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培训迭代——以“项目学习”课题为例
| 分类: 项目学习课题资料 |
校本和校际教师发展模式构建
——以项目学习的推进为例
广州市天河区龙洞小学
综上学校办学目标以及实际情况,我校一直在努力探索一条既能促进学生间取长补短,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自己的进步,又能推动老师专业成长之路。
灵动进步的龙洞小学(欲知道更多关于龙洞小学的信息,可扫此二维码)【学校简介短片在文件夹“学校短片”中】
(二)“项目学习”课题的研究思路
图1
3、研究的五阶段
第一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3月):课题培训阶段,组织老师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三门课程的培训:《信息领导力课程》、《基于数据的批判性思维》和《21世纪课堂评价》。
第二阶段(2014年4月——2014年8月):单个年级的课题实施阶段,在四年级3个班语数英三个学科同时开展项目学习活动,收集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做好本阶段的研究总结
第三阶段(2014年9月——2015年2月):校内迭代研究,把四年级的研究成果推广到校内的其他年级,扩大课题研究的面,进一步探索项目学习的应用模式
第四阶段(2015年3月——2015年6月):校际迭代研究,把项目学习的应用模式推广到附近的兄弟学校,扩大项目学习研究的影响
第五阶段(2015年7月):课题总结阶段,整理课题研究数据及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一)先培训后上路
“兵先利其器而后利其功”,只有加强培训学习,增加对项目学习的理解以及掌握相关技术与方法,才能更顺利地开展研究。因此,我校在课题开展之初,克服学校课时紧、人手缺的困难,保证团队成员们安心参加了9天的英特尔未来教育三门课程的培训。通过这三项课程的培训,团队老师们在教育教学理念、教学组织与实施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促进,为“项目学习”的开展打下厚实的基础。正如老师们在培训反思中所言:
培训真言(更多的老师培训后真言,可扫此二维码)【老师反思视频在文件夹“反思视频”中】
有了以上思想与技术装备,我们开展“项目学习”的研究就有了厚实的基础。
(二)通过年级间、学科老师间以及校际的迭代,推进项目学习的研究
按照课题的设计思路,我们的课题研究完成了学科老师间的迭代、学科年级间的迭代以及校际间的迭代,以“项目学习”课题为载体,建构了校本与校际教师发展的新模式。
1、“一点二代”校本迭代模式
以英语学科为例,“一点”就是一位先行摸索的老师,“二代”就是由这位老师带动的本年级以及其他年级的老师。如图2:
http://s13/mw690/002G94XFgy6XqA5Z3AMdc&690
语文和数学学科“项目学习”团队的校内迭代也经历了这个“一点二代”的发展过程。见图3、图4
http://s15/mw690/002G94XFgy6XqAcR71cfe&690
现在我们校内的“项目学习”研究团队已壮大至18人,开展过的“项目学习”活动有18项。具体见表1。
表1
|
序号 |
学科 |
年级 |
活动主题 |
实施老师 |
备注 |
|
1 |
语文 |
四 |
到乡下采风去 |
杨苑芳 |
示范校展示课 |
|
2 |
语文 |
四 |
走进田园,热爱乡村 |
凌文静 |
|
|
3 |
语文 |
四 |
遨游汉字王国 |
苏暖 |
全国交互式电子白板比赛二等奖 |
|
4 |
语文 |
三 |
春天的故事 |
黄芳 |
广东省英特尔未来教育实验学校研讨会展示课 |
|
5 |
数学 |
四 |
阅览室铺地砖项目设计 |
崔用 |
示范校展示课 |
|
6 |
数学 |
四 |
位置和方向 |
谢继珠 |
全国交互式电子白板比赛三等奖 |
|
7 |
数学 |
五 |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 |
原芹 |
课题组交流课 |
|
8 |
英语 |
四 |
Healthy Activities, Wonderful Life |
陈林清 |
课题组交流课 |
|
9 |
英语 |
四 |
Activities |
谭少芬 |
课题组交流课 |
|
10 |
英语 |
四 |
Activities |
吴燕群 |
课题组交流课 |
|
11 |
英语 |
四 |
jobs |
郑霄徐冬霞 |
课题组交流课 |
|
12 |
英语 |
四 |
houses |
郑霄徐冬霞 |
|
|
13 |
英语 |
四 |
I Love Cartoons , I Love Life |
吴燕群 |
广东省教学创新比赛二等奖 |
|
14 |
英语 |
五 |
seasons |
陈林清 |
课题组交流课 |
|
15 |
英语 |
五 |
seasons |
谭少芬 |
课题组交流课 |
|
16 |
英语 |
六 |
cities |
陈文晓 |
全国交互式电子白板比赛一等奖 |
|
17 |
英语 |
六 |
festivals |
黄永丽 |
|
|
18 |
英语 |
五 |
《Different People, Different Tastes》 |
谭少芬 |
广州市一师一优课的优秀课例 |
快乐的项目学习过程(欲分享以上项目学习的开展过程,可扫此二维码)【各项“项目学习”过程资料在“项目资料”文件夹里面对应序号的文件夹里,如第1项就在1号文件夹里】
http://s12/mw690/002G94XFgy6XqAeWX2z1b&690
我们在开展“项目学习”研究过程中,进行了3次的同一主题或关联内容的迭代,具体见下表:
|
学科 |
一代 |
