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击队员•作战勇敢----
在《游击队歌》中感受游击健儿逞英豪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那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这首耳熟能详的《游击队歌》是贺绿汀在1937年创作的抗战歌曲,1938年1月由贺绿汀指挥首次演唱获得巨大反响。其音乐形象鲜明生动,曲调生动流畅,歌词通俗易懂,既表达了游击战士们巧妙灵活地与敌人周旋,伺机消灭敌人的典型形象,又表现了游击队战士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依然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全国抗战爆发后,日军大举进攻,侵略者气焰嚣张,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挺进华北、华中敌后,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收复失地,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游击队员们英勇神武,灵活机动,作战勇敢,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多次打败鬼子侵略,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有关老课文中内容,感受游击队员们勇敢无畏,机智过人,奋勇善战,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和坚定的信念,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英雄豪气。
1939年出版的高小音乐课本第七册第五课就是贺绿汀作词作曲的《游击队歌》,该歌曲采用五线谱印制。歌曲旋律轻松流畅,生动活泼,以富于弹性的小军鼓般的节奏贯穿全曲,既给曲调以进行感,又表达了游击战士们巧妙、灵活地与敌人周旋,伺机消灭敌人的典型形象。全曲音域集中,形象鲜明,语言通俗,给人以力量和勇气,激情和信心。因此,该曲能在群众中久唱不衰流传至今。
1942年陕甘边区出版的初等小学国文第四册第第三十六课,课文题目是“游击队歌”。课文内容为:“我们都是游击队,我们都是好儿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迅速侵占华北大片土地。面对民族危亡,八路军主力部队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进入太行山区开展游击战争。他们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建立各级抗日政权,逐步形成了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面对残酷的形势,八路军在太行山区实行"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灵活应对日军进攻。太行山抗日根据地逐渐扩大,到1939年底已经包括晋东南、冀西南、豫北等广大地区,拥有县级以上政权50余个,人口达一千余万人。
在华北,八路军先后创建了晋察冀、晋冀豫、晋西北、山东等多个抗日根据地。八路军自誓师出征至1938年10月,共作战1500余次,歼灭日伪军5万余人,缴获各种1.2万余支,收复大片国土,形成了广阔的华北敌后战场。在华中,新四军按照“向东作战,向南巩固,向北发展”的决策部署,将华中抗日游击战争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在华南,中共广东省委决定以东江、琼崖地区为重点,积极发展自己的力量,使这两个地区成为长期抗战的重要根据地。尽管武器装备差、生活条件艰苦,但是敌后根据地军民充分运用智慧,因地制宜,灵活主动地开展了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游击战的战术战法。各地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抗日战士高唱《游击队歌》,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英勇作战、游击战烽火遍地燃烧,敌后广大军民努力生产,顽强斗争,最终取得抗战的伟大胜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