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笔从戎•建功战场----
班超是抗战学子的榜样
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选自《后汉书•班梁列传》。此文叙述班超心怀远大志向,总觉得身为大丈夫,虽没有什么突出的雄才大略,也应该向建功立业的傅介子和张骞学习,以封侯晋爵。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果断投笔从戎。其后,班超出战西域,立下赫赫战功,实现人生理想,被封为定远侯。
班超投笔从戎也就成为历史的美谈,流传甚久。1937年7月7日,日寇在宛平县挑起事端,制造卢沟桥事变,拉开全面侵华战争。面对日寇的野蛮侵占、烧杀抢掠,抵抗是出于本能。青年学子才俊,面对国难,效仿班超,毅然投笔从戎,效命疆场,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和国家培养之情。一批批青年勇敢赴战场,勇猛拼杀,写下一篇篇可歌可泣的抗战诗篇。
现通过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版的教科书有关抗战内容,感受国难当头,青年学子的拳拳报国之志,效命疆场奋勇杀敌之心。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期出版是《小学生》期刊中,通过江西省埠头乡中心小学六年级张锡瀛在“欢送从军的知识青年”欢送会上的发言,表现出广大青年学子投笔从戎保卫家园的决心和对抗战胜利充满信心。该课文语言质朴从容,表现出一代青年学子的激昂斗志。
在此发言中,张锡瀛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代表,激情高昂,慷慨陈词。对于诸位投笔从戎的爱国的大同学们,为了捍卫祖国,竟丢去了课本,高别学堂,要跑上前线去消灭敌人。他们的人格,他们的勇敢精神,和那有名的班超事迹同样的伟大。张锡瀛作为小学生,不能和青年学子一块儿去,所以只好募集了几块钱,借着送别的机会,略表少年儿童的心情。。。保卫国家领土是每个人的天职。国家栽培学子,父母养育大家,当国家有难时,就应该踊跃上前!话语质朴,充满豪情。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期出版的“论说文集”也选编了《班超投笔从戎论》,旨在鼓励青年学子弃文从武,保家卫国。论说文是以议论、述说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该说论文以文言文写就,语言较易理解。文章开篇以“呜呼”发出感叹,然后以“天下岂有不可为之事哉”虚笼序起。接下来开始说论并以班超投笔从戎举例说明。凡见为不可为者,皆其未尝为者也。昔汉班超为人慵书。忽一日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果平定西域五十余国,封定远侯。声称到今不衰。鸣呼!超亦所志远尔,視天下事不可为尔。不然岂有不汶汶以没世耶。
课文中所说的傅介子和张骞都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张骞是西汉时期的探险家和外交家,他带领使团成功地开辟了丝绸之路,并与西域诸国建立友好关系。而傅介子也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和探险家,他曾在西域立下赫赫战功。这个故事进一步诠释了“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的内涵,表现了班超勇于追求梦想、不畏艰难的精神风貌。
班超是班固的弟弟,班固是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有远大的志向,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班超弃文从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施展抱负。率领三十多人奔赴西域制止了匈奴对鄯善的挑拨,巩固了汉在西域的统治。在西域活动前后达三十一年,封为定远候,如愿以偿。
抗战中,投笔从戎的英雄不胜枚举。如陈翰章在“九一八”事变后,毅然投笔从戎。1932年,他告别年迈的父母和新婚妻子,参加抗日救国军。1939年夏,陈翰章担任东北抗联第1路军3方面军指挥,与魏拯民指挥所部攻点打援,取得攻占安图大沙河等胜利。后又成功指挥了寒葱岭伏击战、智取额穆县城等战斗。他不畏强敌,敢于同侵略者正面交锋,被百姓称为“镜泊英雄”。
面对日寇的入侵,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在全民抗战中,大批学子投笔从戎,男女老幼,有力出力,有钱捐钱,效命疆场,对付倭寇的侵略。中华民族经历十四年的艰苦卓绝抗战,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