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把功利带到教育中来(2016.3.11)

(2018-04-04 07:04:18)
标签:

杂谈

分类: 我和妮儿的成长心路

2016-03-11 阅读:21

今天读到罗静老师的一片文章,说到了教育被“物化”的问题,感到很受启发。

所谓的被物化,即是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参杂了太多的功利之心。比如对孩子提出要求,就要他马上能够做出成绩;对孩子的成绩十分关注,却很少关心他的人格教育;常拿孩子和别人去做比较,或者和各种外部世界的“标准”去作比较然后来评价自己的孩子;去告诉孩子所谓的“厚黑哲学”而并非正确的是非观念,仿佛这样就可以“更聪明的生存”等等。最后的结果一般是孩子不怎么懂得感恩,缺乏同情心,成为父母眼中”不听话的孩子“。文章是用两个故事来说明的问题,而我觉得其实整篇文章无外乎还是归结于那两个字“尊重”。

尊重这两个字看起来简单,但做到“真正的尊重”却不容易。卡尔纪伯伦曾经的诗歌《你的孩子》告诉我们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本与我们毫无关系,上天让我们做他们的父母,是为了让我们成为他们的贵人而不是毁灭者。教养的目的是放手,我更觉得,我们对于孩子来说,应该是灯塔而非舵手,孩子自己才是自己人生海洋中航行的舵手。

尊重孩子,他是生命而不是物品,他会有自己的成长轨迹,会好到你无法想象。让我们去做他的灯塔,去谦卑的爱他,去做他生活上的榜样,去让他感受到我们的力量和感染力。尊重孩子需要我们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去认真思考孩子需要的到底是什么,社会上的一些标准是对的吗,我们自己是怎么觉得的?教育之所以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完全在细节,我们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敏感务实的人,真正把教育做在孩子的心坎上。比如在幼儿园阶段,更多的应是形成好人格而不是学了多少知识;上学时,更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培养他的学习兴趣而非单纯的一味追求分数。我们尊重孩子,是为了让他成为一个真正脚踏实地的人。任何功利性的教育都会偏离正轨,也就是我们自己的世界错了,那整个教育就错了。

物化这个词也有点悲哀的意味。因为这样教育出的孩子已经不是他原本的生命本身而成为了一个别人的产品,具体这个产品是不是值钱,完全取决于产品制造者。挺悲哀的。

孩子不听话,多半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能力,不配去让他听我们的话。

2016.3.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