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桑养蚕•丝绸璨烂----
不负春时桑蚕忙
春风荡漾,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生机勃发。大地披上了嫩绿的新装,桑园里的桑树发出新芽,此时正是蚕农最忙碌的时候。养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重要技艺,种桑养蚕之法相传源于黄帝的妻子嫘祖。家蚕分泌的一种天然纤维蚕丝是制作丝绸的主要原料。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蚕桑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两种不同的生物,蚕虫与桑树已经远远超过了其本身所具有的生物价值,而是在我国的经济与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历代老课本中有关蚕桑内容,解读蚕桑业在古代社会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和国家对蚕桑业技术的普及推广。
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初等小学常识课本第五册、第十五课,课文题目是“衣料的发明”。课文以图文并茂形式记述了在人类社会早期,人们主要是用鸟兽的皮毛来当作蔽体衣物。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的增多,动物皮毛渐渐不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毛发的退化却又要求人们需要一种能够防寒保暖的物体。在这种情况下,由丝麻织造的布帛成了人们衣物制作材料的首选。它们不仅能够提供更强的防护作用,在外观上也更加好看,符合不断发展的时代潮流。与此同时,蚕桑既可以是大规模的农场种植,也可以是小规模的散养,为民众自发进行蚕桑种植提供了条件,蚕丝制作的面料柔软光滑,质地细腻,穿着时触感极佳,能够带来极致的舒适体验。且桑蚕丝透气性良好,可以吸收身体排出的水分、汗液和代谢物,从而保持皮肤清洁,防止细菌滋生,特别适合夏季穿着。而且色泽绚丽,可以提升穿着者的整体形象,让人看起来更加优雅、有品味。因此,古代的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
清末出版的初等小学国文课本第三册、第八课,课文题目是“采桑”。课文内容为:“種桑数畝,春日发芽,芽渐大而成叶。农家婦女携剪刀与筐同往採桑,以为饲蚕之用。”课文以文言文记述,语言简练,易于理解。课文下半部分配有插图,画图以实写意勾勒出蚕农种植的桑林在春季发芽,叶片长大,农家妇女在桑林间忙于采桑叶养蚕时辛勤劳作场景,旁边刻画出蚕正在食桑叶。蚕桑业本身的重要作用,使其在我国古代社会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朝廷与民间也普遍养蚕种桑。养蚕种桑不仅本身就是一种可以创造利润和提供就业的事情,以其为基础所发展出来的诸多产业,如染坊、布匹店甚至是丝绸之路也能创造大量的经济价值。
清末出版的初等小学国文课本第三册、第三十一课、三十二课,分别记述了采摘桑叶养蚕的常识。第三十一課课文题目是“饲蚕”。课文内容为:“天氣和暖,小蚕初,细如蚁,桑樹生新叶,女隨母携竹筐採叶,饲蚕,蚕食叶,身渐长。”课文左上部分配有插图,画图以写实技法勾画出天气转暖后,蚕宝宝出生需要食品。桑叶是其美味佳肴,课文中的小女孩跟随母亲一起到田间采桑养蚕,从小培养男耕女织的品质。
紧接着课文第三十二課记述小女孩在养蚕时遇到的事情,以此讲述蚕宝宝食桑叶吐丝,造福民众短暂的一生。课文题目是“蚕眠”。课文内容为:“數日之后,蚕不食,女問母曰:‘今日蚕不食,殆有病乎?’母曰;‘蚕非病,是眠也。’明日,女見蚕食叶如前,往告母曰:‘蚕眠已起矣。’”课文通过小女孩发现蚕不吃桑叶这种蚕眠现象,以加强养蚕管理,熟知养蚕过程。桑蚕睡眠是蚕体生长发育的特殊生理过程。蚕体脱皮前停止采食
, 一般固定在桑叶上 , 这种不食不动的现象称作眠。蚕的一生需脱皮四次, 眠和起是生理上的转折点,表面看虽不食不动 ,
其实体内在进行激烈的组织更新, 如眠期护理不好,病菌极易侵入蚕体,发生蜕皮困难 , 给后期饲养带来困难和损失 ,
所以必须重视蚕体的眠期管理 。
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初等小学常识课本第三册第十二课,课文题目是“怎样养蚕”。课文以第一人称“我”讲解去参观养蚕时见闻。课文内容是:在桑叶发芽的时候,我到养蚕人家去看,他们先预备了蚕室,增加温度,使蚕子孵化出。他们把桑叶切成细丝,给蚁蚕吃。过了六七天,蚕要脱皮,就不吃不动睡眠了。脱过皮,蚕身逐渐长大,吃叶子也渐渐多了。他们天天给蚕送叶子,处理蚕粪,十分忙碌。蚕一生一共要睡眠4次,在第4次眠期结束后,蚕宝宝就变成了成虫,很快就会开始吐丝结茧。该篇课文十分详尽介绍了养蚕过程。
种桑养蚕在我国历史悠久,蚕桑文化根植于民间民众心中。民俗认为“丝”与“思”同音,所以古人巧妙地将其利用起来,来表达一种情感上的思念之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达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