”的。“没有汽车,都是公交坐去那,然后走到山顶的。自己感兴趣,从不觉得累。 
    

除了舟山,省内是跑遍了,张家界、大理、台湾、韩国,他都去了,今年李怀义还打算去九寨沟和新疆。一旁的老伴又附和上了:“从来不担心他走不动,快70岁时,我家老头子,还一口气走完了大半个西湖呢! 
        

爱摄影的李怀义,为自己的作品做了个图书馆

挂在墙上其中一幅摄影作品:朱家尖全国帆船赛

                  

为摄影留一面墙


新房设计师,知道李老伯的喜好,在为他设计房子时,特意富余出了几面墙。人家说,这些“留白”,要让爱摄影的李老伯自己填满。
    

在李怀义的心里,确给摄影留了一面墙。
    

新居配了新电脑,李怀义自己选的27寸显示屏,是为了在给风光照做拼接时能看到全景;电脑桌面上除了相册文件、看图软件,以及他能熟练操作的PHOTOSHOP 10,其他什么软件也没装;外孙来家里玩,他在自己的卧室另配了电脑给孩子。
    

老年人常说“船到码头车到站”,指的其实是职业生涯,而非人生道路。对李怀义这样的退休老人来说,工作的余热是不能发挥了,但亦可发挥生命的余热。他说,这一天不出门拍照,心里就空落落的。“3、4月跑农村,5、6月去外地旅游,走走大西北,7、8月起早摸黑拍太阳,秋天拍秋色,冬天拍雪和霜,一草一木皆能拍出感情来。 
    

要拍到什么时候呢?答案在意料之中,却发自心底,“拍到走不动为止”。

爱摄影的李怀义,为自己的作品做了个图书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