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登高远眺----
清末的重阳节是这样度过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作中,为后世留下重阳风俗登高时想念亲人的感触。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又称为祭祖节、登高节、敬老节。“九”数在《易》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重九登高远眺等节俗在我国由来已久,重阳节登高象征步步高升,祈求健康长寿。
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清末出版的初等小学堂国文课本第二册第四十六课、课文题目是“重九”一文,解读清朝末年学堂老师率领学生登高远眺的美好时刻。该课文内容为:“九月九日为重九节。老师率领弟子登高。指示之曰:‘此处为城,彼此为村,某处学堂,某处为公园。’游毕,顺途而归。”课文采用自右至左、自上而下传统阅读习惯木板刻印而成。课文语言以文言文记述,言语简练易懂。课文记述九月九日重阳节当天,学堂老师带领学生登高远眺时的所见所闻。课文下面配有插图。插图采用以实写意技法,勾画出重九之日,老师率领学生登高远眺时的景象。老师和学生在九九重阳节登上一座高山,远眺山下之景象,眼前一览无余,村舍、学堂、公园、田地皆历历在目。使学生放松心情,登高抒怀。感悟“站得高望的远”的人生境界。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同时重阳节在发展过程中,与多种民俗融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作中记述登高和佩茱萸的风俗。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重阳节清气上扬,浊气下沉,人们用天然药物茱萸等调整体魄健康,使其适应自然气候变化。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
古人认为“九”是数字中的最大数,九是久长、久远的谐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阳,含有长长久久、长寿尊贵的涵义融在其中,且“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赋予有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近代,九月初九被赋予了敬老节的新含义。重阳节这天,民众会追溯先祖,先进行祭拜活动。尊老敬老活动是我国人民从自古以来的美好传统,重阳节为老年节也就约定俗成。
该篇课文以重九节日老师带领学生登高远眺记述,既可以普及重阳节的文化内涵,又能使学生放松心情,登高抒怀,体验高瞻远瞩的人生哲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