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研一节好课---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2020-03-02 19:59:42)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课题研究 |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科学)
|
时 |
2019.2 |
活动地点 |
家 |
年级 |
四年级 |
||||
|
科
|
科学 |
备课形式 |
集中研讨、微信沟通 |
||||||
|
课 |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
主持人 |
光鸾凤 |
||||||
|
课堂观察 |
白春兰 |
记录人 |
张升梅 |
主备人 |
光鸾凤 |
||||
|
备课成员 |
|
||||||||
|
学 情 分 析
|
四年级的学生对学习《科学》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在前一课学习中,学生对力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生活中对物体的弹性和弹力也有了一些初浅的直接认识,大部分学生能通过制作、观察、实践、交流等手段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 |
||||||||
|
教
材
分
析
|
本课所在的第四单元与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一起,完成了《科学课程标准》中物质世界“运动与力”的学习,并为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的学习储备基本的力学知识。本单元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力的作用和表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的要求,在前一课了解了力有大小和方向、力对物体的运动和形状的影响之后,从本节课开始指导学生认识一些具体的力。本课的学习内容就是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弹力,教材按照从观察现象到认识事物的性质,从实验探究到实际应用的线索编排而成。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发现物体的弹性并按弹性大小给物体排序。 |
||||||||
|
教
学
设
计
教
学
设
计
教
学
设
计 |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的现象。在科学探究的学习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乐于与他人合作,学会创造。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特征,感受弹力的大小与方向,了解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
知识目标:知道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变化,去掉外力时会恢复原来的形状。认识弹性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教学重点 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弹力? 教学难点 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教具使用
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导入课题:(出示握力器)今天老师带来一件物品,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当我用手按它时,它有什么变化?手松开后呢? 二、民主导学
3、活动三:玩橡皮筋、橡皮泥,体验“弹力”。
(1)和学生一起实验:拉紧橡皮筋。 (2)捏橡皮泥,提问:橡皮泥为什么会变形?
学生回忆,举例子,说明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1、谈话:我们知道弹簧是弹性比较丰富的一种物体。现在我给弹簧一个拉力,弹簧怎么样了?那么拉力的大小和弹簧拉伸的长度之间有没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猜一猜。
2、出示活动要求。生分小组进行实验研究。并作好实验记录。
反思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学会应用弹力和弹性,设计一些东西,让我们的工作、生活,更加方便舒适。争做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小发明家。 |
||||||||
|
备 课 教 研 纪 实 |
光鸾凤:
1、
2、 白春兰:除教学活动环节完成以外还应关注学生的反应,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特征,感受弹力的大小与方向,了解拉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其实科学学科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对科学的热爱。 梁银兰:介绍自己在备《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的教学设计。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设计意图和预期效果。 张向军:说自己的教学设计以及自己在备课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张升梅: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谈了自己的看法。她觉着科学来源于生活所以在教学活动之前可以让学生在前置作业中完成应该注意的问题,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大家一起讨论来解决。 光鸾凤:各位老师的备课预案都很用心,也有比较亮眼的地方,看来都下了一番功夫,教学设计的思路非常清晰,达到了集体备课预期的目的。
|
||||||||
|
小
结
|
我们组5名老师认真研读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从掌握本册教材的目标、重点、难点出发,就教材的教学内容做了全面的分析和了解,我们都结合自己的实践,交流心得体会,对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共同商量计策。在讨论中肯定、学习好的教学方法,这对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起到了非常有利的指导作用。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