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在心•心正意诚----
古代那些慎独的故事
君子慎独,乃修身养性之要务。夫慎独者,首在正心。心正则意诚,意诚则志坚。志坚者,能耐寂寞,能守清贫,能忍屈辱,能克己复礼。《礼记•中庸》对此要求,不要在别人见不到听不到的地方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也不要因为细小的事情而不拘小节,所以君子要慎独,即使一个人独处、没有人注意,也要谨言慎行。这是儒家的道德观念和自我修养方法之一,而且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古代慎独的故事不胜枚举。现通过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老课本中有关慎独的故事,感受古人在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坚守道德原则,谨慎行事的内在的道德自觉性和自我约束力。
清末出版的最新身课本第九册第三课,课文题目是“慎独”。课文共记述两个故事,其一内容为:宇文公諒,平居雖閶室,必整衣冠端坐。常挾手記一冊,識其編首曰:“畫有所為,暮則書之。其不可書,即不敢為。其檢飭之嚴如此。”
其二内容为:衞靈公与夫人夜坐,聞车聲轔麟,至闕而止,過開復有聲。公問夫人曰:“知此為誰?”夫人曰:“此必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曰:“妾闻礼下公门,所以广敬也。夫忠臣与孝子,不为昭昭信节,不为冥冥堕行。蘧伯玉,卫之贤大夫也。此其人必不以闇昧废礼,是以知之。”公使视之,果伯玉也。
课文配有插图,画图采用以实写意技法勾画出宇文谅独居之时,仍然谨言慎行,表里如一。卫灵公和夫人对坐对论蘧伯玉为人处世高尚品德。遽伯玉自幼聪明过人,饱读经书,能言善辩,外宽内直,生性忠恕,虔诚坦荡。宇文公谅平时起居有度,纵然独居于暗室之中,必定正衣冠而端坐。他随身携带一笔记本。扉页上写道:昼有所为,暮则书之,其不可书,即不敢为。遽伯玉白天所作所为,晚上都记录下来。如果不能写的,绝不敢做。天地请为我作证。他的自律和洁身自好从来如此。至顺四年,宇文公谅高中进士。在元末明初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中,记录有富户家之女夜半敲遽伯玉门,但宇文公谅坚决拒绝。更难得的是宇文公谅并没有声张,反而是用别的理由辞去高薪之职,同时也暗暗保全了富户女儿的名节。
第二个关于遽伯玉的故事出自西汉•刘向《列女传•仁智传•卫灵公夫人》。这个故事记述,一天夜里,卫国国君卫灵公和夫人南子在宫中静坐。这时一阵车轮声由远而近,声音越来越大,但是到宫殿附近的时候,声音突然一下子变轻了。过了一会儿,车轮声又响起,渐渐远去,最后消失在寂静的夜空中。卫灵公心中很是疑惑,不由地问道:“夫人知不知道车上坐的是什么人呢?”夫人毫不犹豫地说道“蘧伯玉。”卫灵公疑惑地问夫人“你怎么知道一定是蘧伯玉呢?”夫人说:“臣子经过宫室大门时,应该下车徒步走过去,车辆行驶要轻,以此表示对国君的尊重。现在天已经晚了,外面没有人,即使不这么做也不会被人发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臣子一般都不会下车。但是蘧伯玉不同,他一定要下车步行。因为他修养德行是为提高自己,而不是做样子给别人看,所以我说是他。”于是,卫灵公派人去察看,果然是蘧伯玉。
慎独的核心思想是在独处时言行一致,真实无伪,保持高度的自律和道德自觉。当道德成为一种习惯,那才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当慎独成为全社会都奉行的道德准则,诚信风尚得到进一步提升,更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