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光照物体影随形动----古人对影子的理解和教育

(2025-01-01 19:40:00)
标签:

皇粮国税博物馆

文献南阳

影子

影像原理

文化内涵

分类: 教育史料
        光照物体•影随形动----
     古人对影子的理解和教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诗《月下独酌》,描绘诗人独自饮酒时,邀请天上的明月为伴,再加上自己的影子,仿佛变成了三个人,借此排解内心的孤独。影子在古人心中有着深奥的理解和感悟。古人认为影子代表着人的一种力量,一种存在。它像梦境一般难以捉摸,可是又与真实紧密相连。那么,古人是如何解释影子的由来呢?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老课本中有关影子课文内容,感受古人对影子的科学认知。光照物体影随形动----古人对影子的理解和教育

        清末出版的最新初等国文课本第五册第六课,课文题目是”人影”。课文内容为:“新月初上,儿行廊下,似有一人随其后,不敢回顾,急入告姊。姊曰;‘此汝身之影也。汝立灯前,行日下,皆有影。何忘之耶?儿乃悟。’”课文以文言文记述,语言简练,易于理解。课文以两个页面记述,均配以插图。画图以写实技法勾画出一轮明亮的月亮挂在天上。一个小孩在走廊里行走,他感觉好像有人正悄悄地跟在他的身后。他非常害怕,就跑着去告诉他的姐姐。姐姐告诉他说:“这是你的影子。你站在灯前的时候,走在太阳下面的时候,都有影子,难道你忘记了吗?”在阳光下,当一个人站在地面上时,他的身体会挡住部分光线,使得光线无法照射到地面上,从而形成了一个暗影区域,这就是人的影子。小孩终于明白其中的道理。光照物体影随形动----古人对影子的理解和教育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的照射,由于物体遮住了光的传播,不能穿过不透明物体而形成的较暗区域,就是我们常说的影子。民国初年出版初等小学国文课本第二册第二十七课,课文题目是“影子”。课文内容为:“取火燃烛,光照四壁,人在烛旁,壁上有影。人坐,影亦坐;人行,人亦行。”课文仍然以插图方法讲述一个少年坐在蜡烛亮光前面,其影子映照在墙壁上,而随着少年身体移动而跟随移动。科学证明,人的影子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形成的。当光线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光线无法穿过该物体,从而在物体的背后形成一个较暗的区域,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影子。光照物体影随形动----古人对影子的理解和教育

        民众明白影子的成像原理后,在实践中创造了一种手影传统儿童游戏。清末民初出版的益智类画册就描绘出不同手指向灯取影,以孩子喜爱的动物,比如羊、狗、猫、兔子、鸭等激发孩子的兴趣。手影在我国历史悠久,早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出现。当时,临安瓦市上就有专门的“手影戏”表演。还有一种表演是民间皮影戏。它们都是以光照取影,只是一种照射的是人手,一种照射的是雕镂的影人。操作起来十分简单。它不需要复杂设备,只要一盏灯,甚至一轮明月,就可以展开巧思,通过手势变化,创造出各种动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通过这种形似游戏,可以启发孩子的联想思维。光照物体影随形动----古人对影子的理解和教育

        “身正不怕影子歪”,影子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现象,它还具有很深刻的象征意义。在《易经》中的六十四卦中,有一卦叫做《大有》,其中有一句话:“影随形动,事业可成。”这句话传达了影子与形态改变息息相关,依靠着个体、环境、行为等各个因素的影响而有所转变,影子就成为了把变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规划、掌握和利用的一种工具。在古代文化中,影子不仅被作为思想、生命、力量的象征。民间传说当中,黑色的影子被视为灵体化身之一。因此,影子不仅是纯粹的物理现象,更是深入人心、植入文化的心灵文化符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