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从蝉的故事到禅意思考

(2025-05-15 19:43:35)
标签:

皇粮国税博物馆

文献南阳

蝉鸣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分类: 教育史料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从蝉的故事到禅意思考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一曲《童年》,声声蝉鸣,引入到那个炎热的蝉鸣夏季。如果说蝉是夏天的使者,那么蝉声就是整个夏天的奏鸣曲。蝉,俗称 “知了”。蝉一生历经从卵到若虫,再到成虫的蜕变过程,古人赋予蝉复活和永生的象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特别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经典故事,告诫民众不要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后果,最终会自毁前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从蝉的故事到禅意思考

        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历代老课本中有关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课文内容,解读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从蝉的故事到禅意思考

        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初等小学常识课本第五册第一课,课文题目是“蝉”。课文开篇就提出三个问题,一是蟬的形狀怎樣?二是蟬的声音從身体那一部发出?三是雌蝉和雄蟬有甚麼分别?提醒小学生在阅读时要留心思考。课文内容为:“你听知了、知了是甚麼虫在樹上叫?这是蟬的声音。蟬有六只脚,四个翅膀。雄蟬的腹部有一对发音器,知了知了的声音就是发音器振动以后发生的,不是从他嘴里发出來的聲音。雌的沒有发音器,不能发音,所以我們叫他哑蝉。”课文语言浅显易懂,记述蝉的外形特征,发音部位,雌雄蝉的区别。课文右下方配有插图,画图采用写实技法勾画出蝉的正面和背面结构形态,非常直观讲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从蝉的故事到禅意思考

        捕蝉,也叫粘知了,是少年儿童夏日最喜欢玩的事情。清末出版初等女子国文教科书第三册、第四十三課,课文题目是“捕蟬”。课文内容为:“庭前高槐,枝叶分布,绿荫可愛。数女子游戏其下,拍手唱歌,歌声达於院外。樹上有蟬在鸣,時发清音,与歌相和。某女移梯登树,捕其一,以线系之,蟬仍鳴声不息。”课后附注问题是“蟬声何時始闻?”课文以文言文记述,语言较易理解。课文以插图形式讲述一群女子在树荫下拍手唱歌做游戏,树枝头的蝉鸣声互相附和,引起一女生好奇,登梯子上树使用细线套系方法捕蝉的场面。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从蝉的故事到禅意思考

        该课后附注问题是“蟬声何時始闻?”蝉一般在夏季鸣叫,具体时间因地区和季节而异。清末出版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第三册第五十四课,课文题目是“蝉”。课文内容就是;“夏日正長,新蟬初鳴。蝉始生为幼虫,脱壳遂為蟬,振翅飞翔,長鸣树间。人之为学,亦猶是也。循序漸进,學問日高。何异蝉之变化哉。”课文以文言文讲述蝉的生活规律、生长过程,易于理解。课文精化部分就是把蝉的一生和人生进行对比,提出人生学习过程也是循序渐进过程,经过积累,方可一鸣惊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从蝉的故事到禅意思考

        自然界中,蝉的天敌是螳螂,而螳螂的天敌是黄雀。这种层级捕食关系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食物链,也就有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解读故事。清末出版格物第一卷第五十八課,课文题目是“蝉”。课文内容为:“蟬在樹上,得意而嗚。螳螂在后,举两斧欲捕蟬。適有黄雀飛至,啄螳螂而食之。”课文以文言文记述,语言简练,易于理解。课文讲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故事。课文下半部分配有插图,画图以线描技法勾画出树枝上一只鸣蝉得意洋洋而鸣叫,其身后有一只螳螂正伸出斧头一样的前爪捕获鸣蝉,却不知一只黄雀突然飞来,把鸣蝉和螳螂一起拿下。画图刻画出鸣蝉的得意,螳螂的贪婪,黄雀的机警。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从蝉的故事到禅意思考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成语典故出自《庄子•山木》,意思是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这个成语告诫民众:在考虑问题、处理事情时,要深思熟虑,考虑后果,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任何时候都不能因为眼前的一些小的利益而忘乎所以,否则一定会后患无穷。这或许就是最高境界的哲思妙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