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留在大城市考一张“适宜鉴定书”?还是买一张回程的车票,过小城大爱的日子?

住在大城市里的人在向小城青年展示着优越的生活,小城青年也反击式地流露出他们自有的安逸。
通常,这样的沟通不会被拿来作为正面对抗,但在2014年的春节,当大批外来务工者返回自己的家乡过年,以《小城市的世俗抑或恶俗》《你为什么不去北京》《告诉你,我讨厌小城市》为代表的文章,在网上扭打起来。
在外省青年眼里,北上广是堵的、贵的、挤的、奢侈的,排斥人的,是人家的北上广。而回到小城市,好像一切又都是势利的、靠关系的、拼爹的,依旧还是别人的。这些年轻人左右为难的旅程背后,是几乎一代普通青年艰难安放的前途与希望。
2005年,舟山姑娘丁旭参加高考,成为舟山市文科状元。高三时,她曾有机会去欧洲游学,但当时觉得高考比什么都重要的她,放弃了那次机会。上大学前,她到过最远的地方是宁波,填志愿时,她选择了去北京。同年,舟山中学的文科状元俞琛,也决定去了复旦大学哲学系。
2009年,丁旭、俞琛大学毕业。“逃离北上广”的话题在那时被炒得沸沸扬扬。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城市就业难,生活成本高,一部分年轻人选择集体“逃离”,去了其他二、三线城市,或是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小县城,但自然会有一批人坚守在了大城市,在都市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丁旭和俞琛,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四年多过去了,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人们在忙碌中学会了旅游,青年人无人不知GAP YEAR。
有人还在纠结这样的追问——“是选择北上广,在大城市被挤得像沙丁鱼,还是选择在老家当咸鱼? ”
答案仍旧模棱两可。
那些想看看世界的情结
姬十三说过:“因为小时候不常出海,长大后发现世界原来那么大。这可能是很多其他地方的人无法体会到的。”
姬十三说过:“因为小时候不常出海,长大后发现世界原来那么大。这可能是很多其他地方的人无法体会到的。
去北京的建议,是丁旭北方来的语文老师给她的。她听从了建议,去了人民大学就读新闻学,毕业之后顺利考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丁旭很直白,“舟山是我的家乡,于我很亲切。但舟山的天地太小了,你所能看到的,接触到的东西太少了,尤其是,我并不是在本岛上长大的。我觉得从舟山出来的人,多多少少都会有这样的感触。 ”
去北京的时候,有很多不习惯的要习惯,但直到毕业,丁旭都没有习惯学校里没有隔间的大澡堂子,洗澡要赤裸相见,对这样原始的感觉“惊为天人”;她也不喜欢北京的雾霾天气,即使要自强不“吸”,她仍坚定地留在了北京。
大城市最吸引人的是“资源”
丁旭从大二开始,就陆续去过北京广播电台新闻台的新闻节目、央视新闻中心、杭州的《小强热线》进行实习。从北京到杭州,从一线到二线,丁旭认为,差异仍然是巨大的。
丁旭从大二开始,就陆续去过北京广播电台新闻台的新闻节目、央视新闻中心、杭州的《小强热线》进行实习。从北京到杭州,从一线到二线,丁旭认为,差异仍然是巨大的。
“北京给你的感觉就是大,广博,这里有来自全国的优秀人才和资源。在上大学的时候就能很明显地感觉到,无论是来演讲的嘉宾还是给你上课的老师,都是业内的翘楚。这对刚来北京的人是一个很大的吸引力。直到现在,我做一个话题找专家,或是参加一个活动去采访,都是国内顶尖的。这在其他城市可能不是很容易。包括你身边的人,来自全国各地,都很优秀,然后你会见贤思齐,我们要的是一个氛围,无论是竞争还是合作。 ”
