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设齐全•安居乐业----
八十年前的模范村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耕文明国家,农业是国之根本。农业在农村发展以农民为基础,这就构成了“三农”。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的繁荣直接关系到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自古以来,国家重视和发展基层农村工作,满足农民多样化需求,致力于建设和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不同时期,皆有追求的典范,增加干劲,逐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使三农基础更加稳固和精彩。
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上世纪四十年代出版的初等小学国文课本第六册第十四课、课文题目是“模范村”一文,解读当时“模范村”的模范带头作用。该课文开篇就提出四个问题文学生。第一个问题是问“你们都住在村里面吗?”;第二个问题是“村人都有正当的职业吗?”;第三个问题是“村里有没有学校?”;第四个问题是“村里有没有其他公共的事业吗?”课文通过提出的四个问题使农村小学生在学习该课文中更加能体验,直接易懂。课文内容为:
某县的西北有一个模范村。村里的人,做工的做工,种田的种田,做买卖的做买卖,都有一种正当的职业。村旁的田地里,有的种稻,有的种麦,有的种棉花、桑树,没有一处荒废。村里有初级小学校,有高级小学校,有幼稚园。村东有公共的体育场,公立的图书馆,公园。所有村人,空闲的时候不是运动游戏,便是看书报。全村人不赌钱,不吸烟,不喝酒,都可以做别村人的模范,所以叫做模范村。
课文以某县的“模范村”为例,首先介绍村里的人各有职业,这是非常重要的基本谋生手段。按照当时居住地划分,社会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乡村村民的职业有种田的农民,有做买卖的商人,还有做工的技术工人。这就是当时乡村的主要三种职业。农民以种田为谋生,因此,课文记述村旁的田地里,有的种稻,有的种麦,有的种棉花、桑树。农民以田地为根本,播种五谷,收获粮食,养家糊口,剩余卖钱购置日常生活用品。或者种桑养蚕,缫丝织锦;种棉织布,纺纱做衣服。因此,田野没有一处田地荒废。村里的重要设施有幼儿园和学校。那时的幼儿园称为“幼稚园”;学校以小学为主,分为初级小学校和高级小学校两个阶段。一般初级小学毕业的学生就拥有“初小”学历,高级小学毕业的学生就拥有“高小”学历。高小毕业还可以升入初高中继续深造。由此可知,当时的模范村应该普及学前和小学阶段教育。
课文中描述的基础教育是村级基本公共服务完善的主要方面。除此之外,还有村东的公共的体育场,公立的图书馆、公园。公共体育场和公园都是强身健体游乐的好去处。公共体育场通常配备有各种体育设施,如田径跑道、篮球场、乒乓球场、秋千等,这些设施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公立图书馆就是公共图书馆,面向村民免费提供书籍、期刊、报纸和种植、养殖书籍的借阅服务,满足不同年龄段的读者需求。从儿童到成人都可以从中受益,促进文化传承和社会教育,方便了读者,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成为村民的重要交流场所。村民们有了游乐健体的好去处,又有读书看报看板的好去所。因此,所有村人空闲的时候不是运动游戏,便是看书报。全村人有了自己日常工作和业余爱好,没有人再赌钱,不吸大烟,也不喝闲酒,社会风气转好,这就是可以做别村人的模范,所以该村叫做模范村当之无愧。
模范村就是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模范村的首要标准就是乡民要安居乐业,各有职业,各谋其事,满足物质需求。其次就是民众在农闲时间,在精神文化方面得到不同层次的满足。当下,国家正在推行新农村建设,同样是为了不断完善农村设施、改善居住环境,宜居宜业,促进农村经济繁荣、文体丰盛,建设成为文明和谐、美丽富饶的新农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