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时不撕扯

平平
翻开1月15日的《新周刊》,封面上“一边是马云,一边是星云”几个大字,让我眼前一亮,用两位人物来代表相反的人生追求,是多么形象。
细细想来,谁不是过着撕扯的人生呢?一面因憧憬未来而努力奋斗,偶尔又会说出几句哲学名言,比如“活在当下”。
那,撕扯是人生的常态吗?在毕生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斯坦福大学Carstensen教授提出的社会情绪选择理论,或许可以为我们解开“撕扯”的心理机制。
信息获取和情绪调节是社会交往活动的两大目标,贯穿人的一生。说通俗点,信息获取就是多长点本事,取得社会上承认的成功,而情绪调节就是活得开心点,任性点。不管你是否承认,在人生的前半期,长点本事是我们每个人的主要目标,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长本事的想法就甚少出现在我们脑海中,走到某个年龄段,活得开心点,就成了我们的全部精神寄托。
如果你二十岁,度过周末最理想的方式是什么?
派对、血拼,如果你是个上进的人,可能还会去听场音乐会,去趟图书馆,唯一没有想到的就是守候在父母身边。因为去外面,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如果你被告知,生命还有十天,你想如何度过这剩下的时光呢?
疯狂的派对和血拼,甚至优雅地听场音乐会,都不会成为你的选择,与家人在一起,才是最温暖的安排,因为获取信息已经没有意义。
Carstensen研究发现,老年人更关注自己的情绪状态,更在意家人,更不愿意提及过去的不幸。不过,值得思考的是,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老年人的界定当然也在变,笼统地讲,就是那些感知到生命即将结束的人们。
当然,你当下拥有什么样的目标,并不绝对取决于你的年龄,即便你很年轻,若即将面临一场生死未卜的手术,那功成名就的想法,也不会跳到你的脑海里。
这名美国学者提出的理论,也让惟中国人纠结的论调不再成立,放眼全球,每个人想要生存,或者说更好地生存,都将面临着这两种力量的撕扯。
大三那年,因为耳膜穿孔,我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手术,说来也怪,手术因为主刀医生不舒服,显微镜出毛病等诸多乌龙事件多次被推迟,在漫长的等待时间里,我就像过着生命的最后时光一样,贪玩的我,天天在家里陪爸妈聊天,做饭,甚至还跟父母开玩笑,“万一我一麻醉,傻了怎么办?
当然,人不是都要经历或生或死的手术、地震、火灾这些天灾人祸,才开始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还好,人有学习的能力,比如,汶川地震,知名歌手的逝世,都让我们懂得活着就是活着的最大意义。
人们总想着,哪天不再撕扯和纠结,其实连星云大师都掌管着偌大的教育集团,没有去追求出世的闲云野鹤,看来能不撕扯的人,少之又少。因为,Carstensen教授告诉我们,撕扯的结束,可能就预示着,你人生活力的结束。
平平
作者系心理七年,大脑沟回熟记于心,所以我们绝不是算命的。偶尔也分析自我,探讨人性,指点社会,中立地看待人性,乐观地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