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昆虫,醉在昆曲的精致里

(2014-05-30 17:11:01)
昆虫,醉在昆曲的精致里

黄辉亮

5月18日,青春版《牡丹亭》在宁波逸夫大剧院上演。岛城昆虫赶往宁波观看,在朋友圈、微博掀起了一股小小的昆曲潮。
    
在岛城,昆曲是陌生的,让我们走近那些痴爱昆曲的人——昆虫。
                      
昆曲之优雅让唱越剧的她见之移情
军军4月就托人买好了《牡丹亭》的票,约了亲友自驾赶往宁波观看,当晚回到家已是凌晨。
    
回来后数天,她一直沉浸在《牡丹亭》那唯美的意境里,从网上找了各种视频来听,才稍解相思之苦,“昆曲美得令人窒息。 ”
    
军军曾是普陀越剧团的越剧演员,1984年剧团去杭州演出,恰逢胜利剧院上演《西厢记》,据说由昆曲名家俞振飞担纲主演,全团前去欣赏。
    
不曾辨清当时舞台上的到底是俞振飞还是汪世瑜(昆剧表演艺术家),但那婉转动人的唱腔、轻灵的舞姿,铭刻进了灵魂。
    
那次之后,她便喜欢上了京昆。当年下半年,她就离开了越剧团,重新谋职。
    
昆曲的唱念做打,处处精致。京剧、歌剧可以只唱不动,昆曲是有歌必舞、有舞必歌,载歌载舞看似轻灵,实则十分累人;昆曲演员舞水袖,三下定然齐齐落入手中,不比越剧抖多少下都无所谓。“昆曲艺术的精致和优雅,是越剧根本没法比的。 ”
昆虫,醉在昆曲的精致里
王政和张侃侃
                   
昆曲唯美高远是他姹紫嫣红的精神后花园    
“羽化之昆虫”是真正的昆曲迷。
    
七八年前的一个春夜,虫声初透,百无聊赖的他在网上漫无目的地游走。忽然,一条新闻吸引了他——著名作家白先勇带领两岸三地文化精英和戏曲大师打造出一台青春版《牡丹亭》。好奇之下,他找到了视频,一击即中,就此成为昆虫。
    
之后有好几年,他每天晚上都会花两三个小时听《牡丹亭》。“最初只是觉得好听,数百遍之后,竟有被淹没的感觉,意识飘忽。 ”从某种角度来说,昆曲的本质倒跟毒品相似了,只是它们分居于色谱的两端。
    
对“羽化之昆虫”而言,昆曲就是柴米油盐,一日不可或缺。别人在宗教里寻求精神支柱,他在昆曲里找,“宗教会期许你一个美好的世界,而我觉得昆曲的世界已经很美好了。 ”
    
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上承唐诗宋词元曲,大量一流的文人参与创作。
    
在“羽化之昆虫”看来,唯有昆曲的剧本可以作为独立的文学作品来读,光是念一念就能口齿生香;它体现了儒家士大夫的情趣,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它敢露骨地描写云雨之事,就是因为它可以瞬间将艺术高度从海平面下的无底线拉升至珠穆朗玛峰,令人目眩神驰,它压根不在乎那些低俗内容。 ”
    
昆曲因其高雅,被戏称白领三大俗之一。在“羽化之昆虫”看来,这恰恰是因为昆曲在现代人荒漠的心灵深处,构建了一个封闭的、只属于个体的姹紫嫣红的后花园。它或许不那么积极、热烈,还带着些消极和悲凉的色彩,但正因为如此,更添一份纯净平和、唯美高远。
    
因循极简、诗化、写意美学内核的昆曲,恰如中国画长卷,在枝枝蔓蔓间呈现生动色彩,必得缓缓展开,才能领略其风采神韵。在优雅的缓慢中,让听者的灵魂也慢下来。
昆虫,醉在昆曲的精致里
青春版《牡丹亭》剧照
                      
昆曲曲高和寡他30年未遇知音
1979年,王政高中毕业,偶然的机会,买到了一套欧阳予倩的昆曲唱片。听过之后,一下子着了迷。
    
两年后的暑假,王政坐了一夜的船赶往上海,去复旦大学戏曲史专家赵景深创办的“上海市昆曲研习社”学习昆曲。
    
昆曲衰落的年代,老一辈昆曲名家们见到有这样一个年轻后生远道而来,又诧异又兴奋,他们的热情今天看来实在难以想象:
    
曲社专门安排了朱尧文每天为王政拍曲,陈宏亮、甘纹轩、孙梅先等给他授曲、教音韵知识、细说掌故,王传蕖亲自指点他唱《焚香记·阳告》;每天争着抢着请王政到自己家吃饭,以至于到最后需要排队。
    
1986年,杭州办昆曲中青年大奖赛,王政舟车辗转赶过去,听了足足三天。张继青唱《寻梦》那一段,别人都觉得枯燥,他听得如痴如醉。
    
说着,他便照谱唱起来,“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少甚么低就高来粉画垣。原来春心无处不飞悬。是睡荼蘼抓住裙钗线,恰便是花似人心向好处牵……”手指在膝盖上点着节拍,唱到兴起处整个手掌都拍在大腿上。
    
1989年新婚,他还专程赶赴南京向张继青表达钦慕,那时的他全然不知,教他拍曲的朱尧文就是张继青的昆曲老师。
    
回到舟山后,王政发现找不到一个知音。无人伴奏,一个人根本玩不了昆曲,但是昆曲所惹起的热血还沸腾着,东奔西突,找不到出口,这时古琴走进了他的视野,30年来,昆曲唯一的用处,就是唱琴歌,“如果当年有一帮人可以和我一起玩昆曲,我就不可能去学古琴。 ”
    
但对昆曲的感情难以割舍,在西湖边游玩,碰到浙江昆剧团,他立马凑上去唱;浙江昆剧团的舟山籍演员张侃侃在电视台作节目,他看到熟悉的昆曲,竟激动地跑去电视台求见;在宁波教古琴班,学员不齐时他就教昆曲欣赏;在记者采访时,他几度纵歌……
    
他们,都沉浸在昆曲的精致里。
昆虫,醉在昆曲的精致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