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学堂•北平大学----
北京大学的过往之事
北京大学建立于1898年7月3日,初名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为北京大学。1952年成为以文理学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由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位列国家“双一流A”“985工程”“211工程”,是我国近现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
现通过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有关文献史料,解读北京大学的过往之事,感受这所名校的深厚历史渊源。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清末出版的《蒙学读本全书》,该书是教科书的起步范本,是清末教育史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1898年开始编撰,1902至1908年间出版发行《蒙学读本全书》,作为初等小学堂读书科专用教科书,也是清末使用范围最广的小学国文教科书之一。虽然它不是最早供新式学堂使用的教科书,但却自成一体,极具特色。《蒙学读本全书》共七编(即七册),集中体现了“借他山之石”的教材编撰思想。
该书是由京师大学堂管理大臣鉴定,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署名。管学大臣,官名,又名管理京师大学堂事务大臣。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设。职掌为管理新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并节制各省所设之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称学务大臣。别置京师大学堂总监督,管理京师大学堂事。吴汝纶(1840----1903年),字挚甫,一字挚父,安徽省桐城县人,晚清文学家、教育家。同治四年进士,授内阁中书。吴汝纶曾任曾国藩、李鸿章幕僚,出任深州、冀州知州,主持保定莲池书院,晚年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并创办桐城学堂。
该书有扬有弃、仿中求变,以益学生学习的立场使得《蒙学读本全书》在借他山之石的基础上,开创了小学国文教科书编撰的先河,即采用了以往教科书所没有的一些开创性做法,如按螺旋式编排教学内容,在教科书页面上端标明生字,通过问辞、问答等设计简单的练习,在文字中加上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
京师大学堂是我国近代第一所“国批国办”大学。创办之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其成立标志着我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京师大学堂是当时国家最高学府,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管理职能,统辖全国教育。《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提到其办学方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02年,清政府重建京师大学堂,设速成、预备两科,创办于1862年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也并入大学堂。同年,京师大学堂仕学馆、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成立。1908年,师范馆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独立设校,后为北京师范大学。1912年5月3日,京师大学堂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
。
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由徐颂明题写“国立北平大学一览”,详细记录北平大学的架构,以及彩印校徽。校徽整体以圆形为主,施以红黑白色彩,中间以红色“平大”美术字居中,有天圆地方美好寓意。徐诵明(1890年10月20日—1991年8月26日),字轼游,号清来,浙江绍兴新昌人。教育家和病理学家,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和现代医学教育的先驱者,我国病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徐诵明担任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院长。全面抗战爆发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大学、北平研究院等内迁西安,组成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文献记载:1927年8月,当局颁令将北京大学与北京其他国立八校合并组成国立京师大学校。1928年6月,南京国府先决定将京师大学校改称中华大学,后又把中华大学改为北平大学,隶属北平大学区。北大师生坚决反对,组织复校委员会,阻止当局以武力接收北大。1929年初,当局作出让步,把北大定名为国立北平大学北大学院,北大组织不变,对外仍可译为北京大学。北大在被迫停课9个月之后,于3月11日开学复课。8月正式恢复国立北京大学校名。1930年12月,蒋梦麟出任北大校长,提出十六字方针“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改评议会为校务委员会。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北京大学奉命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湖南长沙,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1月,再迁云南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新校舍于1939年4月建成。抗战胜利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的三校分别复员,北大迁回原北平校址。1954年,北京大学入选全国重点高等学校。
北京大学,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现代高等学府之一,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科研和文化的重要中心。北京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旗舰院校,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在国际上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新征程上,一个更加开放、包容、自信的北大继续展现在世人面前,持续创造更加辉煌的成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