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要趁早

李稚音
接到老同学电话,说她女儿恋爱了。
李稚音
从 业 媒 体 、旁观社会、深信因果、喜欢甜食、爱看悲剧、保持距离。
接到老同学电话,说她女儿恋爱了。
脑海中浮现出那姑娘的样子,亭亭玉立,一笑两酒窝,甜美清纯,这样的姑娘有小伙子喜欢太正常了。于是笑说:“恭喜啊!”“恭喜你个头!”意料之中,准丈母娘吼得气急败坏:“才高二啊,她懂个屁啊,明年还要考大学啊!考不上好学校将来还有饭吃啊……”在她吧啦吧啦中,我神游天外:呃,我们在谈论早恋这件事的时候,其实是在谈什么?
罗列反对早恋的N种理由,位列NO.1的当数“还小,不懂事”。那谈个恋爱需要懂些什么事呢?
春节期间,亲戚家一位年近30的“白骨精”姑娘遭遇逼婚。其实姑娘在大学里有过一次恋爱,对象是一位来自西部省份的学长。她父母得知此事后暴怒,觉得女儿完全“不懂事”:那男孩的家在距离乡镇还有3小时车程的山沟沟,要啥没啥怎么结婚?以后怎么过日子?我们培养教育她不就希望她将来吃上好饭,怎么可能让她嫁这种人家?
就这样,姑娘的恋爱在她母亲关于“事”的连续质问中夭折了。之后,姑娘一路念到研究生毕业,在都市有了理想的工作,做派小资,生活中产,只是没有爱情。问她为什么不找个男朋友?姑娘大方自嘲,高不成低不就呗!显然她“懂事了”:她不仅懂得了没有物质基础“吃不上好饭”,而且懂得了婚姻中若不是两情相悦,她有可能“压根儿就吃不下饭”。
所谓“情不重不生娑婆”。对大多数人而言,情感同物质一样,属于人生中的“刚性需求”。“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黄帝内经》更是坦率地告诉我们,少女怀春和春花绽放一样是一种生命客观,并不以社会学意义上的“懂不懂事”为前提。而且发生于少小时期的感情如同开放于早春二月的梅花,常常有着出尘的美丽与沁人的芬芳:他们尚未步入社会,不必关心粮食与蔬菜,对房价车价也暂时兴趣缺缺,世俗的烟火还没来得及熏黑他们如水的眼眸,他们只为那眉眼那音声那身影怦然心动。
所以,人们把初恋称作尘世间最美的相逢,而成就美好的恰是“不懂事”,功利的杂质还来不及掺和进纯粹的感情。虽然很弱,但是很美。当然“准丈母娘”还是不忿:这样的感情能维持多久?
是的,我们不是上帝,我们没法预料一段感情最终是否能得圆满。事实上,不圆满的将占大多数。但那不是因为恋爱早了些,更多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娑婆世界”。“娑婆”的汉语意思是“堪忍”,即此世界的众生“堪能忍受各种烦恼”。这些烦恼,不因你不早恋而消失,几乎所有人随着年龄渐长,加诸身上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多,人们的烦恼或说痛苦一样都不会少。而常常,倒是那些在年少时期就走在一起的人们,因了解彼此最初的真心,反而在红尘流浪中多了一份获得幸福的可能。
人的成长本质上是一段段经事历人的过程,而恋爱则是人成长中的必修课,不可或缺。所以,恋爱要趁早。既然这世上不存在一帆风顺的人生,不如在足够年轻的时候去经历一段纯粹的感情,若能从中学会珍惜或放弃,懂得感恩或宽容,不管将来如何,当下便是福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