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明:换种方式续开读者书店

唐兰
“晚上,走过读者书店,灯光不是很亮,陈旧日光灯的冷光从玻璃门里淌出来。进门,拿起一本杂志,打算付钱,老板浅浅一笑,‘这本杂志挺好的,不过你也只能(在这)买最后一次了……’”
“晚上,走过读者书店,灯光不是很亮,陈旧日光灯的冷光从玻璃门里淌出来。进门,拿起一本杂志,打算付钱,老板浅浅一笑,‘这本杂志挺好的,不过你也只能(在这)买最后一次了……’”
11月8日,朋友圈里,有人发出了这条信息:昌国路的“读者”书店要关门了。
但对老板朱立明来说,书店还没有“关门”。
书店之后,向左向右
15年前,昌国路的汽车还不多,来往穿行的人们,会时常驻足停留在路边的小店。
15年前,昌国路的汽车还不多,来往穿行的人们,会时常驻足停留在路边的小店。
时光流转,城市变化。人们开上了汽车,昌国路不再适合驾车人在路边停留。这条路上的商店业态,也更迭变化着。卖杂货的小店,变成了银行、超市、宾馆、餐饮店……
搬到昌国路15年有余,老板朱立明,因为11年来没涨的房租,还一直经营着自己的一方天地,定海人熟悉的“读者书店”。
11月,朱立明最担心的店面房拍租还是来了。房租从14400元,竞价到了24000元一年。涨的这近1万元需要5万元的营业额来支撑。可自从2010年开始,互联网的大潮袭来,阅读进入电子化的时代,报刊杂志的销量一路走低。“书店的杂志种类没少,但是每种杂志的进货数量在减少,赚的是一年不如一年。别说多卖了,能维持现状就已谢天谢地。 ”
“读者书店关门,是我的失败,也是成功”
开了15年的书店要关了,朱立明最近很少坐下,在不过10平方米的店里踱来踱去,要不就看看窗外。那天,面对我们的摄影记者,他躲过了镜头,摇了摇头,“这是一件伤感的事,就不出镜了”。
开了15年的书店要关了,朱立明最近很少坐下,在不过10平方米的店里踱来踱去,要不就看看窗外。那天,面对我们的摄影记者,他躲过了镜头,摇了摇头,“这是一件伤感的事,就不出镜了”。
这几天,来看朱立明的人不少。学生,比往常来得勤快了,“想趁还开着,尽量多买些文学杂志,以后不知道上哪去买了”;舟山诗人白马也闻讯前来,买走了不少杂志,“听说书店就要关门,特意再来看看”。“关张了,是我的失败,但这些听着温暖的话语,是我收获的另类成功。 ”
40多岁,坚守在一家10平方米的书店,15年后再出走,还能做什么?这是叹息之外,读者问的最多的问题。朱立明没想好,是当回厨师,去送快递?还是按照别人的建议做宠物鱼的护理师傅?“鄙人才疏学浅,一无所长,不敢有啥奢望,想先静静,再看看。 ”
但一直放在朱立明桌子里的硬面抄在提醒着他。这本常年被翻阅,已磨白褪色的笔记本,记录了8年来,在朱立明这儿订阅杂志的顾客信息。除去嫁去沈家门,搬去临城,开始自己订购杂志的读者,册子上的读者名单还有近80个。就是这80个朋友,决定了他与书店的“新”不了情。


放在书架上的杂志没有过去那么多了
“实体书店”变形“流动书店”
在南方,有一个叫“法力”的男人,把大众T2老爷车改成了车轮上的流动书店;而2015年以后的舟山,指不定哪天你就会撞见,朱老板的“流动书店”。
在南方,有一个叫“法力”的男人,把大众T2老爷车改成了车轮上的流动书店;而2015年以后的舟山,指不定哪天你就会撞见,朱老板的“流动书店”。
作为读者书店的老读者,在光棍节那天,我收到了朱立明的微信:明年我可能不开实体书店了,因为房租太高,我打算做送货上门的业务,也省去了你取货的麻烦,不知你是否需要?
我好奇地问,送货的成本呢?老朱回答我,房租省下来了。
他拿出新的订书单给我看,书单上填写着2015年要帮读者订阅的杂志、数量、读者的名字与联系方式。这上百本杂志,是他维系十几年书店老友的方式,也是他首先能想到的,将书店继续下去的方式。“看纸质书的感受是电子化阅读不能企及的,我身边就有一群坚持看纸质书的朋友。虽然,电子阅读是大势所趋,但我无法想象一个没有纸质书刊的世界。 ”
朱立明,打算用电动车继续给定海及临城的老读者送杂志。
今后,在他身上,除了老板和店员,又多了一个快递小哥的身份。
舟山,多了一种定制服务
关于独立书店关门的讨论一直有,也不乏悲观色彩依附其中。但在这些讨论中,有一个声音让朱立明印象深刻。知道书店要关门了,朱立明的高中同学来了店里,对他说,“老同学,书店要关门了,这是一种进步。”
关于独立书店关门的讨论一直有,也不乏悲观色彩依附其中。但在这些讨论中,有一个声音让朱立明印象深刻。知道书店要关门了,朱立明的高中同学来了店里,对他说,“老同学,书店要关门了,这是一种进步。
听到这话,朱立明有了自己的思考,过去被店面绑住的时间,将得到新的规划;四十岁转型虽然尴尬,但未来未必灰暗;书店没了,舟山人的阅读并不会就此止步……
在我们热议书店转型的时候,归根结底是在探讨阅读的未来形态,传统的阅读在移动终端的攻略下,很快就会被突破。对朱老板和喜欢阅读的人而言,用微信订阅杂志和书籍,同城送达,可以是看书人的一种选择,一种定制服务。
这两天,朱立明还守在自己的店里,要把“过去”整理完毕。对书店有回忆的读者可以在冬天未达时,与朱老板告个别,为他的“流动书店”加个油。
前一篇:胡秋法老人的私家菊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