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符号•标准表达----
古今文章句法断句
从前,民间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有一秀才想捉弄一下既做酒,又做醋的财主。过年时,他写一“对联”送给财主。上联是:“养猪头头象,老鼠只只死;酿酒坛坛好,造醋缸缸酸。”财主念后满心欢喜。有聪明人告诉财主,这对联是诅咒他的。于是就念了起来:“养猪头头像老鼠,只只死;酿酒坛坛好造醋,缸缸酸。”这样断句与秀才的意思恰恰相反,财主气得七窍生烟。这个故事就告诉人
们,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可以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如果标注错误就导致歧义而出现笑话。
我国古代文书中,一般不加标点符号,而是通过语感、语气助词、语法结构等断句,经常出现歧义、造成对文章字句的误解。从先秦时代就已经有简单标注符号,如战国的竹简中就有“└”型符号表示一篇文章的结束。而现代意义上的标点符号从何时开始,又有哪些符号表达呢?现通过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上世纪初出版的《标点符号概论》,解读我国标准标点符号的过往之事。
该书共分两章。第一章为“绪论”,重点记述标点符号的重要性,课文语言通俗易懂,以事例详细介绍。绪论原文为:讲起“标点符号”的话来,是非常的沉闷的。因为他沉闷,所以未讲以先,先来说两个有趣味的故事打破之,使得读者乐意来看他。现在,我们先试一试;据乡下老先生说,从前有甲乙两生读《大学》。甲生读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读完了,自己觉得奇怪起来,为什么结尾多出一个“得”字?
那乙生读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同是一句话,但句断不一,就出现不同的意思。其实,这句话出自《礼记•大学》。原文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其主旨在讲: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但是,甲乙两个学生因断句不同,闹出笑话,令人不齿。因此,要准确的通透词句意思,精确表达出文章内涵,就需要对词句进行科学标注,这就是标点符号的重要意义。
清代课文断句以先生朱笔点划标注
文献记载:第一个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的人是清末同文馆的学生张德彝,为我国语言符号的发展带来了新风。1919年4月,胡适、钱玄同、刘复、朱希祖、周作人、马裕藻6名教授认为当时的报纸、书籍,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讲文法的区别,连赏鉴的意思都没有。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上,他们提出了《方案》,要求颁布通行的“,。;:?!—()《》”等标点。1920年2月2日,北洋府教育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自此,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从此诞生。之后,随着白话文的推广应用越来越受到民众欢迎,标点符号也不断增补,逐步被民众接受。
清末课本断句以虚实小圆点标注
该书第二章讲述“新式标点符号种类和用法”。新式标点符号共有十二种,分别是句号、点号、分号、冒号、问号、惊叹号、引号、波折号、删节号、夹注号、私名号、书名号等。文章还附注旧式点句符号,圈号、点号两种。这两种标号,民间俗称“虚实小圆点”,一般起到逗号和句号作用。当下标点符号发展到17种,共分标号和点号两类。其中标号有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9个。点号又分句中点号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4种;句末点号有句号、问号、叹号3种。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重要符号,是书面语的组成部分。标点符号在作文中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还能提升文章的整体质量。标点符号在修辞中也有重要作用。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加载中,请稍候......