二代 |
||
|
学习内容 |
授课教师 |
学习内容 |
授课教师 |
|
|
语文 |
《走,到乡村采风去》综合性学习 |
杨苑芳 |
《走进田园,热爱乡村》 |
凌文静 |
|
数学 |
《阅览室铺地砖项目设计》 |
崔用 |
《位置和方向》 |
谢继珠 |
|
英语 |
《We 》 |
吴燕群 |
《Healthy Activities, Wonderful Life》 |
陈林清 |
|
《Activities》 |
谭少芬 |
|||
两次相同或类似主题的项目学习活动完成后,老师们会在一起分析与整理其异同点,并及时反思与改善,又为下一次的项目学习开展做好准备。以语文学科杨苑芳和凌文静两位老师开展的“项目学习”活动为例
相对杨老师的项目学习,本次的改进主要体现在评价体系的升级上。在活动过程中,使用了《走进田园,热爱乡村》项目学习过程评价量规,通过“自评”“小组评”“教师评”三个角度对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的贡献、合作态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四个方面来评价。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具有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另外,本次的迭代还体现在成果汇报形式的升级上。为避免成果汇报时遭遇“作秀”的嫌疑,本次的成果汇报会分为“导入”“展示交流”“总结”三个大的环节。“导入”环节时教师下发观察表格和展示评价量规表,对学习成果,使用了《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小组评分标准,从表达、合作、创意三个维度来进行评价,这样给了学生更清晰有效的指引。特别是在“展示交流”环节,每节课安排三个小组展示各小组根据其研究过程创作的相声、小品、诗歌等作品。其余六个小组相对应作为导师组,根据观察表格和展示评价量规表提问及点评。汇报的小组再进行反思。导师组的设置,让课堂变得更加真实,而非形式的表演,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而老师成为了引导者、支持者、协调者和促进者。这个环节完全是根据课堂生成而成,使课堂的层次得到了真正的提升。最后“总结”环节更是放手让学生谈收获与不足。
从凌文静老师的反思中,我们可以看出,她跟杨苑芳老师开展的是同一个主题的项目学习,在沿用杨老师设置的框架问题、活动方式等基础上,升级了评价体系,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更强,学生在参与自评和他评的过程中,分析、比较、创新等高级思维得到了更好的培养与促进,真正实现我校以项目学习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开展“项目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团队成员的齐心合作外,科组力量是强大的后盾。我们学校已经形成了由学科行政、科组长及科组成员组成的学科教研组织,科组所有的教研科研活动,都在这个组织的支持与协助下进行。也就是说,即使只有部分科组成员参加的“项目学习”研究,但是在整个过程中,科组大团队也在同时协助与支持。如图6
http://s9/mw690/002G94XFgy6XqAgEDQQa8&690
学科行政重视并带头,以骨干力量加入到团队中,或指导或直接参与;科组长发挥桥梁作用,又以骨干力量参与研究;科组老师作为主要参与力量,把理论与实践直接结合起来,通过反思或交流会等形式向学科行政和科组长反馈研究情况,团队又一起想办法改进与提高,这样就形成了科组发展的良性循环。
3、“团队+1”的校际迭代模式
我们学校牵头组建的“3+7”教育协作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坚持开展校际间的教研交流已经有10来年了。“项目学习”的研究也在联盟里开展交流与分享活动,以开放的心态欢迎联盟学校有兴趣的老师加入我们的研究队伍,实现校际的迭代。具体做法如图7
http://s8/mw690/002G94XFgy6XqAiox6L07&690
【龙洞小学“项目学习”课题交流会通讯稿
在活动的第一环节,郑霄、陈琳清、谭少芬3位老师展示了以Seasons和Jobs为主题的项目学习汇报课与开题课。整节课完全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小组前期开展的活动,并采取了不同形式汇报开展项目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学生积极、大胆、踊跃的发言,活泼、创新的表演、唱歌、问答等多种汇报形式感染了听课的老师们,大家情不自禁地为孩子们鼓掌;三位老师也获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这种创新的课堂新模式展现了我校师生的新风采。
此次“项目学习”课题交流活动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科组研究的信心,为后面的深入研究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更多分享会的精彩,在这里面,请扫二维码【项目学习交流分享会的照片在文件夹“联盟课题分享会照片”中】
(一)搭建一个学习共同体
“项目学习”团队朝着“为学生创建一个探索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这样的共同目标,一起学习,一起研究,相互帮助,相互促进,俨然实质上的“学习共同体”,这点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那就是通过课题的带动建立起来的学习共同体,交流话题更聚集,更有深度,话题性更强,而老师们也就更有凝聚感与归属感。