这几年,丁旭也陆续收到过几次外地工作的Offer,综合考虑之下,她没有离开北京。“我的好朋友都在北京。 ”那些喜欢大城市的人,眷恋的是城市的硬件条件,更重要的是,那里有目标相似的人,兴趣相投的朋友,还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2009年,俞琛也经历了毕业,那时她仍旧喜欢上海,因为上海有更好的基础设施,更廉洁高效的政务部门,更现代、更有质感的生活细节。还有她母校复旦大学给予过她的包罗万象,和人格教育。所以,在丁旭开始工作的时候,俞琛选择了跨专业继续读研深造。

朱百川

朱百川
用惯了MAC再难回去用windows
1987年出生的朱百川,毕业于吉林大学,之后去美国波士顿学院完成了教育学硕士学位。2013年毕业,顺应父母的意思,他回到了舟山,进了事业单位。
1987年出生的朱百川,毕业于吉林大学,之后去美国波士顿学院完成了教育学硕士学位。2013年毕业,顺应父母的意思,他回到了舟山,进了事业单位。
安排会议,接待调查团,写会议报告,工作充实,也忙碌,但是朱百川仍旧觉得少了些什么,“干长了似乎也就这么回事,做的事情并不是我最想的。 ”
2个月之后,朱百川就网投了上海的外企,申请到了一家咨询公司。一切又从零开始。
租房子,早10点上班,晚7点下班,一个人住在租的房子里,基本不会有时间烧饭,买菜洗菜做饭洗碗时间成本太高,工资的大头给了吃饭和租房,“感觉和在美国类似,基本消费需要5位数的工资支持。 ”
目前的朱百川,还是挺喜欢上海的,因为在这个城市里,只要他想,就可以找到各类人,去到想去的地方。“孤独是相对的,对我来说,在大城市,孤独是烟花褪尽后的落寞,在小城市,则是囫囵度日的空虚。而孤独和寂寞反而是思考成长的最佳空档。 ”
朱百川在上海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的确,北上广是有如同受神祝福而水草丰茂的应许之地,在城市的形成中慢慢保有了罕有的顶端优势:大多数名校、最好的医疗条件、名人精英……在那里,在更多的高楼里,驻扎着全国乃至全世界的“500强”企业,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更大的发展空间。
那些去过美国的“朱百川”,要是用惯了MAC,也就再难回去用windows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人们都以为上海与舟山最大的不同,就如毛利呼喊的那样,熟人社会的“恶俗”已经吞噬了小城市,但俞琛和丁旭告诉我,大城市同样无法独善其身。“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句话是古龙说的吧?”丁旭笑说,在北京走后门的人,后台一个要比一个硬。
人们都以为上海与舟山最大的不同,就如毛利呼喊的那样,熟人社会的“恶俗”已经吞噬了小城市,但俞琛和丁旭告诉我,大城市同样无法独善其身。“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句话是古龙说的吧?
回想2005年,在离开舟山去复旦大学的时候,俞琛也曾信誓旦旦要留在上海。本科读的是哲学系,毕业的时候,对工作迷茫,借着家里条件允许,也想再提高自己,她选择保研到本校就读历史。
在上学的七年里,俞琛唯一进行过的实习是学校招生办公室的工作。她的上海印象一半来自于自身,一半来源于同学、朋友。在上海,同班的同学去找工作的那一年,文科生的就业形势不好。同一家外企,一起去应聘,最后招的那个人能力、成绩都不是最好的,但他是个上海本地人,妈妈托了熟人……
在那些迫切想要留在上海,来自四川、东北的同学,索求工作无门之后,让俞琛也没有了在上海找工作的勇气。她说:“面对找工作,自己有过害怕和恐惧。 ”她很不喜欢上海的地方保护主义,所以不再努力尝试,回到了舟山。
“城市病”,无法抑制的漂泊感
丁旭是爱北京的,但北京也有着她的恨。空气、交通、房价、部分人的排外情绪,她把这些北京的缺点,称为她的“城市病”。这样的城市病在都市外来“打工者”中间蔓延着。丁旭的单位在西五环,平时出去采访很费时间,早9点故宫的活动,打车一路堵过去,“有几次早高峰打车,师傅都是直接把我拉到地铁站,劝我坐地铁以防迟到。而每次经历疯狂的地铁,就会丢掉半条命。”“因为北京大,有时候,我也会感觉到空虚和冷漠,我会想念小城市的温情。 ”还单身的丁旭说,每次不能回家,一个人过节的时候,或是从一个租屋搬去另一个租屋的时候,都会是寂寞的开始。
