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迪鲁的“私家交响乐队”

黄俊
罗迪鲁,这个名字也许很多人都不陌生,没错,这个名字带点异域味道的七旬老人,正是我们去年“寻找老船长”系列报道里那个爱玩微博的“金锚”船长。
去年上半年采访的时候,知道罗迪鲁喜爱鸣虫,但因为季节的缘故,我们当时并没有看到很多小虫,不过,他收藏的那一系列各种材质的虫盒同样吸引眼球。
一年多的等待,新一批的小虫们终于“重现江湖”。
想来,罗迪鲁是最爱秋天了,因为每年到了这个季节,一到晚上,他家里就经常会有四重奏、五重奏的表演。即使是到了后半夜,虫儿们也依旧展现出一副“方兴未艾”的激情。因此,大家都开玩笑说,如果你想找到罗船长家,白天去是没用的,得后半夜出动,估摸着那时候整个蓬莱新村最“热闹”的就是他家了。难怪每天一到后半夜,罗迪鲁就不得不把他的小虫们都挪移到厨房煤气灶下的柜子里,关上门方可减轻点它们的热情。
尽管每天后半夜还得把它们都藏着掖着,但罗迪鲁还是喜欢这种“偷着乐”的感觉,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满室鸣虫吟唱,他感觉自己仿佛回到了纯朴的乡间,回到了那段撑船的岁月。
这个乐队“众星云集”
一般来说,所谓的鸣虫,广义上讲,就是那种能够发出声音的虫,而且多以夜晚鸣叫。不过,我们一走进罗迪鲁家,他的吉儿便开始欢叫不停。吉儿又称“姐儿”,因为长相与蝈蝈相比显得娇小可爱,通体又翠绿,故也叫做“翡翠姐”。吉儿鸣叫的音量和节奏和气温有关,夏秋际初见虫时,因天气炎热,鸣声是最高而频繁的。“这几天它很少在白天这么激情地鸣叫,看来是对你们的到来表示欢迎。
只见通往阳台的房间桌上放满了各式各样的养虫器皿,每个器皿里几乎都住着一只只“小玩意”,乍眼一看,30多个品种不在话下。因此,开始说的四重奏、五重奏压根就是谦虚的说法。
这几天,令罗迪鲁伤心的是,他刚托一位汽车驾驶员带回的两只蝈蝈(150元/只)没几天就挂了一只。蝈蝈自古就是很多文人雅士养虫的钟爱,罗迪鲁自然也不例外。“无论何种鸣虫都应尽可能地选择‘全虫’,即全须、全尾、全爪,这样的虫不但健康灵活,而且品相不错,比如挑选蝈蝈时,通常选择的标准是背阔须长、腹部适中、翅短质厚。
除了蝈蝈,大黄蛉也是罗迪鲁的挚爱。黄蛉分大黄蛉和小黄蛉,两者体长都只有6~8毫米,但须长都可以达到30~40毫米。罗迪鲁的网名叫“我爱大黄蛉”,为什么他只写大黄蛉不写小黄蛉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不仅仅是因为大黄蛉值钱,而且它的鸣叫声响亮悦耳,节奏欢快,听着就令人心情舒畅;更重要的是,大黄蛉的寿命比小黄蛉长,养得得法可以活到第2年年初,玩赏期长达半年以上。
这个乐队排场很强大
无论是虫(除了偶尔罗迪鲁自己会有幸抓到几只),还是养虫器皿和捕虫具都来自外地,在这方面,罗迪鲁的两个女儿是他养虫的强大后盾。
罗迪鲁最早养虫是从1990年开始,后来他开“南湖轮”“大红鹰”来往上海时,上海花鸟市场是他下船后的不二去处。如今,自己很少出岛,幸得两个女儿相助,才能继续赏玩鸣虫。女儿们知道父亲老有所乐,养鸣虫是他退休生活的重心之一,因此,都十分乐意为父亲寻找市场上不同的鸣虫并帮他买回舟山。
除了各色的虫子,罗迪鲁养虫的器皿也五花八门,有瓦罐的、红木的、景泰蓝的、竹子的、牛角的、塑料有机的等等,样式精致做工细腻。罗迪鲁的亲戚朋友知道他有养鸣虫的喜好,有时候出去也会帮他带些器皿回来,其中,有一套养虫器皿套装就是他亲戚从北京十里河花鸟鱼虫市场买回来送他的,罗迪鲁至今也舍不得用。“撑船的时候,平时也没什么爱好,虫子的鸣叫声可以令我在高压中得到释放。
这个乐队“经纪人”很尽职
罗迪鲁说,养虫的最大乐趣,在于每天可以听它们唱歌,感觉那种小时候置身郊外自由自在的生活似乎又回来了。没有虫的日子,他就索性去网上看看其他人上传的养虫视频,听听声音就能解馋。
有些虫子的名字和它的鸣叫声十分吻合,比如油葫芦和纺织娘(络纬)。油葫芦的鸣声富有变化且悠扬圆润:“油油……”因声如葫芦注油之声而得名。而纺织娘更是形象,鸣叫起来与纺织机的声音十分相似。罗迪鲁说,无论是哪一种鸣虫,鸣叫的最佳时期是成虫初期和中期,一旦进入老虫期,鸣叫次数将明显减少,音响和音色也大为逊色。
作为乐队的“经纪人”,罗迪鲁对声音的要求很高。他熟知像马蛉、磐蛉、天蛉这一类的虫子,以翅质薄亮,翅脉清晰,音色中有金属音,不含杂质破哑沙声的为好。而像金蛉子、黄蛉、斑蛉等小型鸣虫,以鸣叫节奏感强,音色圆润为佳。每当虫儿们发出各种声音的时候,罗迪鲁总会第一时间拿起摄像机拍摄下来,并把它传到微博上和大家分享。
当然,“经纪人”除了专注乐队成员的歌声,队员们的起居饮食也要兼顾。他每天都要花两小时时间去清理每个“虫室”,并及时更换饭粒、南瓜或毛豆,有时候还会加喂瓜果类食料。
◎小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