【原芹】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不规则的物体,本活动中,孩子们都就地取材,在家里或者文具中找到各种各样的不规则的物体,研究测量体积的方法,这些物体不是图画,而是紧密贴合他们生活的真实的物品,孩子们有很强的探知欲,贴近生活的数学探究活动能调动孩子们这么强烈的兴趣,这是我这次活动最大的感触,以后的数学教学就更有方向性了。
【谢继珠】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孩子们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项目学习的过程中,有些想法连老师都没想到,孩子们热爱这样的探究活动。由于四年级孩子知识和电脑技术的局限性,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遇到不少的困难,如如何测量两地间较长距离,如何虚拟画出观察点的大概地图等,我自己也不太懂,还动用了很多家长资源,鼓励孩子们去请教学校信息技术老师。
2、老师们能深入反思所组织的“项目学习”的有效性
【杨苑芳】在这次活动中,家长给学生讲述乡村故事,给学生写文章参考,并且一起组织去乡村采风,在采风活动中,家长扮演了指导者的角色,帮助孩子了解乡村。家长的关注和参与,也让孩子的写作热情更加高涨,对写作是强劲的推动力。项目学习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多种作品展示机会:天河部落博客群组、展板、展示课,当他们的习作成为“作品”供人欣赏时,他们的自信心得到增强,特别是原来写作比较差的学生因为自信心的增强对写作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活动中,我让学生用日志的方式写下学习过程中的见闻感受,如学生小组学习时的争论、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在家的学习情况等。学生可以随心所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无形中又让学生多了不少练笔的机会。
(三)促进老师的专业成长
“项目学习”是一项开放的、综合的活动,需要老师有极好的活动指导与组织能力、丰富的知识面(或较高的综合素养)、专业的学科教学能力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能力等,用我们的老师说,指导学生开展一项“项目学习”,比上十几节课还辛苦,还费心。也正因此,它对老师的专业发展有更好的促进作用。比如吴燕群、陈文晓、陈林清、苏暖、谢继珠等一批年轻老师,在它的历练下,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很快。对于谭少芬、凌文静、崔用、原芹等一批骨干老师来说,“项目学习”是她们再度成长的催化剂。
在“项目学习”研究中成长
一、授之以渔比传道授业更重要
二、引导者比权威更具影响力
四年五班“飞鸟集”http://www.thjy.org/200805/summary/index.aspx(请做成二维码扫描)
这些作品中,涌出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6班 倪小宁】在学习两年的项目学习中,我们研究了多个话题,中外的节日、时装、美食等。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尝到了可口的美食,观赏了同学们设计的服装,还懂得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大家一起学习,就可以别人的长处,你不自己的短处。研究项目学习是,我还学到了许多新的单词,很多中外的知识,还可以组员一起讨论进行反思。所以项目学习真的让我受益很大。
【六3班刘子惠】参加这次数学项目学习,我有如下体会:(一)我体会到了数学带给我们的乐趣。其实数学并不复杂,也不难,关键是我们有没有用心去思考问题,如果有的话,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解决问题我方法不止一种,还有很多种方法在等待着我们去发现。(二)我体会到了过程的快乐。在准备项目学习时,我和同学们互相交流的时间更多了,也学会了如何做ppt和展示ppt,并且制作视频,收获了这么多,我感受到了快乐。生活中出出都要运用数学知识,所以,认真学习吧!
从学生的体会里可看出,学生在参与“项目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学科知识、信息技术、手工制作、动手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提高,而且还懂得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一起学习、如何锻炼自己大胆表达自己等等,这正是我们学校办学目标所期望的“为孩子的人生打下扎实、有质量的基础。”
总而言之,通过“项目学习”这个研究载体,我校建立了校本和校际的教师发展模式,并不断在实践中改善它,为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为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创造了有效的途径。
“项目学习”的研究,我们已经在路上!
短片分享:项目学习汇报短片“在路上”【在“在路上”项目学习介绍短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