丁旭是爱北京的,但北京也有着她的恨。空气、交通、房价、部分人的排外情绪,她把这些北京的缺点,称为她的“城市病”。这样的城市病在都市外来“打工者”中间蔓延着。丁旭的单位在西五环,平时出去采访很费时间,早9点故宫的活动,打车一路堵过去,“有几次早高峰打车,师傅都是直接把我拉到地铁站,劝我坐地铁以防迟到。而每次经历疯狂的地铁,就会丢掉半条命。
2012年,俞琛在研究生毕业后,没有挣扎,直接回到了舟山。而2012年也是舟山籍毕业生返回舟山比例回升的一年,根据舟山市人才管理办公室提供的数据,2011年舟山籍毕业生人数与接收档案总数比为71.7%,2012年为84.6%,到了2013年该数字为86.5%。
这是她和她在吉林大学读书的男朋友一起商量后的决定,俞琛说,“一个人在大城市会有漂泊感,很多人以为要是在大城市找到了另一半,就会安定下来。但其实像在上海这样的城市,再有冠冕堂皇的理由,没有物质基础,只能两个人一起漂泊。 ”
在离开上海之前,俞爸给她算了两笔账:
1.参加工作的俞琛27岁了,如果50岁退休,除去一半吃饭、睡觉的时间,只有15~20年的时间能用来奋斗,在完全陌生的城市里,能混出什么样?
2.五六千元的月薪(文科生的平均工资),刨去房租、交通费、伙食费等,几乎月光,回到舟山不用房租,在家吃饭,能存下积蓄……
于是,俞琛收起了上海7年的行李,回到了舟山。
“他给了我回舟山的理由”
一年多没有回去看过上海了,上海没有令她想念。在上海的时候,俞琛最喜欢去的是杨浦区的共青森林公园,这是唯一一个在闹市区的城市森林。“我好像本就不是个喜欢纸醉金迷生活的人,大城市有它浮夸的一面,有人在追求奢侈品,有人在追求物质的生活。”
一年多没有回去看过上海了,上海没有令她想念。在上海的时候,俞琛最喜欢去的是杨浦区的共青森林公园,这是唯一一个在闹市区的城市森林。“我好像本就不是个喜欢纸醉金迷生活的人,大城市有它浮夸的一面,有人在追求奢侈品,有人在追求物质的生活。
而俞琛要的是平淡、安稳的,像《如果可以,就让我们一起留在舟山》中的那样的生活。
她说这多半出于自己的性格,每个人想要的生活是不同的,她不羡慕,也不想去比较。
当年要回来的决定是和老公一起做的,“他给了我两个理由,上海的生活成本高,我们都是独生子女,离家近方便照顾父母。 ”
选择,其实与城市无关
对很多大学本科毕业的人来说,不外乎三种选择:
对很多大学本科毕业的人来说,不外乎三种选择:
其一,留在大城市,继续苦哈哈的生活,能认识更多人,更多学习机会;
其二,去到准一线,二线的城市,努力买车买房;
其三,回舟山找份稳定的工作,吃吃喝喝,心宽体胖,同时建设家乡。
其二,去到准一线,二线的城市,努力买车买房;
其三,回舟山找份稳定的工作,吃吃喝喝,心宽体胖,同时建设家乡。
那些已经做出不同选择的人,却给出了几乎一致的建议:
丁旭:“我觉得得分情况,有些人是因为有比较好的人生规划,也有人是随遇而安,有些人是情况所迫,当然少不了随机的因素吧。但人在成长期所接触到的、学习到的周围人的观点,以及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对他的一生,比如生活和工作,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丁旭:“我觉得得分情况,有些人是因为有比较好的人生规划,也有人是随遇而安,有些人是情况所迫,当然少不了随机的因素吧。但人在成长期所接触到的、学习到的周围人的观点,以及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对他的一生,比如生活和工作,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俞琛:“最终去哪儿是每个人的性格、价值取向决定的。很多时候不能只看到一个地方的优缺点,还有那些个我说的阴暗面,其实各个地方都有。不应该把任何一种感性的想法做一个推广。 ”所以,俞琛在别人眼里,是个淡定、从容的,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
前一篇:2013上海癌情报告
后一篇:舟山,来了就别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