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老课本
品读“开学第一课”
又到开学季,本报记者探访皇粮国税博物馆——
稿件来源:南都晨报*南阳网本报记者 王渊博 文/图
又到开学季,记者走进皇粮国税博物馆,在馆长谢总喆的引导下,翻阅馆藏的老课本,通过泛黄纸页上的文字与插图,品读藏在历史深处的“开学第一课”,感受跨越时光的教育初心与使命。
老课本里的“开学仪式”
“请看这册20世纪30年代的初等小学国语课本,第一篇课文的题目就是《开学了》。”谢总喆指着展柜中的一册老课本,向记者介绍。
“开学了,开学了,小学生,到学校,看见老师行个礼,看见同学问声好!”课文旁的插图尤为生动——几个孩子正在给老师鞠躬,几个孩子围成一团分享假期趣事,随后排队走进教室,生动展现开学场景。
翻开更早的20世纪20年代初等小学国语课本,第一篇课文《我们的公约》以第一人称进行“规则教育”,课文旁的插图中,新生们围在老师身边,教室的墙壁上悬挂的“我们的公约”格外醒目,内容简洁明了:“对师长要服从”,“对同学要和气”“随时随地要守秩序”。
“新生刚入学,这篇课文用文字加插图的形式,把‘守规矩’的道理讲得直观又好记。”谢总喆介绍。
对于升入二年级的学生,引导更注重“学习态度”。20世纪初期的初等小学国语第三册第一篇课文,以《开学》为题目,向学生们讲述:“上学一年,读本两册,已经读完。今日开学,翻阅新书来看,文字清晰,图画美观。先生教不倦,学生学不厌。”短短几句话,既体现了学生对新学期的期待,也展现了老师与学生之间“教学相长”的和谐氛围。
跨越百年的教育初心
“老课本里还藏着家长对孩子的开学嘱托,特别贴近生活。”谢总喆拿出一册20世纪30年代的初等小学修身课本,第一篇课文《勤勉》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开学第一天,妈妈对孩子丁平说:“上学期,你的功课很不好。现在开学了,你应该勤勉些,每天上学要早去,不要迟到;上课要专心听讲;讲过的书,要常常温习。这样就好了。”课文旁边还标注了拼音,方便小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插图里,丁平背着书包,认认真真听妈妈嘱咐。这正是无数家庭的真实写照。
清末初等小学国语第五册的课文《自今日始》,用文言文讲述“惜时”的道理。这篇课文中,先生在开学第一天勉励学生们:“诸生努力读书,即自今日始,勿谓今日之后尚有明日。须知明日之后再有明日,苟日日蹉跎,将永无成就矣!”谢总喆介绍,先生这番教诲,巧妙融入《明日歌》的道理,告诫学生“活在当下、莫负光阴”。该课本的第二篇课文《爱惜光阴》,进一步强调“光阴似箭,一去不复返”,让惜时观念深深扎根于学生心中。
在20世纪初期的初等小学国语第二册题目为《好孩子》的课文里,对学生的要求更加具体:“好孩子,起身早。上学不迟到,上课不吵闹,功课做得好。”插图中,太阳刚刚升起,孩子们起身穿衣去上学,课堂上认真举手发言,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将好习惯的培养细化于日常点滴。
“这些老课本,用朴素的文字和插图讲述尊师、守序、勤勉、惜时的道理,传递给一代又一代人。”谢总喆说,从老课本里的“开学第一课”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不同年代的教育印记,更感受到了那份跨越百年、从未改变的成长教育初心。新学期伊始,怀揣梦想、踏实前行,是学子们永恒的“开学主题”。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