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去或不去,步道就在那里

黄辉亮
2011年12月,论坛上一篇《用130公里游步道打通舟山本岛生态带》的帖子,与政府打造健身步道的构想不谋而合。
步道如一块巨大的磁铁,人们像细小的铁钉,一旦靠近,无法自已。微博、空间、朋友圈,频频分享的步道美图,让它的诱惑“无孔不入”,雪球也越滚越大。人们打招呼的方式不再是“嗨,吃了没? ”而变成了“登山,你去了没? ”
剩斗士:步道是一座爱的鹊桥
曾有散发着强烈求偶气息的妹纸问小记,如何才有机会碰到那个他?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去爬山。
曾有散发着强烈求偶气息的妹纸问小记,如何才有机会碰到那个他?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去爬山。
步道上的汉子和妹纸,明媚、阳光,运动感十足。在攀登的途中,汗水打湿的头发,性感,亦有一种纯真的魅惑。在坡度大于75°时,向你伸出的手那么自然,回应也毫不扭捏。在步道上,走着走着,就有那么一两对主动掉队了,众人坏坏地笑着,把红线抛在步道的每一块鹅卵石上。
在小记初对步道动情时,它的鹊桥美名早在江湖流传了——在步道中相识相知,进而相恋相守。“黄土高原”抖着信天游般的声线:“嗨,你来得不是时候,有一对正好回家办酒了。 ”这几日,又有一对爬友在空间里晒出了身着婚纱的羞涩美照,众爬友纷纷点赞。
行走在步道上的人,哪个年龄段都有,数量最少的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青春集体“死宅”的时代,你不能只是羡慕人家在步道上左右逢源,谁叫人家更勤快、更阳光呢?
数月前,朋友圈有人将周刊奉为恩人,细问之下,原来是《望潮周刊》无意间当了回鹊桥的“引路人”:原来,“狂奔的企鹅”是位苦闷的单身爸爸,半年前在朋友圈看到了本刊文章《舟山QQ群108将》,加了其中推荐的户外群,开始与步道亲密接触。从此生活分外丰富,他再也不用在照料完女儿晚餐后盯着房顶度过入睡前的漫长时光了。如今,朋友圈里常能看到他分享的徒步照片,他的名字开始赫然出现在群夜爬的组织者中,“我认识了很多朋友,有我的地方欢笑也特别多。 ”
父与子:步道的对话消除代沟隔阂
“定海最高的山峰,我把你征服了!”看着小雨的QQ签名,“风雨梧桐”觉得带女儿去徒步是她做过的最正确的决定。
“定海最高的山峰,我把你征服了!
小雨13岁,和很多这个年纪的独生子女一样,她孤僻、懒散、怕吃苦。看女儿休息时一直黏在电脑边,“风雨梧桐”决定带女儿去一个“更好的”人际环境——步道。第一次去,走的是城北水库环线,她和女儿走在队伍的最后面。女儿步步趔趄,她坚决不扶——“选择了就得坚持”,女儿哭着爬完了全程。殿后的“小郑”直慨叹:“这个亲娘,够狠! ”
在“风雨梧桐”看来,徒步和其他亲子活动有着质的不同:艰辛攀爬是付出,收获的除了爬友们分享的美食,还有登顶的快乐和更强的体质。徒步五雷山的早晨,她说队长带了私房牛肉,女儿噌地一下从床上蹦了起来;在步道徒步中,女儿接过别人递过来的一张垫坐报纸,将友爱一词具体地种在心底;她用行动告诉女儿,作为妈妈该拥有的乐观和毅力。
几次徒步后,小雨变得开朗合群、有激情,也不再害怕体育课跑步。上次徒步去蚂蟥山,不少大人喊累,小雨一声未吭,回到家后认真地对她说:“妈妈,其实真正的关心就是一直陪伴你到最后。 ”
步道,让青春期的孩子与妈妈成了朋友。“现实人生”带着18岁的儿子徒步,儿子还唤来了一大群同学。
步道,让身为人父的儿子,用独特的方式表达对父亲的爱。“龙鹰变潘茶”的老爸65岁了,老爷子是舟山中医骨伤联合医院药剂科前任主任,退休后,他常约上三五好友,坐公交车去爬山,采来草药就种在单位的百草园里。数月前,“龙鹰变潘茶”把老爸带入自己的徒步队伍,遇上经典的线路,就唤上老爸一起走。
城中人:在步道遇见不一样的生活
海山公园跳绳队的大师兄“2尺4寸”,用每天早上跳绳的时间,把跳绳队的师弟师妹和师傅,都“拐”上了步道。“寒潭微澜”是被他拐的师妹之一。
海山公园跳绳队的大师兄“2尺4寸”,用每天早上跳绳的时间,把跳绳队的师弟师妹和师傅,都“拐”上了步道。“寒潭微澜”是被他拐的师妹之一。
寒潭微澜”参加了一次徒步后,回家叨叨的全是途中的景与物,是相公“老白”从未体会过的新奇。于是,夫妻双双走步道。在步道上,大家都是平等的爬友,无关年龄无关身份。步道,填补了人与人之间的黑洞,人们变得容易亲近,友谊也更加纯粹,“我们几个爬友每周都会小聚,走走步道,搞搞野炊,生活很充实。 ”
大师兄的腰围早已告别了2尺4寸,他对步道的痴情,另有一重原因——徒步,可以释放压力,结交朋友。“浅草”表达了相似的意思,“每次爬山都是一次心灵的洗涤。 ”调皮的“虎牙”则大大咧咧地喊,“它是我生活中的一道风景线! ”“野蛮石头”因为怕独自爬迷路而加入了这个步道上的群体,“城市的生活节奏如此之快,爬山的乐趣就在心态平静,越爬越平静。 ”
领队们:因为热爱而无怨无悔
步道上有独行者,更常见的是浩浩荡荡的大部队。队伍中,登山包的肩带上挂着对讲机的是领队,他们负责开路和殿后。一次大的步道活动,从策划、组织到行走,他们付出的不仅仅是带队时的责任,还有前期探路时的血与汗。
步道上有独行者,更常见的是浩浩荡荡的大部队。队伍中,登山包的肩带上挂着对讲机的是领队,他们负责开路和殿后。一次大的步道活动,从策划、组织到行走,他们付出的不仅仅是带队时的责任,还有前期探路时的血与汗。
“一网情深”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但他组织活动谨慎细致,是定海步道上公认的“领袖”。
三年以来,他组织过一百多次徒步活动,人数最多的一次是今年上半年的环狭门水库徒步,参加人数达198人。看着越来越多的人被带入步道,应该有强烈的自豪感吧?向来不苟言笑的“一网情深”,爽朗地回:“哈哈,是的。 ”
“烈火”喜欢锻炼,在老驴友的带领下,恋上了户外。后来,偶然的机会,他当了“舟山跑步健身群”(海客户外的前身)的家。业余时间,他会和其他户外爱好者一起探路,重重荆棘划破皮肉,有时候要爬上树才能辨清方向;每次带队,要注意队员的安全、负责环保,几乎没有时间享受美景。
因为在组织徒步活动中投入了太多时间,感到被冷落的妻子对他颇有怨言。但是,烈火觉得一切都值得,“带着大家走自己探出来的步道,有一种分享的快乐。 ”那种快乐就如同一个吃货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美味,呼朋唤友来品尝,看着他们咽下美味后重重地点头时的感觉。步道上,这样的户外骨干还有很多。因为热爱,他们无怨无悔。
前一篇:穿上冲锋衣 一往无前
后一篇: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