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特爱回答问题的学生
【实战问题】
不肯回答问题的学生会让教师头疼,但太喜欢回答问题的学生有时也会给教师带来负担。在上海任教的张老师遇到了这样一个学生,他叫博拉,来自土耳其,在课堂上特别喜欢回答问题。每次张老师提问,他总是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起初张老师很高兴,觉得博拉是个催化剂,可以带动其他学生发言,可是时间久了,张老师发现,博拉比较自我,对于回答问题的机会从来都是当仁不让,以至于其他学生产生了反感情绪,甚至越来越孤立他。面对这种情况,你认为张老师该如何处理?
【观点碰撞】
轮流回答,机会均等
张京京:相信很多老师读到这里都会会心一笑,想起一些话唠和学霸。为了公平,也是为了效率,课堂上尤其是口语或听说课堂上,严格按照轮流发言的原则,最能保证在节约时间、课堂快速运作的基础上每个人机会均等。从制度上不给个别人过于抢话或偷懒的机会。
范红娟:如果班上有这样的同学,可以采用点名式,同学们被叫的机会是均等的。对于自由表达的话题,可以规定,最多说多长时间,如果超时,该打断就打断。
刘弘:我也会用指名提问的方式来控制。有的学生几乎每个问题都举手回答,此时我不会完全根据学生举手先后来叫学生。有时候会先叫其他人回答(即使他可能没举手),然后再叫那个学霸。真正的问题是要控制他说话的长度,不要让他一直说,要给其他同学机会。
方杰:这种情况在我教授的马来师资项目的学生们中比较常见。有的学生上课非常积极,问题刚一提出,她就会不由自主地说出来,而且还不时地给老师提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我还是鼓励和保护学生的这种积极态度,等她把问题回答完之后,我会再让那些性格比较内向、不太积极主动的学生再回答一遍,问问他们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在一节课上,立争做到机会平等,人人都有张口说话的机会,设计提问方式很重要。
王波:轮流回答是比较容易操作的解决方法。如果已经指定学生回答后还有人总是抢答,教师可以用眼神忽略他,装作没听见,请指定同学继续作答。
孙岩: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可以分为轮流回答提问、指定回答提问和自由回答提问,如果能够合理安排这几种提问方式的比例也就能较好地控制学生课堂参与的比例。
设置梯度问题,分配给不同学生
蒋楠:对于提问,教师要认真准备问题清单,将不同难度等级的问题有目的地分配给学生(这需要不断积累总结)。
【理论广角】
师生互动
在对外汉语课堂中,汉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交流,培养学生正确、得体地运用汉语进行交流的能力是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因而课堂互动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提供了学生最大程度参与语言交际的机会,互动中师生问答、意义协商和反馈提高了学生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数量和质量,因而能促进学生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祖晓梅2010)。对外汉语课堂互动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两种基本模式,提问、意义协商、反馈则是课堂互动的三个重要手段。
设计好课堂提问能有效促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好的提问,包括合理设计问题难度、谨慎选择提问对象、适当给予思考时间、积极反馈等。教师若能在课前充分准备好提问,便能最大程度激发所有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热情,提高课堂效率。以下是一位汉语教师的课堂互动:
教师:她的头发怎么样?
学生:长长的。
教师:她的头发长长的。
学生:老师的头发。
教师:老师的头发也是长长的。她的眼睛怎么样?
学生:大大的。
教师:眼睛大大的
学生:很大。
教师:很大?你的眼睛也是大大的,眼睛黑黑的。
教师:她的个子呢?
学生:高高的。
教师:高高的,好吧,噢,她真的很漂亮。她的头发长长的,黑黑的,眼睛小小的,嘴红红的,个子高高的。
这位教师从课文的插图入手,就刚学过的形容词“AA的”这一语法点对学生提问,无论是从话题的选择还是问题的难度来看,这位老师都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迅速地掌握了这一语法点,课堂气氛也十分和谐友好。
值得注意的是,对外汉语课堂是每位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展现自身汉语水平和活力的舞台,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给大家表现的机会,不厚此薄彼,对特别爱发言的学生和不爱发言的学生要适当调控,让每位学生都有课堂参与的机会,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
【延伸阅读】
1. 靳洪刚.中文教师提问能力的培训.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2004(10).
2. 李燕, 贾放.“互动假说”与语言课堂教学互动策略及效用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07.
3. 刘弘.对外汉语操练课中“定式问答”的实现方式研究,《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3.
4. 荣继华.初级对外汉语课堂提问策略探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2).
5. 祖晓梅.汉语课堂的师生互动模式与第二语言习得.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5).
6. Li, L. (2011). Obstacl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ing thinking through interaction in language classrooms. 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 6(3), 146-158.
7. Kang, D. M. (2013). EFL teachers' language use for classroom discipline: A look at complex interplay of variables. System, 41(1), 149-163.
8. Pinnow, R. J. (2011). “I’ve got an idea”: A social semiotic perspective on agency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 22(4), 383-392.
9. Zhang, H.S. (2013). Managing Stacy: A case study of turn-tak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System, 41(3), 841-851.
10. Temmerman, M. (2009). Communicative aspects of definitions in classroom interaction: Learning to define in class for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 20(2), 126-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