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育儿 |
分类: 我和妮儿的成长心路 |
五一小长假的第一天,我陪妮儿一起去超市购物,路上路过她的学校,她嘀咕了一句:“我可不想看到这个学校。”我觉得很奇怪,平时好好的,今天怎么有这个想法?于是我问她为什么这么说,她只是无所谓地说了一句:“看腻了。”凭着我这双老母亲敏锐的眼神,我看到她脸上泛出了一丝异样的表情,但是那一天,我没有马上反问她,让这个异样的状况在时间里飘浮了两天。
今天早上,我带着她去晨练,她把“不想看到这个学校“的理由告诉了我。事由有二:一个是同学“诬告”了她,结果她被老师“冤枉”;另一个是她感觉没有得到老师应有的表扬。看起来,老师在其中起了关键影响。为了避免大脑中的杏仁核反应先入为主,我理性地控制了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开始给她分析每一个场景。
对于同学“诬告“这件事,我和她分析,从同学的角度,因为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去老师那里告状,这说明这同学品格不好,这样的同学,不能做朋友,要冷落,用你的冷落让他反思自己做错了;从你自己的角度,你要懂得最重要的能力是与别人交朋友的能力,也要学会擅于分享,这样也就不会制造“敌人”了。
对于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这件事,我告诉她,从老师的角度,你帮老师做的事情在老师眼里是你应该做的,所以老师没有表扬你也正常,有的老师注重鼓励学生,就会懂得表扬的力量,有的老师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就不会去表扬学生。从你自己的角度,做好你该做的事是你的本分,而不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才去做。就像妈妈上班,不是为了得到领导的表扬才去上班,而是上班就是妈妈需要去做的,是为了能有更好的生活才去做的道理一样。你在学校做的事都是为了让你自己、让同学们、让你的班级更好才去做,不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才去做。
她听着,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说了句:“我再想想吧。”
坦诚地说,我在心里还是比较担心她因为这些过多的想法而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不过一整天,她好像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依然有说有笑,蹦蹦跳跳。下午午休前,我再问她,你会因为今天告诉我的事影响你的学习吗?她正在画一只鸭子,头也没抬,说:“我才不在乎呢。”
在家宅的这几天,我正好把海淀花生妈安柏的《上岸》给看完了。其中有一篇谈到了厌学时光。之所以一直担心,直到午休前还趁机再问问妮儿,也是担心她因为一些情况而产生了“厌学“的心理。但妮儿给我回答让我意识到,可能是我想多了。不喜欢学校,不一定是真的不喜欢学校本身,也不是不喜欢学习,而只是不喜欢某些环境。这些环境的影响,我相信会随着孩子年龄的成长和智识的成熟而不再成为影响她的问题。期待环境的改变总是很难的,但选择相信孩子,是我们应该做到的。
最后来评价一下《上岸》这本书吧,我觉得用一种和前辈家长交流的心态去看这本书,还是可以看一下的,别人上岸的心路历程就是自己上岸的预演。别人走过的弯路自己不一定就能幸免。好多问题早点呈现也许不是坏事,比如这个“讨厌学校”的小情绪。在孩子教育这条路上,没有捷径,很多东西,不是想当然,比如不上辅导班,也要有不上的充分理由和底气。很多年前,一个重金买了北京西城区最好学区房的博士同学告诫我:“为了孩子,不要让自己后悔。”直到现在,我并不后悔,更没有被他吓到,与其说没有被他吓到,不如说没有被自己选择的这个“环境”吓到,所以我也选择相信孩子,相信小情绪没什么大不了。而我对这位同学唯一的祝福,就是希望他能够不后悔。
再说到《上岸》这本书,除了心路历程和自家经验外,书中一些有点普罗大众意味的教育理念个人观点太浓厚,不怎么认同。即便如此,我还是留下了70多条笔记,用作慢慢回味和思考。 “不后悔”需要底气,那么就多拼一拼自己,毕竟既不是博士,也没有学区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