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犹深•忧国忧民----
鲁迅小时候放风筝往事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这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回忆性散文诗《风筝》中的感受。放风筝不但是每个人童年最美好记忆,而且其难忘往事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更,是唤醒一代人的家国情怀。
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有关《风筝》文献,感受周树人和弟弟之间,以及民众之间的感悟,抒发了作者对冷现实的极憎和对美好明天的憧憬。
作者首先由北京冬季天空中的风筝联想到故乡早春二月时节的放风筝开始描写,流露出淡淡的乡愁。然后自然地从风筝想到儿时往事:作为兄长的他对所谓没出息的痴爱风筝的弟弟的惩诫。成年后的作者为自己幼时的无知,对弟弟儿童天性的压制行为充满了内疚和自责。更令作者痛苦的是他已无法求得宽恕,因为弟弟对这件往事已漠然忘,这里照应了文章一开头作者见到风筝时“惊异和悲哀”的情绪。这种惊异和悲哀并不仅仅在于作者内心的深刻自我反省,而在于他从弟弟的“全然忘却”中体会到老百姓对封建道德奴役、家长式的专制的不觉醒,因而倍感改造这种性格任务之艰巨,点出作者心情沉重的内在原因。此文叙事与抒情紧密相联,在叙事的基础上,抒发了作者对冷现实的极憎和对美好明天的憧憬。全文以白描写景、写人,叙事与感叹、议论相结合,渗透着一种深沉的理性精神。
该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发表于同年2月出版的《语丝》周刊第12期,后收入散文诗集《野草》,副题“野草之九”。
1925年,民众处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鲁迅于1919年9月9日发表过散文诗《我的兄弟》,在《我的兄弟》一文中详细记述了风筝事件,作者年少时对放风筝不屑一顾,故嫌恶小兄弟(周建人)喜好风筝,但是在作者长大后了解到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因此对年少时打击小兄弟的爱好感到深深的自责,且写此文的时候正值农历正月初一,作者有感于内心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便创作了此文。
鲁迅在《风筝》中对封建伦理教育思想进行抨击和批判。在描写中融汇着叙述与抒情。文章开头,作者从北京冬季的天空中,看见一二风筝浮动,引起了一种惊异和悲哀,全文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直接说明,但紧接着选入了一段对故乡风筝时节的回忆。这段回忆凝聚着对故乡的深切热爱,而更主要的还是使作者想起幼时欺厌小兄弟一事,现在仍感到心情沉重。这就回答了“惊和悲”的原因,实际上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和悔恨心情是交织在一起的,衬托了作者欲求补过的心情。《风筝》是一首思乡曲,其每一个音符都颤动着乡情的旋律,迸发着深沉的音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