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舟山,来了就别走

(2014-02-25 13:53:46)
舟山,来了就别走
袁科伟

唐兰

北京与舟山再不同,袁科伟还是回来了。
    
2001年到北京读书,毕业之后留在了北京,娶了北京老婆,买了房子,生了孩子,一切顺利安好。但到了2013年,袁科伟带着老婆孩子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舟山。
    
问他理由,他笑着说,2012年,北京雾霾了,一下子我和我孩子都中了招。
    
雾霾是令人深恶痛绝,但这并不是袁科伟回来的唯一原因。在北京生活了12年,他骨子里早已埋下了“不安分”的种子,“有些事情在北京你做了很渺小,但在舟山,或许会是能影响整个片区的事。 
                           
舟山依旧是片处女地
想要在舟山做没有人做过的事,除了袁科伟,还有小强(化名)。
    
2008年,小强在福建完成了国际贸易的本科学位。想要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在毕业之后的两年内,他辗转上海与宁波闯荡,于2010年回到了舟山。
    
而在回到舟山之前,小强去到了台湾。
    
台湾之行,小强在奇摩网(台湾YA-HOO)上得到了一次意外满意的网购体验:一天内到货,包装精美,物品完全符合图片描述。回来之后,他就在舟山创办了代购网站,学习奇摩专做岛内配送。当时,淘宝刚红火,天猫也没有推出,人们还没有完全适应网购,这样的念头无疑是超前的。
    
尽管代购网站,因为互联网的竞争和环境的变化,下线了,小强却正式走上了互联网营销的道路。 2013年,他看到了新的契机,SOLOMO(Social LocalMobile社交+本地化+移动),创办了舟山微生活。
    
最近小强去了海南,海南之行让他有了用移动互联网去改造舟山旅游地产的念头,“舟山是长三角的后花园,我们有天然的旅游资源,应当通过网络,好好将这一优势利用起来。 
    
“舟山算不上是创业的乐土,但这里有太多东西值得去开垦。 
舟山,来了就别走
小强
                           
那些改变,在快速发生
袁科伟回来了,但他也在犹豫,即将上小学的孩子要不要回去北京?最近他也听说了绿城即将要在舟山兴办外国语小学的事,他很有兴趣。
    
2009年之前,舟山没有的东西很多,装修是要去宁波买家具的,购物是要去杭州银泰的,看剧是要去上海的。大桥通了,舟山有了星巴克、屈臣氏、外婆家、普陀大剧院、巨幕电影院……东港、临城、定海三个组团三个中心的模样越来越明晰,舟山城市的味道也越来越浓郁。
    
今年过年回家的时候,丁旭发现,鲁家峙的海底隧道通了,BRT有了,百货商店多了。这些舟山的新生事物让她直呼“家乡的变化好大,大到快要不认识了。 
                           
舟山越来越适合青年集聚
问起袁科伟,舟山与北京的不同,他指指自己的咖啡馆,“在北京常常会有人谈论众筹咖啡,在舟山几乎没有。 
    
袁科伟回来了,因为他和一批人,舟山有了人才俱乐部和青年空间。这是舟山第一家众筹咖啡,尽管是第一家,却已经聚拢了一批有冲动、有想法的年轻人,每周定期举行各种活动,科学家、企业家、创客、相亲的人都被聚到了一起。
    
而在一年前,外地青年余杨也创办起了舟山创意青年会,通过创意青年分享会、青年海岛考察计划、跑步团、城市2.0、甜点读书会等小组,让舟山的青年们得到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这在一个原本被认为缺少青年创业氛围的沙漠里,是不可想象的。
    
未来什么样,还未可知,但可以预见的是因为这样的自组织的越来越多的“发声”,大小城市之间的软件环境的隔阂会逐渐消弭。
                           
他们,并不是温水里的青蛙
俞琛在2012年回到了舟山,考取了公务员,现在已经是机关单位副主任科员了。
    
她愿意代表舟山青年发个言,他们并没有处在一个温水煮青蛙的环境下,安逸也没有消磨他们的意志。“咳,机关单位‘一张报,一杯茶’的日子早就过去了。我现在每天都很忙碌,也很充实。 ”像俞琛这样回到舟山工作的211重点大学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在增多,今后企事业单位招录的门槛也会逐渐抬高。劳动人事局透露说,2013年计划招录的紧缺高端人才也基本都在落实了,其中有外地来的,也有舟山人回归本地的。
    
而舟山市人才管理办公室的数据也显示,在2013年上海高层次人才洽谈会上招录的人中,几乎都是博士和硕士生。短短一天的高洽会,达成初步意向的就有23个人。吸引他们到来的不仅是高薪和社会保障,更重要的还有舟山未来的发展,一个国际物流枢纽岛、对外开放门户岛、海洋产业聚集岛、国际生态休闲岛、海上花园城的发展。
    
在一个城市发展时,是机遇与政策最为倾斜的时候。或许现在正是回家的时间点,因为机遇这种事,往往就在当下的这几年间。
                           
众人眼里的新区机遇
一切刚刚开始。因其契合互联网时代的开放融合精神,开放的舟山更有机会。
    
大项目与旅游业并存,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天然的优势。
    
有些可能是空白。可空白不正是创业的空间吗?
    
互联网时代,创业的模式有很多,在舟山这个好空气好风景的地方,也可以做一些源自互联网的开放性业务与项目,只要点子足够好。
    
相对于大城市与发达地区,舟山有很多可以借鉴发达地区成功经验的项目可做。拿来主义结合区域特色,就可能是创业的空间。
    
熟人社会有其不足,但是熟人社会也有相对便利的一面。
    
空气好,宜居,生活在这样的城市,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如果动点脑筋,做一些小众化的私人定制类服务,或许就是机遇。
    
舟山知名度与日俱增,来舟山的人流车流正在增加,流动性就是机遇,就是创业的空间。
    
大项目来了,对人才的渴求也增加了。如果现在回乡,或许获得的就是潜力股与原始股的机会。能与舟山群岛新区共成长,见证新区的腾飞,不是最好的理由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